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答谢中书书 原文、译文....

答谢中书书 原文、译文....

答谢中书书(陶弘景)
(整理编制:巍山县紫金中学左增福)
一、作者简介
陶弘景(456年~536年),字通明,自号华阳隐居,丹阳秣(mò)陵(现江苏南京)人,南朝齐梁时道教思想家、医学家。

有《陶隐居集》。

生于江东名门。

祖陶隆,于南朝宋时侍从孝武帝征战有功,封晋安侯。

仕齐拜左卫殿中将军。

他精通阴阳五行、山川地理、天文气象。

父陶贞宝,深解药术,博涉子史,官至江夏孝昌相。

有《陶隐居集》,中国南朝齐、梁时期的道教思想家、医药家、炼丹家、文学家,帮助修订《本草集注》。

卒谥贞白先生。

南朝南齐南梁时期的道教茅山派代表人物之一。

因为看透了混浊的人世,“虽在朱门,闭影不交外物,唯以批阅为务。

”(《南史》)后隐居句曲山,可是“国家每有吉凶征讨大事,无不前以咨询,月中常有数信,时人谓为‘山中宰相’”。

其思想源于老庄,并受葛洪道教影响,亦杂有儒佛观点。

主张儒、佛、道三家合流,鼓吹“百法纷凑,无越三教之境”。

二、原文及注释:
山川之[1]美[2],古来[3]共[4]谈。

高峰[5]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6]。

青林[7]翠竹,四时[8]俱备。

晓雾[9]将[10]歇,猿鸟乱[14]鸣;夕日欲颓[15],沉鳞竞跃[16],实[17]是[18]欲界之仙都[19],自[20]康乐[21]以来,未[22]复有能与其奇[23]者[24]。

1、之:的。

2、美:美景。

3、古来:自古以来。

4、共:都。

5、高峰:高耸的山峰。

6、五色交辉:这里形容石壁色彩斑斓。

五色,古代以青黄黑白赤为正色,交辉,指交相辉映。

7、青林:青葱的树林。

8、翠竹:翠绿的竹林。

9、四时:四季。

10、俱:都。

11、备:长久存在
12、晓雾:早晨的雾。

13、将:将要。

14、歇:消散。

14、乱:此起彼伏。

15、夕日欲颓:太阳快要落山了。

颓,坠落。

16、沉鳞竞跃: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

沉鳞,潜游在水中的鱼,(用了借代的手法,鳞指代鱼)。

17、实:确实,的确。

18、是:这(是)。

19、欲界之仙都:即人间仙境。

(欲界,佛家语,佛教把世界分为欲界,色界、无色界。

欲界是没有摆脱世俗的七情六欲的众生所处境界,即指人间。

仙都:神仙生活于其中的美好世界。

)
20、自:从。

21、康乐:指南朝著名山水诗人谢灵运,他继承他祖父的爵位,被封为康乐公。

是南朝文学家。

22、未:没有。

20、与(yù):参与,这里指欣赏。

23、奇:指奇山异水。

24、者:...的人
三、译文:
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赞叹的啊。

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

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

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

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

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除我以外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

四、课文整体感悟(创作年代:南北朝)
《答谢中书书》是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谢中书,指谢微,字元度,陈郡阳夏人。

曾任中书鸿胪(掌朝廷机要文书),所以称“谢中书”。

]的一封书信。

文章以感慨发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有高雅情怀的人才可能品味山川之美,将内心的感受与友人交流,是人生一大乐事。

作者正是将谢中书当做能够谈山论水的朋友,同时也期望与古往今来的林泉高士相比肩。

主题:全文68字,概括了古今,包罗了四时,兼顾了晨辉,山川草木,飞禽走兽,抒情议论,各类皆备。

先以感慨发端,然后以清俊的笔触具体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最后以感慨收束。

全文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体现了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

五、基础积累
(一)、古今异议
1、四时具备(古义:季节;今义:时间)。

2、哓雾将歇(古义:消散;今义:休息。


3、夕日欲颓(古义:坠落;今义:消沉,萎靡)。

(二)、一词多义
1、夕日欲颓(欲:将要)。

2、实是欲界之仙都(欲界:欲,欲望。

欲界,指人间。


(三)、词类活用
五色交辉(辉,名词用作动词,辉映。


(四)、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

1、山川之美(山川:山河)。

2、晓雾将歇(歇:消散)。

3、夕日欲颓(颓:坠落)。

4、沉鳞竟跃(鳞:鱼)。

5、自康乐以来(自:从)。

6、未复有能与其奇(与:参与,这里指欣赏)。

(五)、重点问题:
⑴、山川之美,在诗人陶弘景的笔下是怎样的情景?(引原句)
答、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⑵作者是怎样从听觉与视觉的角度来写一天中的景物变化?引原句来答
答: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⑶、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描绘自己隐居地的秀美景色?
答:从形态、色彩、声音三个方面描摹其美景的。

⑷、陶弘景是怎样赞赏谢灵运写山水石的成就?(引原句)
答: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⑸、作者是怎样进行动静结合的景物摹写的?
答:一是形体的动与静:高峰为静,流水为动。

二是光色的动与静:林青竹翠为静,五色交辉为动。

三是声响的动与静:日出雾歇为静,猿鸟乱鸣为动,日落山暝为静,游鱼跃水为动。

(6)、“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试用形象的语言描绘其画面,并说说这几句描写取得怎样的表达效果?
答、猿鸟的呜叫声穿越了清晨即将消散的薄雾,传入耳际;夕阳的余晖中,鱼儿在水中竞相嬉戏(意思对即可)。

这几句描写,为画面增添了灵动感,传达了生命气息。

(7)、“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这两句描写了哪些景物?是从哪些角度来写的?
答:描写了高山、白云、流水三种景物,突出了山之高,水之净;分别从仰观、俯察两种视角来写。

六、阅读再现。

答谢中书书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

解衣欲睡。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1.解释划线词的词义。

①晓雾将歇 ( 消散 ) ②月色入户( 门 )
③庭下如积水空明 ( 院子 ) ④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只是(或“只”)】
2.词的用法、意思相同的一组是(B )
A、之:山川之美甚矣,汝之不惠。

B、是:实是欲界之仙都问今是何世。

C、与:念无与为乐者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D.寻:寻张怀民寻病终。

3.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①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译:太阳快要落山了,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
②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译:水中藻、荇交错,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

4.简答。

①从表达方式看,两文都有紧扣景物特征的,也都有堪称点睛之笔的描写议论(答“抒情”也可)(1分)。

②从思想感情看,两文都表达了对自然的亲近和热爱,但作者的心绪并不同。

《记承天寺夜游》的苏轼是受到贬谪的“闲”人,《答谢中书书》中的陶弘景则堪称隐居的“仙”人(均填摘自文中的一个字)。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