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地震云产生机制与地震预测预报研究

地震云产生机制与地震预测预报研究

地震云产生机制与地震预测预报研究地震是大地构造活动的结果,地震的发生和一定的构造环境有关并且是整个构造活动过程中的一个事件,他不是孤立发生的,在这个事件之前,还会发生其它事件,如果能确认地震前所发生的其它变量,就可以利用它去作为前兆去预测地震。

不过,地震的发生有随机性,在累积构造应力作用下,岩石在何时、何处发生破裂,决定于局部构造中的承压薄弱点以及构造的规模大小和岩性等,即存在构造应力的累积点和构造承受应力的极值点(最小点)之间很难给予确定,这些薄弱点的分布和性质常常不能被我们清楚的了解;此外,地震还可能受一些其它未知因素的影响。

因此,预测地震有时就归结为地震发生的估计概率问题。

现在地震预测方法大致可以分为三类:地震地质、地震统计和地震前兆。

其中地震地质是查明发生地震的地质成因、地质条件和地质标志,对未来的地震危险区和地震强度作出预测,为地震区域划分提供依据;地震统计涉及以下几个方面:①地震活动的统计规律及其独立性;②长期地震预测的统计方法的有效性;③中期时间尺度地震活动的“异常”问题;④可能的地震前兆和地震预测预报方法的统计显著性;⑤地震的物理可预报性;⑥地震预测预报的地震活动性方法的能力和限度;⑦地震活动的物理模型;地震前兆指地震发生前出现的异常现象,岩体在地应力作用下,在应力应变逐渐积累、加强的过程中,会引起震源及附近物质发生如地震活动、地表的明显变化以及地磁、地电、重力等地球物理异常,地下水位、水化学、动物的异常行为等。

以上三个方面的工作需要建立直接信息采集记录和和构建全方位勘探测量数据累积,其中包括地震数据统计和和构造应力、水温、地氡、点位移、地磁、地电等测量数据的采集,以上所有工作的目的都是为了建立一个与地震四要素相关的一个数学统计模型,该项工作到现在为止,所得到的依然是一个没有多少预测使用价值的准概率问题,尽管如此,人类为之进行的探索依旧在继续。

过去的研究模式似乎已经证明,传统地震预测研究模式具有很大的局限性,似乎对实现地震精确预报目的难有现实的帮助,过去人们认为制约地震预测预报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几点:(一)基于板块漂移挤压基础上的地震成因说,其板块的大小形状以及板块的岩性以及内在的小的分支构造不同,决定了地震地质研究的发散性以及研究结果的概率性分布;(二)地震统计学中的时空分布研究中,存在着数据样本少且历史数据的不准确问题,即使有足够的样本数据,同样面临着地震尤其是强震对地质构造的影响是非线性的,其中包括构造宽度、深度、岩性等改变,会影响下一个应力累积过程中地质应力承压和弹性突变的时空条件,这直接导致统计学中重要的时间参数及震级参数的严重发散,也就出现了地震统计学意义上的失真;(三)目前地震前兆研究的基础性工作就是对与地震相关的相关电、磁、热、水等可见可测参数进行累积性测量,目的是找到各类参量的数据变化与地震发生的四要素之间的直接关系,从而实现地震预测预报的目的,到现在为止,长时间大量的采集数据和分析工作,似乎并没有找到我们所需要的可以达到预报地震的规律和标准要求。

综上所述,过去那种用微观数据去理解宏观尺度问题的方式之路已经走到了尽头,现在面临的问题已经不是继续延展工作区间和增加数据样本所能实现技术上的突破的问题了,只有寻找新的理论、另辟蹊径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出路。

大家都知道地震预测是世界难题,目前国内官方的观点是地震是不可预测的,其给出的原因有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地球的不可入性。

