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汽车理论:第五章 汽车的平顺性、通过性
汽车理论:第五章 汽车的平顺性、通过性
▪ 弹性元件的弹性特性是指作用在悬架上的载荷与 其变形之间的关系。
▪ 如果悬架的刚度是常数,则其,变形与所受载荷 成正比,其弹性特性可由一直线表示所以,这种 悬架称为线性悬架,一般钢板弹簧、螺旋弹簧悬 架均属此类。
▪ 采用线性悬架的汽车,往往不能满足行驶平顺性 的要求。
▪ 因为在使用中,汽车的有效载荷,特别是公共汽 车和载货汽车的有效载荷变化较大,载荷的变化 将导致空载、满载的车身振动偏频发生较大的差 异,空载的振动频率过高,使汽车的平顺性变坏。
▪ 减小悬架刚度是降低车身自振频率的一个有力措施。如 用悬架的静挠度来表示其刚度,现代轿车悬架的静挠度 一般为150~200mm(高级轿车的静挠度有达300mm以上的), 载货汽车的静挠度一般在70~120mm左右。
▪ 悬架的刚度太小,会增加非悬挂质量的振动位移,大振 幅的振动有时会使车轮离开地面,因此,过软的弹性元 件也是不可取的。
▪ 汽车的平顺性主要是保持汽车在行驶过程中产生 的振动和冲击环境对乘员舒适性的影响在一定界 限之内,因此平顺性主要根据乘员主观感觉的舒 适性来评价,对于载货汽车还包括保持货物完好 的性能,它是现代高速汽车的主要性能之一。
▪ 汽车的平顺性可由图6-1所示的“路面一汽车一 人”系统的框图来分析。
▪ 路面不平度和车速形成了对汽车振动系统的“输 入”,此“输入”经过由轮胎、悬架、座垫等弹 性、阻尼元件和悬挂、非悬挂质量构成的振动系 统的传递,得到振动系统的“输出”是悬挂质量 或进一步经座椅传至人体的加速度,此加速度通 过人体对振动的反应——舒适性来评价汽车的平 顺性。
▪ 为了改善这种状况,近代汽车的悬架常采 用非线性悬架,即其刚度可随载荷的变化 而变化。这种悬架亦称为变刚度悬架。这 种悬架可以有较大的静挠度,而在载荷较 大时,刚度急剧增大,使汽车的侧倾和纵 向角振动减轻,限制了悬架和车身碰撞的 可能,保证汽车具有较好的行驶平顺性。
▪ 参照IS0 2631的规定,根据我国的具体情况,制定了 《汽车平顺性随机输入试验方法》,经过试验验证得出
的结论是:
▪
1、评价指标值应主要取决于垂直振动。
▪
2、汽车平顺性评价指标
▪ 试验证明,用某一车速下的评价指标不能如实地表征汽 车的平顺性。评价指标随车速变化的关系曲线称为车速
特性。而用车速特性描述汽车平顺性比较适宜。
▪ 从这些界限曲线的特征可见:人对振动最敏感的频 率,在垂直方向是4~8Hz,在水平方向(含)是2Hz 以下。
▪ 即在上述频率范围内,人体能承受的加速度均方根 值最低,此频率范围内的振动容易引起疲劳。
2、“暴露极限”(健康及安全界限)
▪ 它采取同“疲劳一降低工效界限”相同的 曲线形式,只是把相应的振动强度增大一 倍。该界限值大致是人的痛感阈限的一半。
一、汽车行驶平顺性的物理量评价指标
▪ (一)1SO 2631标准简介
▪ ISO 2631标准是国际标准协会提出的。它 主要应用于通过支撑表面传到人体上的振 动。
▪ 输入于人体的振动可分为三个方向:垂直 方向,纵向(即前后方向)、横向,纵向与 横向均为水平方向。
▪ 该标准所研究的频率范围是1~80Hz,包括 了汽车的主要机械振动频率。
▪ 各种物理量指标是否可应用,也要看这些评价指 标的评价结果是否与人的感觉评价结果一致。
▪ 有经验的试验人员有时能发现一些特殊的不正常 现象,而这些现象有的不能完全由仪器测定的结 果所发现。
▪ 更经常的情况是,先由人的感觉发现平顺性问题, 然后使用仪器进行测定分析。
二、影响汽车行驶平顺性的主要因素
▪
(1)轿车、客车用“舒适降低界限”车速特性,
▪
(2)货车用“疲劳—降低工效界限”车速特性。货厢
后端振动强度最大,货厢中间位置的振动代表了一般振
动强度。因此,用货厢底板中心和最后端垂直振动加速
度均方根值车速特性来评定。
▪ 综上所述,ISO 2631标准中的“疲劳—降低工效界限” 和“舒适降低界限”用来评价货车和轿车及客车是适宜 的。
▪ 汽车是一个复杂的振动系统,在分析汽车 的行驶平顺性时,虽然经过许多简化,但 仍是十分复杂的。
▪ 影响汽车行驶平顺性的因素很多,可分为 结构因素和使用因素。
(一)结构因素的影响
▪ 影响行驶平顺性的结构因素很多,主要是受悬架、轮胎、 悬挂质量和非悬挂质量等几个方面的影响。
▪ 1、悬架的影响
▪ 弹性元件是悬架的主要组成部分,其刚度和弹性特性是 影响平顺性的主要因素。
(三)用车身的固有频率评价
▪ 固有频率是指,弹性系统由于偶然的干扰而离开静 平衡位置,在弹性恢复力作用下振动的频率,单位 为次/分、Hz(次/秒)。
▪ 人走路时重心在不断地振动,人们习惯于行走所引 起的垂直振动频率。人们习惯于行走所用的标准步
距为0.75m,中等步行速度为3~4km/h,相应的振
动频率为67~89次/分。
第五章 汽车的平顺性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 汽车的平顺性是指保持汽车在行驶过程中 乘员所处的振动环境具有一定舒适度的性 能对于货车指保持货物完好的性能。
▪ 路面不平是汽车振动的基本输入,故平顺 性主要指路面不平引起的汽车振动,频率 范围约为0.5~25Hz。
▪ 汽车行驶时,发动机、传动系和车轮等旋 转部件激发汽车的振动。
▪ 超过此界限就意味着不安全和有害于健康。
3、“舒适降低界限”
▪ 该界限也有同样的曲线形式,只是把加速 度均方根值降低到“疲劳一降低工效界限” 的1/3倍。
▪ 人承受的振动在此界限以下时,在汽车行 驶中,乘坐者进行吃、阅读、写等动作均 没有困难。
▪ 超过此界限会降低舒适性。
(二)我国试行的指标
▪ 描述振动强度的物理量采用加速度均方根 值,其单位为m/s2。
ISO 2631标准的核心内容是:根据人体对不同 方向、不同频率的机械振动的反应制定三个评 定界限。
▪ 1、“疲劳一降低工效界限”
▪ 它是一组不同承受时间下的频率与加速度均方根值 的界限曲线。超过这个界限值,就意味着疲劳和工 作效率降低。
▪ 因此,希望车身振动的固有频率在60~85次/分的 范围内;
▪ 车身的固有频率低于40次/分,会引起晕船的感觉;
▪ 高于150次/分会引起明显冲击的感觉,对乘客的 生理反应和货物完整均有不利影响。
二、汽车行驶平顺性的感觉评价
▪ 感觉评价是根据乘坐者的主观感觉,对各类汽车 的平顺性作比较评价。
▪ 由于汽车平顺性的好坏最终是反映在人的感觉上, 所以,感觉评价始终是平顺性的最终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