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7《装在套子里的人》教案教学设计

7《装在套子里的人》教案教学设计

《装在套子里的人》教案巴蜀中学语文组:刘红枚设计理念:(一)深入文本。

1.老师深入文本内核解读文本,准确理解、把握文本的深层意蕴,对文本重点、难点和突破点加以预判,在此基础上设计教案。

2.学生深入文本,在阅读文本的基础上理解文章、提出问题,进而生生合作、师生合作解决问题。

(二)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

1.学生自主阅读学习,然后有所得,有所疑,老师再提供帮助。

2.老师在学生自学基础上给以引导。

用资料补充的方式拓展学生思维,用提问的方式帮助学生深入文本,进而理解文章的主题。

三维目标:(一)知识与技能。

1.掌握小说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

明白时代背景对小说主题的把握有重要作用。

2.概括故事情节。

了解情节的发展受人物性格影响,人物性格与环境有一定联系。

3.分析别里科夫的艺术形象。

结合课文掌握描写人物的常见方法: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外貌描写。

4.了解作者及本文讽刺的艺术手法。

(二)过程与方法。

1.学生自主学习,得出对课文的初步感知和收获。

2.学生提出疑问,老师结合学生的疑问和教学重难点设计问题,进一步引导。

3.生生自主探究+生生合作+师生合作,结合时代背景对文本深入研读,领悟小说主题。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教会学生用历史的观点看待问题。

2.明白十九世纪末俄国的黑暗社会现实以及沙皇专制制度的罪恶。

3.敢于打破生活中的“套子”,乐于接受新事物。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在一个最晴朗的日子里,你在大街上走着,如果对面走过来这样一个人:他穿着雨鞋,带着雨伞,穿着暖和的棉大衣,把脸藏在竖起的衣领里,还用棉花堵住耳朵眼,他目不斜视,不与任何人交流……你有什么感想?(生:神经病。

疯人院出来的……)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几乎很难见到这样奇怪的人。

然而,在俄国著名短篇小说家契诃夫的笔下,就有这样的一个人。

他究竟是怎样的一个怪人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契诃夫的短篇小说《装在套子里的人》去看看。

(投影或板书:装在套子里的人)二、作者简介契诃夫(1860——1904)19世纪末俄国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情趣隽永、文笔犀利的幽默讽刺大师,举世闻名的短篇小说巨匠和著名的剧作家。

他一生致力于短篇小说创作,共创作470多部中、短篇小说和十几个剧本,是俄国文学史上第一个以短篇小说为主要创作体裁登上世界文学高峰的人。

他与美国欧.亨利、法国的莫泊桑并称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

代表作品:短篇小说《小公务员之死》《带阁楼的房子》《装在套子里的人》《变色龙》《苦恼》《万卡》等;中篇小说《第六病室》剧本《樱桃园》《万尼亚舅舅》《伊万诺夫》等。

三、初读感知。

(一)初读课文,圈点勾画。

默读课文,要求勾画:1)与套子有关的内容。

2)有深层含义的句子。

3)不懂的句子。

(二)抽生交流勾画内容的第2)3)两项。

生勾画的可能会有以下内容:1、“受过屠格涅夫和谢德林的陶冶”:屠格涅夫和谢德林是怎样的作家?(由课下谢德林注释可以推测)2、“可是光辖制中学算得了什么?全城都受着他辖制呢!”:作为一个中学老师,别里科夫怎么会有这么大的魔力?这个“他”有没有什么特殊的意义?(代表一类人,沙皇专制的维护者)3、“可是,这个装在套子里的人,差点结了婚。

”“于是他昏了头,决定结婚了。

”:为什么要用“可是”?要说“他昏了头”?难道他不该结婚吗?(学生可能会回答:他惧怕与人交流和相处,结婚更是要和一个本来陌生的人一起生活,这是不符合他一贯的性格特点的)4、“这是怎么回事?或者,也许我的眼睛骗了我?难道中学教师和小姐骑自行车还成体统吗?”为什么我们现在看来很正常的骑自行车,在别里科夫看来,却是“不成体统”?(结合当时的历史来看,自行车是新事物;而别里科夫是反对一切新事物的,“只有政府……才能去做”)5、“这响亮而清脆的‘哈哈哈’就此结束了一切事情:结束了预想中的婚事,结束了别里科夫的人间生活。