大家知道上天容易入地难,我们对地下发生的变化,只能通过地表的观测来推测;第二,地震孕律的复杂性。

通过专家多年的研究,现在逐渐认识到地震孕育、发生、发展的过程十分复杂,在不同的地理构造环境、不同的时间阶段,不同震级的地震都显示出相当复杂的孕律过程;第三,地震发生的小概率性。

大家可能都感觉到,全球每年都有地震发生,有些还是比较大的地震。

但是对于一个地区来说,地震发生的重复性时间是很长的,几十年、几百年、上千年,统计样本量少。

以上三个地震不可预报的理由貌似很充分,其实是站不住脚的,首先一些人所谓的地球深不可入的问题是很荒谬的,在过去没有B超的时代,判断一个人是不是怀孕,按照上面的逻辑,难道还需要派人进子宫看看?老专家把把脉即可知道早孕与否,普通人只要眼睛能看见基本就可以判断是不是怀孕;其次地震的孕律尽管复杂,但其依旧会可以找到有规律的可靠前兆的,否则的话就不会有海城大地震的成功预报,至于说地震发生的概率小的问题完是过去的说辞,一个点不可能连续地震供你提取数据,但在信息高度发达的今天,全球每天都会有地震发生,难道不够你们研究的吗?把被其它国家技术封锁的李四光时代的借口放在今天来做噱头是严重的不负责任。

随着科技的进步、卫星以及通信技术的发展,让地球人可以站在新的高度去认识地球,去认识地震,而无需去钻到地球的内部也可以了解他的内部构造!作为地震预测预报研究工作,必须经过“发现-理解-控制”三个阶段之后才有可能将其转化为实际应用、必须遵循科学事实、理论构想和未来展望三部曲。

科学事实必须是清晰、准确、可重复的实验结果。

理论构想是依据已知科学事实、通过逻辑推演得出的预言或设计;地震预测及相关理论研究,需要基于地震前后产生的相关现象去寻找现象的本质,透过各类现象共同的交汇点去总结与地震原理相关的参数及数据规律,是透过震前震后的表象问题去探讨地震的形成过程,也就是黑箱原理的反演。

依据地震预测预报研究的地震地质、地震统计和地震前兆三个分类,本人选用的是易于为民间观测所运用的地震前兆研究,具体参数是肉眼可见的地震云(也就是官方文献中所称的的震前地面起雾)。

之所以选择地震云,一是其易于观测,且可以借助卫星云图连续观测和数据回读;二是理论原理清晰,其形成原因是源于地震构造释放到大气中的放射性元素氡在空气中衰变产生带电粒子,并与空气中的游离水结合产生云室效应形成的,且可验证性强;三是和地震伴生的地光、旱震、震后大涝等现象能系统在统一的理论框架内;四是通过卫星云图观测云彩和地震的发生密切相关。

基于以上四个方面的原因,本人认为地震云是采用黑箱原理研究地震问题的有效标识指标。

再精妙的理论构想也要经过实验检验之后才能被称为学说。

地震云是如何和地震联系在一起,又是如何实现对地震的预测预报的呢?1948 年10 月,中亚的阿什哈巴德发生了7.5 级地震,当地的水文地质工程师在整理自来水公司的地下水化学测试数据时,意外地发现了一个现象:震前当地的水源中,氡浓度出现了异常增高,在震后又恢复了正常。

这个异常现象立刻引起了苏联地震学家的关注,他们因此一致认定地震不仅有前兆,而且可以用现代精密仪器进行探测,于是在中亚地区开始了大量地震预测的研究。

也就是从这个时间开始,氡就和地震监测密切的联系在了一起,成为我国前置地震监测的指标元素,其在地震发生前后的异常表现已经为现代测量技术给予了证实,地氡释放量和构造活动性关系已经被研究相关单位研究证实。

