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答谢中书书翻译四时

答谢中书书翻译四时

答谢中书书翻译四时 《答谢中书书 》一篇散文 ,短短 68 个字,却成为古今共谈山水的经典作品。

答谢中书书 南北朝: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 竹,四时 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 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夕日 一作:阳) 四时:四季。

俱:都。

译文 山川景色的美丽, 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欣赏赞叹的。

巍峨的山峰耸入 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

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青葱的林木,翠 绿的竹丛,四季常存。

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 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

这里实在是人间的 仙境啊。

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创作背景 《答谢中书书》是陶弘景俊赏山林、心灵净化之后所作。

谢中书(谢微)与陶 弘景都卒于南朝梁武帝大同二年(536 年)。

谢微任中书舍人的后限是梁普通七年 (526 年),任中书郎在梁中大通四年(532 年),都在陶弘景七十岁之后。

因此这 篇文章当为陶弘景晚年的作品。

题解 《答谢中书书》是六朝山水小品名作,同时也是陶弘景先生写给朋友的一封 书信。

文题中的 “ 答 ” 是 “ 回复”“ 写给 ” 的意思。

“谢中书”, 即谢徵(zhēng), 字元度, 陈郡阳夏(河南太康)人。

曾任中书鸿胪(掌朝廷机密文书),所以称之为谢中书。

“书” 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信札”, 是一种应用 性文体。

《答谢中书书》教学片段及教学反思 教学片段一: 师: 这些美景, 经过我们的努力, 都能发现、 欣赏。

陶弘景却在文中说: “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陶弘景所发觉的美是不是仅仅是我们 所体会到的那些“清峻的山水,丰富的色彩,勃勃的生机”?再自由 朗读课文 ,看看透过这些文字,你还有什么发现? 生:从“实是欲界之仙都”看出,作者非常超脱,体会到了美景 背后的洒脱。

