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化工环境保护与安全技术概论-复习

化工环境保护与安全技术概论-复习

化工环境保护与安全技术概论-复习绪论1、1978年3月和1982年12月全国人大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都明确规定:国家保护环境和自然资源,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

国务院宣布“保护环境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

2、工程建设“三同时”:凡是新建、改建、扩建的工矿企业和技改工程项目,都必须有保证安全生产和消除有毒有害物质的设施,这些设施要与主体工程同 _ 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

3、在生产活动中,企业的各级领导必须实行安全和生产的“五同时”,即在计戈V、布置、检查、总结、评比生产时,同时计戈V、布置、检查、总结、评比安全工作。

第一篇第一章化工环境保护技术1、化工废水的种类按成分可分为三大类:第一类为含有有机物的废水,第二类为含无机物的废水,第三类为既和含有有机物又含有无机物的废水。

按主要污染物分:含氰废水、含酚废水、含硫废水、含氟废水、含铬废水、含有有机磷化合物废水、含有机物废水等。

2、常用的水污染指标有生化需氧量(BOD )、化学需氧量(COD )、总需氧量(TOD)、总有机碳(TOC )、悬浮物(SS)、pH、有毒物质、大肠杆菌群数。

3、化工废水常用的处理方法物理处理法:重力分离、离心分离、过滤化学处理法:中和法、氧化还原法、混凝沉淀法、电化学法物理化学处理法:吸附法、浮选法生化处理法:活性污泥法、生物膜法、厌氧生化法4、化工废水的化学处理方法有中和法、氧化还原法、混凝沉淀法、电化学法。

5、混凝沉淀法的适用条件和原理适用条件:可去除废水中的粒径为10-3-10-6mm (或小于1 pm)的细小悬浮颗粒,而且还能够去除色度、油分、微生物、氮和磷等富营养物质、重金属以及有机物等。

原理:在废水中投入混凝剂,因混凝剂为电解质,在废水里形成胶团,与废水中的胶体物质发生电中和,形成绒粒沉降。

6、化工废水常用的物理化学法有吸附法、浮选法、电渗析、反渗透、超过滤。

7、通常废水中B0D5/C0D值大于_0丄采用生化处理法。

8、活性污泥的组成,污泥中的在废水中起主要作用的微生物组成:好氧性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原生动物及后生动物)及其代谢的和吸附的有机物、无机物。

起主要作用微生物:细菌和原生动物。

9、沼气池的利用厌氧生化法处理技术的事例第二章化工废气处理技术1、化工废气按污染物的状态分为颗粒污染物和气态污染物两大类。

2、颗粒污染物主要包括粉尘、烟尘、雾滴和尘雾等。

3、评价除尘装置性能的技术指标有气体处理量、净化效率和压力损失等参数, 经济指标有装置费、运行费和占地面积等。

4、列举四种常用的除尘装置:重力沉降室、旋风除尘器、过滤室除尘器、静电除尘器。

5、气态污染物常用的处理方法有吸收法、吸附法、催化转化法、燃烧法、冷凝法。

6、吸附效应较高的吸附剂有活性炭、分子筛等。

7、脱除SO2常用的两种方法湿法脱除SO2技术:氨法、钠碱法、钙碱法;干法脱除SO2技术:活性炭吸附法、催化氧化法。

第三章化工废渣处理技术1、化工废渣对水域污染的四种途径是人为投入、被风吹入、雨水带入、渗入。

2、我国根据国情制定的固体废弃物污染的技术政策是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

3、化工废渣常用的五种处理方法是卫半填埋法、焚烧法、热解法、微生物分解法、转化利用法。

4、比较焚烧法与热解法焚烧是高温分解和深度氧化的过程,目的在于使可燃的固体废物氧化分解,借以减容、去毒并回收能量及副产品。

固体废物热解是利用有机物的热不稳定性,在无氧或缺氧条件下受热分解的过程。

焚烧是放热的,热解是吸热的;焚烧的产物主要是二氧化碳和水,而热解的产物主要是可燃的低分子化合物。

5、塑料废渣常用的处理方法有熔融再生法、热分解法。

6、硫铁矿炉渣的来源,分类及主要处理方法来源:生产硫酸时焙烤硫铁矿产生的废渣;分类:高铁硫酸渣和低铁硫酸渣;处理方法:硫铁矿炉渣炼铁、硫铁矿炉渣联产生铁和水泥、从硫铁矿炉渣回收有色金属、硫铁矿炉渣制砖。

