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地保护与恢复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word格式文档,下载后可修改编辑!)第一章前言1. 项目区概况绵延1000多公里的河西走廊北临腾格里和巴丹吉林沙漠,境内分布有12万平方公里的戈壁和沙地,是北方最强的沙尘暴策源地和生态环境比较脆弱的地区。
某某市位于河西走廓中部,是西北最大的治金工业基地,是某某省著名的工业旅游城市和国家环保模范卫生城市,是某某省拟规划建设的生态园林城市。
位于某某省讨赖河流域上游的某某市北部的新城草湖是城市和新城乡最大的生态屏障。
该区与巴丹吉林沙漠接壤,区内有天然草场面积15.58万亩,水面7.76万亩,自然植被覆盖度在30—90%之间,天然沙生植被续存量大,是野生禽类及动物的栖息地,也是某某市畜牧业发展基地和渔业生产基地。
区内人文景观众多,有“拱北香太师清真寺”、“李陵碑”、“黄公庙”及水域边缘的“泛沙泉”、“鸡心疙瘩”等独特的沙漠景观,是发展生态旅游的黄金地带。
该区属于干旱沙漠边缘的绿洲类型区,海拔在1460米—1700米之间,年降雨量在100mm以下,地下水丰富,埋藏深度在3—5米之间,为不可多得的荒漠生态资源。
目前,因水资源利用不合理、过牧、风沙侵害及缺乏必要的保护措施,绿洲萎缩,土地沙化加剧,生物多样性破坏严重,经多方论证,认为该区毗邻城市,区内生态资源丰富,对其进行恢复和重建对构建全市生态经济系统的框架,改善城乡人居环境,促进项目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是急需建设的重点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程。
2. 可行性研究的依据和主要目标2.1 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依据2,1,1《河西地区各级各类生态经济系统建设规划》2.1.2《中国湿地保护行动计划》2.1.3《某某省生态环境建设规划》2.1.4某某省农业重点产业开发规划(2001年—2005年)2.1.5某某市国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规划纲要2.1.6《某某市生态环境建设规划》2.1.7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建设标准2.1.8《某某市新城草湖六万亩防沙治沙项目实施方案》2.2 项目建设内容及目标方向本项目建设内容包括:项目区生物资源的保护、动物资源的保护;生物资源的恢复和发展、动物资源的恢复和发展;动植物资源的综合利用、湿地保护的宣传教育等。
根据建设内容,确定项目的建设目标方向包括:2.2.1保护好项目区现有林草植被,特别是梭梭、红柳、白刺等现有珍贵天然荒漠植被;对天然草场进行封育。
2.2.2对区内水资源合理调配,建设区内高标准节水示范工程,减少地下水的开采,提高地下水水位,增加自然覆盖度。
2.2.3在绿洲外围建设以抗逆性强的灌木为主,乔、灌、草结合的防风阻沙林。
控制沙漠的扩张与侵袭。
2.2.4对植被难以恢复的区内建设沙棘生态工程及引水灌溉工程。
2.2.5利用现有水面建设湿地保护示范区,加大对珍稀动植物资源的保护、恢复和发展。
2.2.6建设水土保持、荒漠化防治监测网络及信息系统工程。
重点对环境因子、水土流失动态、水土流失危害、水土保持设施功能及其效益等方面的变化情况和量化监测。
2.2.7建设珍贵天然荒漠植被苗木驯化基地,引进国外灌木种源,为当地的防沙、治沙工程提供种苗。
2.2.8建设旅游基础设施,充分利用现有的自然旅游资源,发展生态旅游,实现“以游养保护,以保护促游”的良性循环。
通过以上工程的建设,逐步形成城乡结合的生态经济系统、封闭循环利用的农业和农村生态经济系统。
按照生态工程的基本要求,设计、建设、完善能够实现特定功能的系统结构。
恢复和重建天然草场及湿地的生态功能,加大珍贵天然荒漠植被的保护及沙生植被的引种示范,进而带动区域内生态环境整治工程的建设。
