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精品】初中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全册教学设计教案

【精品】初中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全册教学设计教案

《自然特征与农业》本节教材主要学习了区域的划分方法,相当于是区域地理的入门。

重点强调我国四大区域的划分,要求学生在本学期开始掌握四大区域的总体特征。

本节之所以放在本学期的第一课,实际上是提醒学生掌握区域地理的学习方法。

具有重要的引领作用。

【知识与能力目标】1.利用地形图,找出北方与南方、青藏、西北地区的界线,指出北方地区的范围;2.掌握北方地区气候、地形、景观等自然特征;3.了解北方地区发展农业的有利于和不利自然条件和主要的农作物;4.理解北方地区自然环境对农业生产、生活的影响以及解决措施。

【过程与方法目标】1.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和分析、整理资料的能力;2.通过分析自然环境特征初步学会区域分析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本节学习,加深学生对北方地区自然环境特征与农业的认识,进一步树立因地制宜的观念。

【教学重点】1.北方地区的范围与自然特征;2.北方地区旱作农业的条件以及农作物。

【教学难点】1.北方地区自然特征的分析;2.北方地区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多媒体课件、教学投影片、学生活动、探究。

第一课时【导入新课】请同学们欣赏阿宝的民歌《山丹丹花开红艳艳》【讲授新课】提问:请问民歌中提到的应属于四大区域中哪一个?学生回答。

老师:请同学们读图说出北方地区的范围、面积、人口学生:范围上位秦岭淮河以北,内蒙古高原以南,大兴安岭和青藏高原以东;面积:占全国的20%,经纬度位置:34°N~53°N,100°E~135°E;人口:占全国的40%。

老师图片展示北方地区的范围。

课件展示三大地形区、主要河流和几条等降水量线。

老师小结:学生活动:通过课本P10活动小组探究并展示。

各小组展示探究结果,老师评价并总结。

过渡:既然同学们对北方地区已经有了大致的了解了,那么接下来我们再从日常生活中出发,来更深层次的了解北方地区。

思考题:请大家思考农业的发展需要哪些条件呢?老师提示:同学们再思考的时候一定要联系实际,生活中某一种植物的生长需要哪些东西呢?学生:跟据自己的认知提出可能有肥料,水,土壤等。

老师总结:农业的发展条件我们可以从四个方面来分析:土壤、水源、地形和气候。

图片展示,粮食作物:小麦、玉米、谷子等;经济作物:甜菜、棉花、大豆等。

老师:引导学生思考华北平原春旱的成因及其影响。

强调季节变化、旱即为少水。

学生:讨论并作答。

评价并总结:春季降水少;温度回升快,蒸发旺盛;春季冬小麦返青,需水量大。

探究活动:华北平原和黄土高原农业发展过程中存在水源不足问题,请同学们思考应该采取何种措施应对?学生讨论并作答:【课堂小结】一、北方地区的自然环境特点:1、位置和范围2、地形3、气候4、水文二、农业发展与自然环境的关系:1、农业发展条件 2.华北春旱 3.缺水成因对比略。

《自然特征与农业》重庆复旦中学陈礼教学模式介绍抛锚式教学也被称为“情境性教学”、“实例式教学”或“基于问题的教学”。

所谓抛锚式教学,就是指教育者在教学时为学生创设具有真实性的学习情境并提出问题,并且将所要学习的知识放在在情境中,通过教师的帮助,使学生在解决了一个个生动而且真实的问题之后,达到了学习知识的目的。

在这个过程中使得学生在探究事件或解决问题时能够进行自主学习与合作而建构的教学模式称为抛锚式教学模式。

抛锚式教学的课程环节:设置情境,引出问题(抛锚)—探究问题,分工合作(探锚)—交流评价,巩固练习(定锚)—课后反思,改进不足(思锚)设计思路说明课堂的开始,通过视频朗诵《沁园春·雪》,并以图片展示我国北方的风光,让学生进行观察、讨论,接着抛出本节课所要解决的问题,从而开启本节课的学习,实现抛锚的过程。

课堂教学中,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协作学习以及活动探究等学习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使得学生在探究问题时能够进行自主学习与合作,教师通过教学帮学,实现在课堂中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位置转换。

课堂最后的环节,需要学生交流本节课的收获,以便学生知道自己在课堂上学到了什么。

教师也要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加强学生印象。

课堂之外,对于本节课教师要反思本节课教学设计是否合理,学生反映是否激烈,教学目标是否达到。

教材分析北方地区的自然环境与其它地区有明显差异,而且这种自然环境特征也导致人们的农业生产方式、生活内容与方式的不同。

同学们通过前面对中国的自然环境学习,掌握了基本的自然特征,但在学习时要注意自然环境与农业生产之间的因果关系。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读图描述北方地区的位置、范围。

2.在北方地区地形图上找出本区的主要山脉、河流、地形区。

3.阅读齐齐哈尔、石家庄和延吉的气温和降水图,总结北方地区的气候类型和气候特点,阅读课文了解土壤特点分析气候与土壤对农业的影响4.读图文资料总结本区的农业特色,试着分析农业发展的优势与不足。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读图、用图,进一步熟悉学生读图、用图的方法。

2.通过观察气温降水图,总结气候特点,进而分析对发展农业的影响,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地理逻辑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通过分析发展农业的优势与不足,培养学生前面看待问题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2.了解人们为应对春旱而采取的种种措施等内容,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据图描述北方地区的位置、范围2.利用地图识记北方的主要山脉、河流、地形区,了解农业特色。