第四章化工清洁生产概要1、生物质是指由光合作用产生的所有生物有机体的总称。

2、可再生资源是将组成植物体的淀粉、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等大分子化合物转化为葡萄糖、木糖、乙醇、丙酮等,进而可以此进一步合成各种化学产品。

3、超临界流体是指处于超临界温度及超临界压力下的流体,是一种介于气态和液态之间的流体状态。

4、化工清洁生产技术包括:超临界流体技术、新型催化技术、牛物工程技术、微波技术、超声技术、膜技术、辐射加工技术等。

5、循环经济遵循的3R原则是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

第二篇第六章化工安全设计与安全管理1、化学工业中的危险从危险形式来看可分为4大类:毒害性危险、腐蚀性危险、爆炸和燃烧性危险、环境污染危险。

工伤事故按伤害的严重程度可分为:轻伤事故、重伤事故、死亡事故(一般伤亡事故<一次死亡1-2人〉、重大伤亡事故<一次伤亡3-9人〉、特大伤亡事故<一次伤亡10-29人〉、特别重大伤亡是事故<一次伤亡30人以上>)。

2、特大伤亡事故必须在6h内报告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重大伤亡事故必须在12h内报告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一般伤亡事故必须在24h省级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

3、生产事故发生的原因可分为:责任事故和非责任事故;按事故造成的后果可分为:人身伤亡事故和非人身伤亡事故。

4、3E管理体系是指:工程技术、教育培训、强制管理。

5、事故隐患有: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管理的缺陷。

6、伤亡事故致因理论:危险源——故障——异常——事故——灾害。

7、企业安全管理体制的基本原则:a、行政首长负责制;b安全生产,人人有责;c、安全生产委员会、安全生产小组与安全监督员;d、安全第一,重在预防。

第七章化工防火防爆技术1、燃烧是一种同时伴有发光、发热激烈的氧化反应,它必须同时具备的3个条件:有可燃物存在、有助燃物存在、有着火源。

2、燃烧三角形学说:燃烧三角形的三边分别表示可燃物、氧和温度(能使可燃物点燃的温度)。

3、燃烧四面体学说:燃烧四面体的四个面分别表示可燃物、氧、温度和未受抑制的链反应。

4、燃烧形式:a、均一系燃烧和非均一系燃烧;b混合燃烧和扩散燃烧;c 蒸发燃烧或分解燃烧;d、表面燃烧或均热型燃烧。

5、可燃物燃烧速度6、爆炸:物质自一种状态迅速的转变成另一种状态,并在瞬间放出巨大能量同时产生巨大声响的现象。

可分为物理性爆炸、化学性爆炸(简单分解爆炸、复杂分解爆炸和爆炸性混合物的爆炸)和核爆炸。

7、物理性爆炸:物质因状态或压力发生突变等物理变化而形成的爆炸。

化学性爆炸:由于物质发生极迅速的化学反应,产生高温高压而引起的爆炸。

8、粉尘爆炸:粉尘粒子表面与氧作用发生的爆炸。

粉尘爆炸属于化学性爆炸和气体爆炸。

9、爆炸极限的计算:物质的爆炸下限和爆炸下限是可燃物质(可燃气体或蒸气)在空气中达到刚好足以使火焰蔓延的最低浓度和最高浓度。

危险度H = 12 -h /l i爆炸极限100 式中:I m ――混合气体的爆炸极限,%( V ); 1n ――混合气中各组分的爆炸极限, %(V ); V n ——各组分的混合气体中的浓度, %(V ) ; V i * V2 •… V =100% (需 除去不燃气体)。