”:华连卡的笑声为什么能结束别里科夫的生命?(别里科夫之死的原因是什么呢?)6、别里科夫死了,“埋葬别里科夫”本是“大快人心的事”,可我们却为什么“露出忧郁和谦虚的脸相”,“不肯露出快活的感情”?(可能有生会说:人长大后就戴上了面具,失去了童真)7、……抽生就这些有深意的或不懂的句子谈自己的感想,言之成理即可。

老师不做正确与错误的点评,可以适时做更深入的追问。

(三)抽生交流初读此文后的感想。

有得即可。

对深入不做要求。

四、老师引导。

(一)写作背景。

提示:要深入理解本文,一定要弄清楚本小说的创作背景,也就是时代环境。

老师提示看练习册紫本。

也可投影以下内容。

创作背景:“世界上没有一个地方像我们俄罗斯这样,人们受到权威的如此压制,俄罗斯人受到世世代代奴性的贬损,害怕自由……我们被奴颜婢膝和虚伪折磨得太惨了。

”——摘自《契诃夫日记》这篇小说反映了19世纪末沙皇俄国的黑暗现实。

1881年,沙皇亚历山大二世被刺身亡,继位的沙皇亚历山大三世加强了专制恐怖统治。

当时担任宗教院检察总长的波贝多诺斯采夫给沙皇的奏章中说:“在当前这个艰苦的时代,政府的当务之急就是……平息那种头脑不清、濒于疯狂的社会舆论;必须禁止那种人人饶舌的不可名状的街头巷议,以期尽量减少流言蜚语……”(转引自《契诃夫传》)在此之前,受欧洲进步文明潮流的影响,俄国也兴起变革之风,尤其在进步的知识分子和贵族中间,要求自由民主,改变专制制度的呼声日益强烈,并付诸行动。

面对汹涌的变革浪潮,沙皇政府采取一切暴力手段进行镇压,逮捕流放革命者,查封进步刊物,禁锢人们的思想言论。

全国警探遍布,告密者横行,一切反动势力纠合起来,对抗进步的潮流,竭力维护腐朽没落的沙皇统治。

提示:环境、人物、故事情节是小说的三要素。

读小说,一定要把人物和故事放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来看。

在这样的恶劣环境下,作家要反映社会现实也不能是完全写实的手法。

那么,这个“套子”,作者赋于他什么特殊的意义呢?请大家再次速读课文1-5自然段,数数这部分写了多少个套子。

(二)小说内容。

1、“套子”含义。

交流“套子”的意义。

1)数出文章中有多少个套子——看得见的套子(穿着、用具、出行、住处等)2)还有古代语言、那些从没存在过的东西、政府的告示、报纸上的文章……对他来说,都是套子;“千万别出什么乱子”——思想上的套子:无形的套子。

提问:为什么说别里科夫所教的古代希腊文也就是雨鞋雨伞呢?明确:这是用了一个暗喻,“雨鞋”“雨伞”对他来说是与现实隔开的一个“套子”,他教古代语言也是把它当做一个“套子”,借此躲避现实。

3)由这些套子你可以看出别里科夫是个怎样的人?保守,与世隔绝,胆小,害怕一切变革,是当时政府的顺民和极力维护者。

4)这些套子对别里科夫而言是好是坏?对旁人而言是好是坏?在原文找出相关语句,勾画。

明确:对他自己而言,身心都有害处,对旁人而言也有极大的坏处,从文章第三段最末一句大家不敢这样不敢那样可以看出来,因为这些不敢做的事恰恰是对大家身心有益的事情。

套子让别里科夫过得很紧张,很害怕,不利于他的身体和思想。

对别人而言是种禁锢,阻碍着一切新事物。

板书:别里科夫的套子:有形的套子(穿着、用具、出行、住处)无形的套子(思想)于己于人——有害这部分疑问句子:.别里科夫整天战战兢兢。

他怕的是什么呢?而他只不过是中学里的一位普通的希腊文教师,为什么能“辖制全城整整十五年”呢?别里科夫整天战战兢兢、六神无主是害怕生活中的新事物,害怕社会变革,害怕动摇了旧秩序。