3. 项目与国家及当地生态环境规划的关系河西地区是某某省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区域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的过程远未完成,经济发展还处于增长需求旺盛、规模扩张迅速与环境恶化加剧并存的重要时期。
环境是经济发展的基础条件,资源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源泉性条件。
只有改善环境,对有限的资源进行保护性开发,经济才有持续增长的可能。
“十五”及以后的十几年间,河西地区农业必须重点建立起几个能带动区域经济快速增长的产业化链条,通过延长产业链条,实现资源的多环节加工增值和循环利用,提高资源开发的生态合理性水平,农业和农村经济才可能避免衰退,保持平衡和较快的增长速度,才能大幅度增加农民收入。
2001年上半年,某某省政府做出决定,河西走廊地区将禁止再新开荒地。
同时,以恢复和保护环境为目的的大规模节水灌溉工程、风沙治理工程和生态环境建设工程在河西走廊已经拉开序幕,《河西地区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已编制完成,并即将付诸实现。
项目区是某某省规划建设的重点风沙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工程项目区之一,也是某某市城市外围的重要生态屏障及当地规划建设的乡级生产经济系统示范区。
项目的建设符合某某省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和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4. 项目的优势条件和项目选择的理由4.1具有良好的政策环境条件为落实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某某省于“九五”期间提出了“再造河西”的发展战略,目前,河西生态经济在技术、组织、制度、思想理论等方面已进入实施阶段。
“十五”期间河西地区必须适宜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的新情况,分类进行生态经济系统建设试点和成功经验和稳步推广,加快为生态经济发展准备基础设施条件和环境保护条件,使生态经济的规模和水平比九十年代要有一个显著的提高,区域经济增长要进入开发利用区内外、国内外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的新阶段。
2002年,某某省省委、省政府为加大对外开外的力度,提出了营造“三个环境”的战略,这为我省充分利用外资,创造了较好投资环境、政策环境,因此,本项目的建设具有良好的政策环境。
4.2项目区是荒漠区保存完整的湿地生态系统,具备发展生态农业的优势资源条件项目区新城草湖处于某某市新城乡北部沙漠与农田的过渡地带,是新城乡重要的生态屏障,区内水面达5000亩以上,泉水年涌出量在3000万方以上,天然草场达90000亩以上,对该区的保护及生态效益远大于经济效益。
项目区湿地生态系统在蓄洪、涵养水源、防止水土流失等方面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它一方面维护当地生态系统的平衡,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关系着当地生态系统的演替,是当地生态系统的绿色生态屏障,一旦失去这个生态屏障,则整个生态系统就会向无序、增熵发展,甚至导致系统的崩溃;另一方面,保护好该区的湿地和草甸草原生态系统对维持下游一带的酒泉地区的生态平衡方面有积极作用,直接关系到区域内生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4.3是生物多样性赋存区和当地的高效农业产业基地项目区是重要的野生动植物资源的栖息地及珍贵天然荒漠植被蓄积区,同时也是市全市重要的畜牧业发展基地和渔业生产基地。
新城草湖湿地是许多珍贵、稀有、濒危动物赖以生存的栖息地。
如白鹤、灰鹤、大白鹭、大雁、漠鸭、沙鸡、鹦鹉、雉、水雀禽类;黄羊、旱獭、刺猬、野兔、兽类;祁连山裸鲤、草鱼、泥鳅及其它水生动物等。