现在问题变得相对简单,只要证明氡气和云彩之间的相关性,那么就可以证明地震云观测的实质是对宏观意义上的氡气监测!过去的氡测量已经证明,氡气在地震断层及断层影响带上的分布远高于其周边正常存在量的背景值,一般是500倍左右,其极值点位于地震断层垂直断面的几何中心位置,这些正常存在于地层中的由多种带电荷的放射性同位素组成的氡元素,在板块运动的挤压下,其正常释放到大气中的数量会在板块应力累积和地应力突变时,进入大气中的氡会发生跳跃式的变化,其作为放射性元素,进入大气中后会因衰变向大气中释放带电粒子,这些带电粒子在大气层中与游离水分子产生宏观的云室效应,就形成我们看到的地震云,这种地震云实际上是地氡的释放轨迹,在这个过程中,氡气(标记元素Po218)含量与断层的活动性密切相关,由多种带电的放射性同位素构成的氡气具备云室效应及地震前氡气释放量的突变都是实测证明了的,结合以上分析,可以知道地震云是由有板块运动导致的氡气过量集中释放,在大气中和游离的水分子形成宏观的云彩(云室效应),这就是本人过去提出的地震云氡气成因论理论框架。

以上讨论,明确了地震云的形成过程,那么接下来需要讨论的重点是地震云氡气成因论在预测预报地震方面的应用问题,大家知道,天空中不仅存在地震云,而且存在大量的气象云,如何识别和区分地震云与气象云是最为现实的问题,为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先去搞清楚云彩是怎么形成的,目前学界公认的云彩形成的原因有两种:冷凝成云和离子凝聚成云。

气象界普遍认为冷凝成云是云彩形成的主因,而少有人提及离子成云问题,其实本人在过去的观测研究中发现传统的气象学中的云彩成因是有瑕疵的,但由于其对相关问题的影响很小,因而很少有人去仔细的探讨如此基础又很无关紧要的概念问题,这个问题就是过去的理论把云彩形成过程与降雨形成过程视为一体,也就是将云和雨混为一潭,这看起来很正常的问题,但遇到地震云的相关技术参数分析时却不得不给予纠正,本人在分析云室效应的过程中发现,冷凝成云是不存在的,而云彩的形成只有离子成云一种模式,这个推论源于云室效应实验的前半程饱和水环境的制备和后半程离子轨迹的显现,其实很简单的就可以判断出来,基于以上分析得出云彩的形成只有离子吸附成云一种模式,而降雨则是有冷凝成雨和离子成雨两种模式,这种云和雨分开论述的形成模式可以解释气象学中许多的技术问题,也可以解释震后无云而雨的震后暴雨形成成因。

在明确了云彩的成因以后,我们再来看气象云和地震云的区别,这里不难看出气象云是由于正常释放到空中的带电粒子产生云室效应后形成的,属于无序和无规则的云;而地震云在某种意义上说就是一种气象云,不过它是由受应力挤压的地震断层及影响带附近集中有规律的释放到大气中的放射性元素的结果,其云彩的分布、云彩形态、颜色都有别于常规意义上的气象云。

换句话说,地震云与气象云同宗同源,地震云就是受地质构造应力变化而产生的具有特定形态和颜色的气象云。

这里需要补充几点:(一)形成地震云的氡气含量与地层的深度呈正比,(这里本人不在补充详细的测量分布曲线,感兴趣的朋友可以自己去查),这就意味着地氡的释放过程是一个逐步放量的过程,并在增加到一个最大值后停止。

我们看到的地震云实际是地氡在大气中的运行轨迹,这一点决定了地震云始发云的羽状特征;(二)地氡释放的主要通道是原有的活动性地震断层,受应力分布和地震构造的开敞性和填充度影响,构造沿线的的氡释放量是从主震点向构造两侧延长线上是梯度释放和释放量逐步减少的,这个特征决定了地震云的线状及弧度特征;(三)由多种放射性元素组成的氡气在释放时和大气中的游离水结合产生云室效应,形成羽状地震云,当氡气释放量过量时,放射性元素产生的带电粒子不能被大气中的游离水湮灭时,会形成鲜艳的运动轨迹,在阳光或夜晚的环境中形成色彩艳丽的云彩(在地震发生时会形成地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