10、 爆炸极限不一定是固定值,它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原始温度:爆炸性混合物的原始温度越高,贝U 爆炸极限范围变大,即爆炸 下限值变低,爆炸上限值变高;原始压力:一般压力增大,爆炸范围扩大。

11、 评定气体火灾爆炸危险性的主要指标是爆炸极限和自燃点;评定液体火灾 爆炸危险性的主要指标是闪点和爆炸温度极限。

12、 化工生产中的点火源主要有:除生产过程本身具有的加热炉火、反应热、 电火花等以外,还有维修用火、机械摩擦热、撞击火星及吸烟等。

13、 防爆电气设备类型:a 、增安型(e ),b 、隔爆型(d ),c 、充油型(o ),d 、 正压充气型(p ),e 、本质安全型(i ),f 、防爆特殊型(s ),g 、充沙型电气设 备(g ),h 、无火花型(n )。

14、 防护等级的标志规定:IP_ A _B _一表示防水等级-------- 表示方固体进入及人体触及等级-------------- 外壳防护标志字母15、 防爆电气设备的选型原则是:防爆电气设备所适用的级别,不应低于场所 内爆炸性混合物的级别。

16、 静电的主要危害、防护措施及常用的消除方法危害:静电积累引起人身电击,火灾,爆炸,电子器件失效和损害以及对 生产的不良影响。

式中:12——爆炸上限;l i爆炸下限1m V •迄…V nl i 12 1n防护措施:a泄露法:采取接地或者接零、增湿,加入抗静电添加剂等措施;b、中和法:采用各种静电中和器,使带静电物体与周围的空气电离,通过气体导电使静电中和消除,减弱静电;c、工艺控制法:选用适当的材料,改进设备结构和工艺加工过程,控制静电的产生。

常用的消除方法:接地导走和静电屏蔽法。

仃、阻火器灭火的作用是:当火焰通过狭小孔隙时,由于冷却作用而终止燃烧。

阻火器利用内装的金属网、波纹金属片、砾石等形成许多小孔隙而起阻火作用的。

阻火器的适用范围:a、可燃气体、易燃液体和蒸汽的排气管;b、易引起火灾爆炸的高热设备与输送可燃气体、易燃蒸汽的管路之间。

18、灭火原理佃、如何正确使用灭火器?第八章工业毒物的危害及防护技术1、毒物的相对概念:狭义,少量进入人体可导致中毒的物质。

广义,凡是作用于人体产生有害作用的物质。

2、中毒:由毒物侵入人体而导致的病理状态。

在工业生产过程中所使用或生产的毒物称为工业毒物;在劳动过程中,工业毒物引起的中毒称为职业中毒。

3、工业毒物的毒性评价指标a、LD100或LC ioo:表示绝对致死剂量或浓度,即能引起实验动物全部死亡的最小剂量或最低浓度。

b、LD50或LC50:表示半数致死剂量或浓度,即能引起50%实验动物死亡的剂量或浓度。

c、MLD或MLC :表示最小致死剂量或浓度,即能引起实验动物中个别死亡的剂量或浓度。

d、L D0或LC o:表示最大耐受剂量或浓度,即使全组染毒,但试验动物全部存活的最大剂量或浓度。

4、工业毒物进入和排除人体的途径a、进入人体的途径:经呼吸道侵入,经皮肤侵入,经消化道侵入b排除人体的途径:气体及易挥发毒物主要经呼吸道排出,水溶性毒物大部分经肾脏排出,重金属及少数生物碱等经肠道排出。

5、窒息性气体的窒息作用6、化工生产防毒的“五同时”即同时计划、布置、检查、总结、评比生产; 同时”即防毒设施与厂房的新建、改建和扩建同时设计、施工和投产。

7、急性中毒的现场抢救应遵循的原则:a、救护者应做好个人防护;b、切断毒物源;c、采取有效措施防止毒物继续侵入人体;d、促进生命器官功能恢复。

8、CO的中毒原理:CO的中毒原理是CO与血红蛋白的亲合力比氧与血红蛋白的亲合力高200-300倍,所以CO极易与血红蛋白结合,形成碳氧血红蛋白,使血红蛋白丧失携带氧的能力和作用造成组织窒息。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