项目区的大多数水禽,主要分布于草湖湿地。
此外,项目区蕴存着大量的珍贵天然荒漠植被及药材,如梭梭、红柳、白刺、红梢、碱蓬、黑柴、酸刺及甘草、麻黄、茵陈蒿、车前子、苍术、大黄、牛蒡子、锁阳、兔丝子、野党参、野生菌等;水生植物有野芹菜、水葱、野胡萝卜、海韭菜等。
现有草甸草原9.14万亩,载畜量为2—3万只羊单位,鱼类产量在50—60万吨,湿地丰富的野生动植物资源对于研究高原生态系统的变迁和演替,保存野生动植物种质的遗传多样性和栖息地,保护和拯救濒危物种,开展区系学、生态学研究具有独特的价值。
4.4区内建设条件优越,人文景观众多,具有发展生态旅游的得天独厚的优势条件湿地区为洪积、冲积平原,海拔在1460—1490米之间,土壤为全统新粘沙土、湖沼东北、东西向分布,地下水位较高,造林立地条件好。
在草湖内有许多天然泛沙泉,泉水有节奏的间歇上涌,带动细沙上升,初呈混蚀,即刻澄清,不停往复,奇趣无穷。
现有的景观有“拱北香太师清真寺”、“李陵碑”、“黄公庙”及水域边缘的“鸡心疙瘩”地貌、沙丘等,构成了独特的沙漠景观。
此外,有大面积的沼泽,水草丰茂芦苇荡处处皆是,夏秋季节,芦草盛长,葱笼接天蔚成奇色,牛羊成群,风光琦旎,为不可多得的北国风光,现为当地城市居民假日休闲娱乐的场所之一。
第二章项目背景1. 项目背景湿地是水禽赖以生存的繁殖地、越冬地和迁徙的“中转站”。
中国湿地的特殊自然条件和地理位置,使水禽种类十分丰富,在世界水禽保护中具有特殊意义。
中国政府对湿地的保护、利用与研究历来十分重视。
从50年代以来,政府有关部门及有关研究院所、大专院校从不同侧面从事湿地资源、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与利用研究,制定了有利于湿地保护的法律、法规。
各省市地方还结合自己的特殊情况,制定了一些地方法规和条例,包括禁猎、禁渔的规定,这些规定对保护中国的湿地资源起到一定作用。
为了扩大中国在国际自然保护领域的作用和影响,获得更多的国际上有关水禽和湿地保护利用方面的信息和管理经验,进一步参与国际保护湿地行动和提高中国保护和合理利用湿地的水平,经国务院批准,中国于1992年7月31日正式加入了《湿地公约》,并明确由林业部负责组织、协调执行该公约的具体事宜。
中国自加入公约以来,在湿地保护与管理的组织机构建设、宣传教育与人员培训、湿地自然保护区的建设与管理、湿地保护工程建设、湿地科学研究、国际合作等方面都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取得了较大的成就。
但是,由于湿地集土地资源、生物资源、水资源、矿产资源和旅游资源于一体,在长期人类活动影响下,湿地被不断围垦、污染和淤积,面积日益缩小,物种减少,已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尤其农业围垦和城市开发是中国湿地面积削减的主要原因。
对湿地生物资源的过度利用和不合理开发,严重破坏了湿地生态系统的平衡和湿地生物多样性,许多湿地的生物量因此大幅度下降。
据初步统计,近40多年来,中国沿海地区累计滩涂面积达100多万h㎡,相当于沿海湿地总面积的50%。
围海造地工程使中国沿海地面积每年以2万h㎡的速度在减少。
另据估计,从1950年到1980年的30年间,中国天然湖泊从2800个减到2350个,湖泊总面积减少了11%。
有的城市周围的湖泊,由于严重的污染和富营养化,实际丧失或几乎丧失了生态系统的功能。
水土流失引起的河床和湖泊的泥沙淤积使湿地面积日益减少。
有的地区对湿地水资源利用不合理,也造成湿地面积缩小。
随着工业发展,排放污染物的影响,导致某些物种消失。
如小兴安岭湿地的圆时茅膏菜(Drosera rotundifolia)现已见不到。
某某河西走廊是一个物种和遗传多样性较高的地区。
保护该湿地的任务之一是保护该地区的珍稀物种,防止种质资源的流失。
种质是决定生物遗传性状,并将其遗传信息从亲代传给后代的遗传物质。
生物种质是人类赖以生活和生存了十分宝贵的财富,又是开发利用和创造新品种的物质基础,调查、收集与保存现有种质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