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答谢中书书》选择、翻译、简答及答案

《答谢中书书》选择、翻译、简答及答案

《答谢中书书》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八上第10课】
班级:姓名:
题型:【选择题】【重点句子翻译】【课内简答题】
一、选择题:
1、下列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B )。

A、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念无与.为乐者
B、沉鳞.竞跃/沙鸥翔集,锦鳞.游泳
C、泠泠作.响/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D、有时见.日/风吹草低见.牛羊
【解析】A参与,这里指欣赏;和。

B代指鱼;代指鱼。

C发出;振作。

D看见;见(xiàn):同“现”,显露。

2、词的用法、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B )
A.之:山川之美/甚矣,汝之不惠
B.是:实是欲界之仙都/问今是何世
C.与:念无与为乐者/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D.寻:寻张怀民/寻病终
【解析】A的;主谓之间。

B判断词,是;判断词,是。

C连词,和;动词,参与,欣赏。

D动词,寻找;副词,不久。

3、下列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B )
A、四时俱备.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B、沉鳞.竞跃/沙鸥翔集,锦鳞.游泳
C、泠泠作.响/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D、有时见.日/胡不见.我于王
【解析】A存在;准备。

B都是代指鱼。

C发出;振作。

D看见;引见。

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D )
A. ①实是.欲界之仙都。

②然是.中有深趣也。

B. ①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②相与.步于中庭。

C. ①时时而间.进。

②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D. ①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②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解析】A 判断动词,是;指示代词,这。

B参与,这里指欣赏;一起。

C间或,有时候;参与。

D的;补足音节。

二、重点句子翻译:
1、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翻译: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欣赏赞叹的。

2、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翻译: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常存。

3、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

翻译: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

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

4、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翻译: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三、课内简答题:
1、本文第一句话“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在全文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答:总领全文,以“共谈”概说人人皆爱,以“美”点明全文中心。

引出下文的写景、议论。

2、全文抓住哪一个字来写?描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在描写上有哪些特点?答:全文抓住“美”字来写。

写了山峰、水流、石壁、青林、翠竹、晓雾、猿鸟、夕日、游鱼。

描写特点:有静有动,有声有色
3、赏析“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答:句中“歇”“颓”把“晓雾”和“夕日”拟人化了,赋予自然景色以生命力,表现了作者对“山川之美”心驰神往并完全融入其中的情感。

“乱”巧妙地体现了猿和鸟叫声的此起彼伏,表现一种自由,一种活力,是一种不规则美,通过“乱”字,写出了山川的早晨万物都充满着勃勃生机的景象。

(“沉鳞”指潜游在水中的鱼,运用了借代)“竞”字生动地描绘了鱼争先恐后跳出水面的景象。

这两个字使文章生气盎然,富有情趣。

4、找出文中的议论句,并说说起作用(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作用:表明能欣赏山水美景的人很少,同时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能够与古今山水知音比肩(比喻相当)的得意之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