【教学难点】1.读齐齐哈尔、石家庄、延安的气温与降水图分析北方各地的气候差异,并说出其主导因素。

2.理解华北平原春旱的原因,了解人们的应对措施。

课前准备1. 多媒体课件;2. 学生完成相应预习内容;教学过程一、【抛锚】设置情境,引出问题1. 创设情境播放视频《沁园春·雪》。

2. 确定问题视频和图片中所展示的北方地区有哪些自然特征?它们对农业有什么影响?二、【探锚】探究问题,分工合作3.自主学习教师:下面我们来了解北方地区的自然特征。

指导学生读图:(多媒体出示北方地区)安排同学们课文读图,完成下列问题,并把重要地理事物的名称在图上做标记。

1.描述北方地区的位置、范围。

2.找出本区的主要山脉、河流和三大地形区。

学生展示问题的答案,个别地方老师进行指导或补充。

板书:位置和范围结合学生的回答总结:1.(指图)北方地区位于大兴安岭和青藏高原以东,内蒙古高原以南,秦岭——淮河以北,东临渤海和黄海。

位于中纬度,北温带。

2.(指图)北方地区包括东北三省黑、吉、辽;黄河中下游的山西、陕西、河南、河北、山东、北京、天津以及甘肃、宁夏的东南部,安徽、江苏两省的北部。

板书:山脉和河流3.(指图)北方地区的主要山脉有:大兴安岭、小兴安岭、长白山、太行山、秦岭;主要河流有:黑龙江、松花江、海河、黄河、淮河三大地形区是:东北平原、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

承转:以上我们明确了北方地区的位置范围,知道了北方的主要地形,下面我们再来学习本区的气候类型和气候特点。

4.合作探究(多媒体出示我国1月和7月气温分布图、我国温度带图和我国年降水量分布图,要求学生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读1月份气温分布图,找出1月0℃等温线,说出北方地区1月份气温在多少度以下?2.读7月份气温分布图,说出北方地区7月份大部分地区的气温在多少度以上?3.读我国温度带图和我国年降水量分布图,找出北方地区所属的温度带和8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说出北方地区的年降水量大致是多少毫米?4.说出本区的气候类型和气候特点。

结合学生的回答总结:北方地区1月份的气温在0℃以下;7月份大部分地区气温在20℃以上;降水量大致在400——800毫米之间;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夏季炎热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提问:北方地区以温带季风气候为主,但本区地域辽阔,跨经纬度较广,包括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黄土高原三部分,它们的气候特点又有哪些相同和不同之处呢?(多媒体出示:齐齐哈尔、石家庄、延安三城市的各月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1.说出三个城市共同的气候特征。

2.比较齐齐哈尔与石家庄的气候差异,并说出导致两地气候差异的主要原因。

3.比较延安与石家庄的气候差异,并说出导致两地气候差异的主要原因。

结合学生的回答总结:1.三城市都是温带季风气候,冬季寒冷干燥(<0℃),夏季高温多雨(>20℃)2.冬季:齐齐哈尔气温远低于石家庄(接近-20℃),夏季:齐齐哈尔气温也低于石家庄;年降水量齐齐哈尔小于石家庄。

(纬度因素)3.冬季和夏季延安的气温都低于石家庄。

(地形因素,延安位于黄土高原,海拔较高)石家庄年降水量大于延安。

(海陆因素,石家庄距海近,受夏季风影响大)承转:说起北方地区的土壤,人们称它是什么?你知道为什么这样称呼吗?请大家阅读课文并看图,说说它们是如何形成的?有什么特点?承转:雨热同期的温带季风气候,辽阔的平原,肥沃的土壤,孕育了发达的农业,勤劳的北方人民经过多年的辛勤耕耘,培育出了很多的农作物,形成了我国重要的旱作农业区。

下面我们就来学习“重要的旱作农业区”。

5.交流学习(二)重要的旱作农业区(多媒体出示北方地区主要农作物和农产品的分布图,安排学生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问题。

)1.主要的自然条件?2.主要的粮食作物、经济作物、水果?展示几种农作物图片。

提问:俗话说“春雨贵如油”。

下面,我们就以济南为例了解北方地区的气候对农业的影响。

1、以济南为例,说出华北平原春季的气温变化和降水特点。

答案:春季气温回升快,月均温达到20℃左右,同期降水少。

2、华北平原缺水的自然原因是什么?答案:降水少,河流径流量小。

3、华北平原的人们如何应对春旱?答案:实施了南水北调等跨流域调水工程。

从长远看,发展滴灌、喷灌等节水农业,才是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三、【定锚】交流评价,巩固练习6.课堂小结请同学们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然后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完成知识结构图。

四、【思锚】课后反思,改进不足7. 效果评价在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刚刚接触区域地理知识,在学习方法和学习思路上还不熟,因此,要加强学生对地图的阅读和标注。

在做练习时,强化自然地理要素分析。

《“白山黑水”东北三省》本节教材在了解了区域的学习方法之后的第一部分内容。

东北三省对于我国来说意义也比较重大,所以这一节在这一部分出现,具有代表性。

重在让学生巩固区域的分析方法。

1.运用地图说出东北三省的位置和范围。

2.运用地图说出东北三省的主要地形类型,会描述东北三省的地形特征。

3.运用图文资料说出东北三省的气候特征及分布特征。

【教学重点】1.运用地图说出东北三省的主要地形类型,会描述东北三省的地形特征。

2.运用图文资料说出东北三省的气候特征及分布特征。

【教学难点】运用图文资料说出东北三省的气候特征及分布特征。

自然环境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多媒体课件、教学投影片、学生活动、探究。

第一课时【导入新课】图片展示东北景观,使同学们在脑海中对东北地区有一个印象,并与已有印象印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