师:“欲界”什么意思? 生:人界。

师:作者为什么不用“人界”,而用“欲界”? 生(陷入沉思):…… 师:这“欲”字,传递着陶弘景的独有的人生感悟。

“ 欲:欲, (欠,张大嘴巴,急于进食),《说文解字》:欲,贪欲也。

陶弘景一生历经宋、齐、梁三朝。

政权交替频繁,时局动荡不安,战争连绵 不断,皇室内部也因为争夺皇位的斗争,时常发生宗室血腥事件。

追问:“欲界”看出陶弘景怎样的情怀? 生:是以超凡脱俗之心,观俗世之景,一份恬淡浸在这两字上。

教学反思:汉字从形、音、义的关联上分类,可大致分为四种:表形文字、 形义文字、形音文字、义音文字。

中国的汉字有相当一部分是形义文字,这些汉 字在发展演变的过程中,有着衣钵的传承。

甲骨文、金文往往蕴含这个汉字本初 的意思,能让学生准确地把握作者的主旨与情感。

学生可以轻易地借助翻译书, 说出它们的字面的意思, 但学生不会主动地走进这些言语的背后。

教师应在学生 觉得易懂的词语 上追问,使学生不断地深入思考,抓住字形、字义,抵达文字所寄托情意的 最深处。

教学片段二: 师:“实是欲界之仙都。

”其中“实是”,一词是什 么意思?生:实在是! 师:从这个词语可以看出作者看到这样的美景时感受到什么样的感情? 生:应该是一种非常激动,非常愉悦。

师:这样看来,应该用感叹号,但中华书局的选编者为什么用句号?你觉得 哪个好,为什么? 学生小组讨论后,得出还是句号的使用更符合语境。

师:句号,表达是一种恬淡的心境,常处这样美景的陶弘景,应是怀着一种 淡然之心境,与美景相处,脱俗的心灵,使他宠辱不惊。

这是一份心境,一份脱 俗。

山水常在,心境不同。

以脱俗之心观俗世之景,则能寻到人间之天堂,俗世 之净土。

教学反思:古代汉语,虽然没有出现标点,但编者在处理教材中使用的标点 符号就代表着编者对文本的理解, 这是一种在别人解读文本的基础上的一种阐释。

这对于初中学生来讲,是非常有意义的解读方式,能更进一步走进文本。

标点是 辅助文字记录语言的符号,是书面语的有机组成部分,用来表示停顿、语气以及 词语的性质和作用。

在实际运用过程中,它不仅用来表示句子 的停顿和语气, 更重要的是它具有文字所无法达到的表意的功能, 真可谓是 “言有尽而意无穷”。

教学片段三: 师:“沉鳞竞跃”,这句话写出了什么画面? 生:鱼儿争相跃出水面。

师:能用自己的话来说说吗? 生:鱼儿争先恐后地跳出水面。

师:“竞”是什么意思?说说你对“竞”的理解。

生:争相。

师:这种解释并没有将作者笔下的画面之美描绘出来。

你们在玩耍时,会怎 样追逐? 生:非常欢快的,享受着自由,和好不容易得来的轻松。

师:现在能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竞”所表现的画面感。

生:应该是一条条鱼儿,不断地从水里跳出,在水里你追我赶,非常欢快, 轻松。

教学反思: 在感受文中所体现的那种勃勃生机时, 落实到了“竞” 字的体会上。

学生往往用非常简单的、概括的词语解释画面,得出的体验自然是 不深刻的,文言背后的那些情感和画面无法呈现。

适时引入学生的生活经验 ,能引发学生相关的联想,使得学生更容易发生情感的迁移。

这样既丰富了 学生的阅读体验,又唤醒了文言的言语。

教学片段四: 师:同学们都找到了文中描写这山水的句子——“高峰入 云,清流见底。

”大家展开想象的翅膀,用描绘性的话语,说说你在眼前 都出现了画面。

生:一个“入”字,我仿佛看到了高高的山峰。

一个“见 “字,我看到了清澈的溪流。

师:你还没有说出山峰高到什么程度,溪流的清到什么程度? 生:高高的山峰,直入云霄,清清的溪流,一直能见到水底。

师:的确,这画面很美,如果我们只是用翻译的方法去解说,会破坏其中优 美的画面。

能否出现一些具体的画面?比如,山峰的高是通过什么来凸显的,水 的清又是如何显现的? 生:高山可以让云雾来衬托,溪水可以通过水底的鹅卵石来凸显。

师:很好,将这些物象引入画面说说。

生:云雾缭绕着山峰,在那白茫茫的雨雾之中,青翠的山峰的影子,巍峨的 屹立。

远远看, 云雾与山峰浑然一体, 显得那么刚健而又柔美。

在阳光的映照下, 水底五彩的鹅卵石, 随着粼粼的水波, 层层叠加着晶亮的波纹, 显得圆润、 干净。

教学反思:想象是一种创新的思维,能让学生读出完全不同于别人的画面、 内涵。

这种积极的思维模式,极具挑战性,极能激发学生学习文言的兴趣。

因为 想象会告诉学生,文言凝练的美,就在你身边,就在你心中。

学生感受到了这种 美,又怎么会怕他们学习文言有厌烦情绪? 教学片段四: 师: “ 猿鸟乱鸣 ” 让我们隐隐感到这画面的生机。

说说你对 “乱”的理解。

生:“乱”,应该是杂乱的意思,声音很多,猿鸟到处在叫。

、 师:“乱”是杂乱的意思,也就是说声音特别的吵杂。

为什么这 吵杂的声音与生机能够结合在一起? 生:吵杂正说明猿鸟的多,所以才显得富有生机。

师:这个“乱”字,在古诗 中也有,白居易 的《钱塘湖春行 》 : “乱花渐欲迷人眼, 浅草才能没马蹄。

”此处“乱” 写出了什么? 生 1:写出了花开的多。

生 2:花朵在尽情地开放,花朵在恣意的开放,彰显的是怒放的生命。

师: 可见文中的“乱”字写出的就是与春花同样的生命。

写出了 猿鸟声充满在山谷间,此起彼伏,是一种生命,一种缤纷的生机之美。

教学反思:古代诗词 作家崇尚“言外之旨”和“韵外之致”。

在古诗文教 学中,如果教师过于理性化,遇字必解,就会大大削弱诗词的神韵与诗意,学生 的想象能力、领悟能力、审美能力便无从提高。

教师应该引用一些具有相同意象 意蕴的诗句 加以对比或佐证,代替生硬的讲解,以诗解文,引导学生领悟意象的深层意 蕴,从而让学生进入“悠悠心会,妙处难与君说”的艺术境界,在潜 移默化中让学生感受古典文化的丰富内涵。

教师应该在课堂中搭建古诗文的阅读平台,提升学生文学 涵养,融合学生生活感悟,鼓励学生积极体验。

这不仅能让学生将古诗的理 解进一步深入,也能让文言言语的教学多了一些文字的张力,多了一份底蕴。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