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析康德思想中的道德准则和法则

浅析康德思想中的道德准则和法则

浅析康德道德哲学及对现代的启示
摘要:在康德的道德哲学里,有着准则和法则两种范畴。

康德认为,道德准则就是与我们当下生活的具体行为息息相关的规范性原则,即一般的道德规范原则,它们只能“劝告”我们如何去做,但不能命令我们做什么;而道德法则却是具有普遍必然性的,对全体个体有效的原理,是人的道德生活的终极根据,它是我们必须遵从的。

因此在道德法则与道德准则的关系中,法则是形式,而道德准则为具体的内容,道德法则为道德准则的实现提供根据。

在进入21世纪后我国发展速度非常快,然而在这些高速进步的背后却蕴藏着严重地焦虑:食品安全问题、腐败问题、文化发展问题、人们的心灵归宿问题、价值观异化问题等。

所有这些都迫使我们去认真思考如何建立21世纪我们基本道德的问题,而康德的道德哲学思想在很多方面给予了我们深刻的启示。

关键词:价值观,道德准则,道德法则
一﹑康德的道德准则和道德法则
康德认为,“每一个人都必须承认,一条法则如果要在道德上生效,亦即作为一种责任的根据生效,它就必须具有绝对的必然性”。

而这种必然性的保证就是康德所强调的与一切经验性的东西完全划清界限,剔除一切经验性的质料,即分清准则和法则。

因此,为了区分准则和法则,康德首先区分了主观与客观,以作为准则与法则的先行概念。

所谓主观,指一个原理仅对主体之单个有效则为主观的,是准则,不具备普遍性;所谓客观,指一个原理对每个理性主体的意志都有效,则此原理即为客观的,是实践之法则,具有普遍有效性。

康德认为主观的就是不具有普遍必然性的,仅对有限个体有效的原理,只能称之为准则,而不能叫做法则。

准则就是一些具体的行为规范,对这些行为规范,我们应该遵守,因为它只是关涉到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方便,它们只能“劝告”我们如何去做,但不能命令我们做什么。

与主观不同,客观的就是具有普遍必然性的,对全体个体有效的原理,康德将之命名为“法则”,相当于自然界里的客观规律,这个“法则”是人的道德生活的终极根据,对此我们不是应该遵守,而是必须遵从,因为其关涉的是我们人之为人的根本,这个法则以命令的方式告诉我们该做什么,对此我们不能反抗,不能反抗的理由是因为我们是人,我们是具有理性的存在者。

后来康德进一步断言,不仅人应该遵从这样的法则,而且只要是理性存在者,无论其是有限的,还是无限的,都应无条件地遵从实践的法则。

在这里,康德的逻辑是:理性本身具有实践性,而具有实践性的理性必定具备一些客观的规律性的原理,这些原理是理性内在具有的,而不是什么外在的东西赋予它的,或者说这是理性之为理性的原因。

由此可见,在康德的道德哲学里,有着道德准则和道德法则两种范畴。

道德准则是与我们当下生活的具体行为息息相关的规范性原则,即一般的道德规范原则,这些一般的道德规范原则虽然对我们的道德生活约束性不大,但它对于我们的道德生活并非毫无作用。

然而,康德所寻求的不是一般性道德生活的可能性,因为这种道德生活随处可见,无需论证其可能与否,他所想要的是道德之可能的根据,这种根据是不能用一般性的道德来规范的。

于是康德又找到另一个更高层面的原
则,那就是道德法则,他认为只有在这种法则之下,道德之可能性才有了最终的保障,才能为道德准则之可能实现于现实生活亦提供根据。

在这里,法则是形式,而具体的内容则是道德准则。

所以我们就可以与《纯粹理性批判》中康德对经验概念与知性范畴的讨论作一比较,在那里,知性范畴为形式性因素,经验概念为内容性要素,二者结合并在认识主体的先验统觉之下共同形成科学知识;而在《实践理性批判》中,法则成为纯粹的形式,准则可看作是道德实践的内容,形式保证了道德选择的可能性,内容保证了道德实践的可行性,二者结合,实践理性才得以圆满。

与《纯粹理性批判》相比较,准则可看作是把感觉材料统一起来的一阶规则,正如感性直观形式将经验材料统一形成经验概念一样,而法则则是制约那些准则形成的二阶规则,亦如知性概念对经验概念赋予秩序。

