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数学作业评价的策略【内容摘要】初中数学作业评价是实施数学学习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
目前的数学作业评价普遍存在评价过程教师包办、评价方式手段过于单一、评价结果无法形成激励机制等现象,忽视了学习的动态的过程性的评价,忽视了学生的感受和对结果的认同,忽视了学生个体的差异性发展,甚至损伤学生的身心健康,严重阻碍了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因此,笔者认为初中数学作业评价应该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积极开展多元化的发展性作业评价,充分体现评价的激励性与导向性。
本文试阐述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建立的“自我评价—小组互评—教师评价—家长评价”的作业发展性评价模式的具体操作方法,通过论述了数学作业的“自我评价”让学生学会反思学习,促进自我发展;“小组互评”让学生学会欣赏他人的成功学习经验,不断改良自己的学习方式;“教师评价”的量化评价与具有激励导向作用的质性评价相结合,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和进取心,推进了学生的积极主动发展;“家长评价”所构建的立体教育模式,则提高教育的实效性。
从而论证了切实有效地开展数学作业的发展性评价,让学生了解到自我发展现状,明确了追求目标,树立了发展信心,使数学作业的发展性评价真正地成为每一位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发展的内在动力。
【关键词】初中数学作业、发展性评价新课程提倡评价目标的多元化,评价内容的多维度和评价方法的多样化。
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如何实现这些评价目标,是人们一直十分关注的问题。
学生发展的多元目标要在教学活动中体现,也应该通过评价促进学生的发展,反馈学生发展的信息,而单一的评价方法和手段显然很难达到这样的目标,必须探索与多元的目标一致的评价方法,建立促进学生发展和教师提高的评价体系。
数学课程评价改革涉及诸多方面,而初中数学作业评价是实施数学学习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业作为学生独立获取、巩固、运用和体验知识或技能的一种手段,是课堂教学的延续,也是师生通过交流互动进而反馈、调控教学过程的实践活动。
一、数学作业评价的现状分析长期以来,由于多种客观因素的存在与主观因素的影响,传统的数学作业评价存在过于追求学业成绩的精确化和客观化,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和能动性;过于强调评价结果的量化和标准化,忽视了学生的个体的差异发展,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一)评价过程教师包办。
作业一定要由教师全批全改,学生不参与批改过程,只能被动接受批改结果,缺乏体现学习的过程性与学生的主体能动性,不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二)评价方式手段过于单一。
通常都是对的打“√”,错的打“×”,然后打个分数或等级发给学生,这种单一的结论性或鉴别性的作业评价容易对部分学生造成伤害,不利于学生学习的自信心与自尊心的保护。
(三)评价结果无法形成激励机制。
学生对教师花大量时间批阅后的作业,只重视结果的分数或等级,对错误的原因往往不顾一屑,没有形成评价与反思意识,不利于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
因此,我们必须尽快改变这种传统的作业评价模式,以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为出发点,设计层次鲜明的数学作业,改革作业的单一化评价方式,开展作业的多元化发展性评价,通过让学生主动参与评价过程,学会积极反思,了解自我发展的状况,明确自我发展的目标,改进学习策略,从而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
二、数学作业评价的操作策略如何切实有效地做好初中数学作业发展性评价呢?笔者结合在数学教学实践中建立的“自我评价——小组互评——教师评价——家长评价”的作业评价模式,来谈谈实施数学作业发展性评价有效策略的尝试。
(一)自我评价——反思学习的捷径自我评价是指学生对每次完成的作业情况或是对一个阶段性知识学习后的评价。
学生参与作业自我评价过程就是学生学习知识的一个自我反思过程,它既可以创设一种学习的氛围,给自己提供更加深入的学习机会,还可以帮助学生认识自己的不足,帮助学生根据作业的难易度了解自己的学习水平,或者把自己的疑问及时反馈给教师。
1、内容形式(见表1、表2、表3):从课前准备、收集数学素材、课堂表现、课堂作业、家庭作业、综合表现等环节进行评价;作业完成情况则从作业正确率、整洁美观、书写规范、按时完成等方面进行评价;除了对每一次作业予以真实的自我评价外,还让学生每周或以单元为周期给自己的学习进行自我评价。
表2:学生课外作业自评表2、操作方法:(1)“作业完成情况”栏中的“正确”、“整洁”均按三个等级分别给记3、2、1颗星;“及时”是指及时完成本次作业、“订正”指能对前次作业进行订正,按完成情况分二个等级分别给记2、1颗星。
(2)“课前准备”、“收集素材”等栏分别按五个等级最多5颗星评价,学生可用不同数量的☆(量越多表示越满意)来表示对自己的课前准备、课堂表现和练习作业完成的满意程度;“作业难度”栏分3个等级,用1—3个笑脸与哭脸来表示作业的难易程度;另外,学生还可在作业本里的自己不会做题目旁打上一个问号,借以暗示需要得到老师的帮忙。
(3)自评表另设一栏让学生写上自己想说的话,如:有些学生是这样写的:“我的计算能力进步很快!”、“我的解题方法是不是很好?”、“老师,这次作业我的解题方法是最棒的。
”、“这次作业我的字写得很漂亮。