“全城人战战兢生活了10年到15年”,是因为他的言行与思想都是与沙皇专制制度一致的,他自觉维护着旧制度旧思想。

周围的人还没有勇气敢与他斗,所以都怕他,受他辖制。

别里科夫的可恨在于,他不但要把自己装在“套子”里,而且还想把周围的一切也装进“套子”里。

这两种“怕”表面上是矛盾的,但只要我们结合当时的情况想一想,就会发现总根源都是沙皇专制制度。

别里科夫所依附的沙皇统治,一方面是极力加强反动统治,在全国造成了沉重压抑的气氛;另一方面又是行将灭亡,摇摇欲坠。

革命的风暴还未到来,革命力量还很弱小,大多数人还感到迷茫,不敢起来斗争,所以别里科夫还能“辖制”全城。

2、写别里科夫的恋爱的作用。

我们的课文的第1-5自然段就已经交待了别里科夫是个怎样的人。

可是作者为什么要安排别里科夫的恋爱呢?而且还要花这么多笔墨来写他的恋爱?生可能回答:生一:增强小说的故事性。

生二:小说必须得有情节啊。

前面只是简单概括而已。

生三:恋爱和他的死密切相关。

3.别里科夫的恋爱历程。

老师:恋爱是一个人一生中多么美妙的事情啊,为什么他的恋爱却和他的死密切相关呢?请大家浏览课文,用自己的话简要叙述一下他的恋爱历程。

(理清故事情节)板书:见练习册课文思路(可有些微不同)别里科夫的恋爱过程:结识华连卡(开端)漫画事件骑车事件(发展)争吵事件(高潮)婚事失败病死(结局)概括后再对这部分内容进行串讲。

注意以下问题或地方:1)围绕别里科夫的婚事讨论:从始至终,作者只讲别里科夫的“婚事”,而不提他有什么爱情,为什么?先看别里科夫准备结婚的原因:别人的撮合游说;华连卡表示出的好感;华连卡长得不坏,招人喜欢;华连卡出身较高,有田产;华连卡是第一个待他诚恳而亲热的女人。

以上种种,都是外人施加的因素,或是一种外在的诱惑,而别里科夫内心并未萌发一种真正的爱意,他准备结婚,是因为“昏了头”,不是因为“爱”。

再比较别里科夫和华连卡的性格:一个孤僻、古怪、保守,惧怕任何新事物;而另一个则美丽、活泼、爱热闹,爱新事物,爱新生活。

两个人性格截然不同,甚至于完全对立,能发展成真正的爱情吗?最后请看婚事的结局:通常“结婚”是件使人高兴的事,但在别里科夫却成了一场大灾难,一次仅仅是可能的喜事,结果却成了真正的丧事。

他的套子使他感受不到爱的温馨和幸福,他的套子使他对“恋爱”充满气愤,以至于看到那漫画便气得脸色发青、嘴唇发抖。

作家只讲其“婚事”,而不提他有什么爱情是意味深长的。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作家对社会生活的观察是多么深入细致,对人物的刻画是多么准确真实。

2)“可是,这个装在套子里的人,差点结了婚。

”“于是他昏了头,决定结婚了。

”:为什么要用“可是”?要说“他昏了头”?难道他不该结婚吗?要在课文中深入分析后总结:一他惧怕与人交流和相处,结婚更是要和一个本来陌生的人一起生活,这是不符合他一贯的性格特点的;二是从人性的角度来讲,结合上下文来看,华联卡是第一个待他热情而真诚的人,说明他也需要热情真诚和温暖;三是可能暗示着以华联卡为代表的、有着新思想的人对别里科夫这类保守的反对一切变革的人其实也有着吸引力,暗示着社会新思想必将战胜反动势力。

3)分角色朗读9-17自然段,从语言和行为中分析别里科夫和华连卡姐弟的不同形象。

“这是怎么回事?或者,也许我的眼睛骗了我?难道中学教师和小姐骑自行车还成体统吗?”为什么我们现在看来很正常的骑自行车,在别里科夫看来,却是“不成体统”?结合当时的历史来看,自行车是新事物,华联卡姐弟乐于接受新事物,生活愉快而幸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