所以,法则和准则是密不可分的。

在实际生活中,不论是道德准则,还是道德法则,都很重要,它们一同约束着我们的道德生活,使得我们得以正常的生活。

二﹑康德道德哲学对现代的启示
在现代,我国的发展非常迅速,不论是经济还是科技都发展的非常快,人民的生活也有了很大的提高,生活也都变得富裕了,但在发展迅速和生活变得富裕的同时,也出现了很多的问题,道德的问题就是其中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目前,有一些道德问题非常严重,比如现在商人只知道唯利是图,而不顾及消费者的权益,因此出现了很多的有关于人们生活的问题,甚至完全的涉及到了人们的衣食住行,这样就严重的阻碍了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好;再比如官员的腐败问题,有些官员不维护人民的利益,却中饱私囊,贪得无厌,不光浪费了很多国家资源,也给人民的利益造成了极大的损害。

因此道德问题是我们目前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康德思想的重要性在当代理论界是众所周知的。

形形色色的现当代哲学思想在不同程度上都渊源于康德,自由、主体、实践理性、善良意志、意志自律以至“绝对命令”,在康德那里是相通的概念,正是这种独立于客体的概念,给道德奠定了基础。

在康德纯粹理性所划分的学科体系中,道德形而上学是作为伦理学的纯粹部分而存在的,它关注的是人的终极目的,涉及的是人的全部使命,体现的是人的高贵和尊严,所以它优越于人类理性的任何其他追求,而其他学科都要为这个最高目的服务,也成为整个康德伦理思想的起点。

康德所主张的那种道德哲学,正是我们当今所缺少的,如今科技和经济发展了,人们却变得更焦躁了,总是想着可以快速的成功,以至于不择手段,完全忽视了道德准则和道德法则,道德法则也不能深入人心给人们以好的影响,所以我们应该大力推广道德教育,只有全民的道德水平提高了,我们的社会才能更好的发展,我们的告诉发展才会有意义,否则发展的速度再快,没有道德基础,我们的社会整体上也是落后的。

除了道德准则和法则,在康德的伦理思想里,还有自由、主体、实践理性、善良意志、意志自律以至“绝对命令”,他们都相通的概念,正是这种独立于客体的概念,给他的道德哲学奠定了基础。

康德的道德哲学特别强调自由、平等、权利的优先性,即优先于任何的善。

在康德看来,正义的重要性,首先不是因为它们能够使社会福利最大化,或者是能够尽善,而是因为它们符合权利概念,而权利是一个既定的优先于和独立于善的道德范畴。

康德的正义论是有直接的道德
意义的,因为它主张正义之所以是首要的,在于正义的要求超过其他道德利益和政治利益,而无论这些利益可能有多么迫切,正义都是出于首要位置的。

因此正义就不仅是人类价值集合中的一种,可以随情况的变化来加以权衡,而是所有社会美德中的最高美德,是其他社会美德的前提和基础,这样康德就通过正义的优先性为社会道德奠定了基础,即保证社会正义是一切道德上善恶的前提。

有了社会正义,之前提到的很多问题都可以解决了,如果社会正义能实现,就不会有商人的作假,也不会有官员的腐败等等这些问题出来了。

三﹑康德的德福一致观对我们的启示
除了当代社会的道德问题,我们还面临一个严重的问题,那就是价值观的问题。

由于经济得告诉发展,是的一部分人过分的重视经济,而忽视了道德的重要性,导致了现如今的拜金主义等不正确的价值观的滋生,很多这种病态的价值观被不断的传播,影响着我们,这就让很多人产生了迷茫,迷失了自我,分不清自己到底该追求什么。

康德提出了德福一致的至善论,他告诉我们,真正的至善是要有道德,还要有幸福的。

是以道德配幸福,即我们的道德能够配得上那种至高无上的幸福,这就是至善,他说:“与最高幸福结合着的道德上最完善的意志是世上一切幸福的原因,只要这幸福与德性具有精确的比例。

”这就是至善之理念中发生的事情,康德认为现实必须以此理念世界为终极目标,现实世界才是合理的。

借助他这一至善论,我们就可以很好的调整我们的价值观。

我们普遍的价值观都是要追求幸福,而康德的至善论告诉我们不但要追求幸福,还要有道德的追求幸福,这样才能得到完全的幸福,成为至善的人。

解决了这个问题,我们就不会再继续迷茫,也就不会在产生错误的价值观。

总的来说,康德的道德哲学可以帮助我们解决道德和价值观等问题,如果能解决好这些问题,我们就能更好的发展,渡过我们目前所遇到的发展瓶颈,我们的生活,不论是物质上的,还是精神上的,才能更完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