”等,教师在学生自我评价后再加上赞赏性的语言评价,让学生感受到自我价值的存在。
(4)如果是对于低年级学生(不建议在七年级实施),由于年龄小,自我评价的能力非常有限,所以教师必须给予一定的帮助和正确的引导,使学生逐步学会自我评价。
自评行为是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一种无声交流,也是促进学生自我发展的有效手段。
(二)小组互评——共同成长的阶梯表4:学生作业小组互评表新课标要求评价的主体多元化,其中小组互评在学生的学习中起着不可估量的促进作用。
在互评的过程中,每个人既是评价者又是被评价者,评价者能发现被评价者的优点,并把它作为自己学习的目标;同时也在查找出被评价者的不足之处时而引以为鉴。
小组之间互评作业既是一种行之有效的评价方式,同时也为教师节省了时间,一举多得。
1、内容形式(如表4):不是所有的作业都要进行小组评价,而应是选择一些基础知识、简单的练习等适宜合作评价的内容。
同时,笔者将学生的学习习惯之一的课本、作业本保存整洁情况也列入小组评价之中。
2、操作方法:(1)每学期初分组,小组的编排同课堂的学习合作小组,按“优、中、差”合理搭配,并选好小组长,通常是每4人分一个小组,每小组内成员坐序前后相连,便于开展合作评价。
(2)注重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开展相互评议,以发展他们的合作精神与竞争意识。
每一个学生的作业都要在小组内交流,先让组长带领其他同学一起讨论,然后由小组长给出最后的评价。
完毕后统一交回给老师,再由老师检查核定。
(3)评价也分5个等级分别用5颗星表示,最后写上小组的评语,还可以自己创新进行评价。
对于在作业评价中表现出色的小组,可以被评为作业优胜小组。
这种小组互评的方式充分调动了小组内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小组内同学之间互相帮助,为了优胜小组的共同目标不懈努力,促进了学生的共同进步。
如:有的小组是这样评价组内伙伴的:“××做题目一直很认真”、“××最近表现真棒”、“××的字写得真好看”等。
小组互评的过程是一个学生互相学习、共同进步的过程,学生在相互评价的过程中,不断积累成功的学习经验,不断改良自己的学习方式,从而不断提高自身的数学素养与能力。
(三)教师评价——成功发展的推进器作业的批改不仅是知识学习的反馈过程,更是师生情感交流的平台。
数学教师与学生对话交流的机会相对较少,容易偏重于知识传授与技能的培养,而忽视非智力因素对学生学习发展的重要作用。
一个分数或等级所能反映出的信息是有限的,而评语可以补充说明难以用分数或等级所反映的问题,利于沟通师生之间的情感,使对学生的评价更加全面,因此,教师要充分发挥评语的导向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愿望,强化学习动机,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塑造良好的个性品质。
1、内容形式(如下表):在批改数学作业的时候,笔者是采用“分数+等级+符号”再辅以发展性评语的方式进行的。
2、操作方法:(1)在批改作业中,给对题打“√”,对于错题,用画“○”等符号表示。
根据完成的正确率给予“知识掌握”栏的评分。
“作业态度”栏的评价要根据学生自身水平设定不同的标准,结合完成作业的认真程度再给予等级评定。
而对于有能力完成拓展练习的学生;或近期有较明显进步的学生;或本节课学习表现突出的学生等,都将会得到“特殊奖励”项的不等数量的星级评价。
“综合评价”栏则是前三项的汇总评价。
(2)注重发挥评语的激励、引导、交流等功能。
笔者给学生的文字性评语大致分为三类: 激励性评语、商榷性评语和期待性评语。
对于有创意、做得好的题目,根据特点在题目旁边写上:“你真聪明!”、“你很肯动脑筋!”、“批改你的作业,是一种享受!”、“你的想法比老师的还要好!”等评语,肯定他们成绩,鼓励继续努力;对于错题,针对错因,在“○”旁边写上:“再检查一遍,好吗?”、“相信你能自己发现题中的错误?不信找找看。
”、“如果改变一下思路,是不是会更好?”等批语,让学生主动按评语的提示去改正,改正后老师再检查、表扬、激励。
同时,我在作业批改中适当写下了一些期待性评语,效果也是很明显的,例:“老师期待着你的进步!”、“你愿意再试着做一次吗?”等。
这样的发展性评价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个体差异,保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很多学习能力差一些的学生都能得到与优秀生同样的评价,从而唤起和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进取心,推进了全体学生的积极参与,主动发展。
(四)家长评价——家校联系的金桥“家长是孩子最好的老师。
”在孩子的成长历程中,父母充当着重要的角色,他们是孩子最忠实的学习伙伴,共同分享着孩子的成功与失败。
因此,多元化学习评价下的作业评价不仅仅是老师单方面的教学活动,而应该充分调动学生家长的积极性,让他们也参与到学生的作业评价中,让家长全面了解自己的孩子在不同阶段的学习情况、知识水平以及在校综合表现。
操作方法:1、笔者设计了每月一次的作业情况家校联系卡(如表5),每月初将学生在校作业评价情况反馈给家长,使家长了解孩子的作业在班上属于什么水平。
家长再将学生在家中完成作业的情况反馈给教师,便于教师了解学生在家的学习习惯,共同帮助学生。
2、要注意联系次数不宜过密,不然不但增加家长的负担,也容易造成家长与学生的腻烦心理,从而失去应有的促进效果。
但刚入学的七年新生以及个别潜能生,可采用每周一次,以便尽快地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家长的积极参与,搭起了学校与家庭教育之间的桥梁,构建了立体教育模式,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作业完成的质量也有了很大的提高。
个别作业拖拉、爱摆弄小动作的学生在家长的配合督促下,也改掉了不良毛病,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