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广播电视大学10春法学本科毕业论文论我国刑事诉讼中的人权保障姓名:张鑫学号: 1012001203131分校:西青电大专业:法学指导老师:黎鹏昊时间: 2012年4月21日目录内容摘要 (4)正文一、刑事诉讼中人权保障概述 (5)(一)刑事诉讼中人权保障的内容和范围 (5)(二)刑事诉讼中人权保障的重心及其法理基础 (6)(三)刑事诉讼中人权保障的意义 (8)二、当前我国刑事诉讼人权保障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9)四、参考文献 (15)内容摘要人权是指人的权利,包括人的生存权利,政治权利和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等权利。
其作为权利的最一般的形式,在刑事诉讼中,其与国家的权力的对抗最为激烈。
刑事诉讼人权保障的范围包括一切可能进入刑事诉讼的社会成员的群体人权,其重心是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的个人人权。
目前我国刑事诉讼中的人权保障还不够完善,主要存在于制度的不完善和立法、司法理念上的偏差。
本文主要以刑事诉讼中人权保障的内容、范围及其中心和法理基础为根本出发点,针对不同对象群体阐述了我国刑事诉讼中人权保障存在的现状及不足,就我国刑事诉讼人权保障缺失的原因从机制制度、执法理念等方面进行了分析,主要论述了强化刑事诉讼中的人权保障是当代世界各国刑事诉讼立法的大趋势,也是发扬诉讼民主和健全法制的要求,有利于促进我国刑事诉讼法向更加民主化、公开化、科学化的方向发展。
论我国刑事诉讼中的人权保障人权是指人的权利,它是历史发展的产物。
就人的基本权利而言,包括人的生存权利、政治权利和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等权利。
它作为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所说的权利的最一般形式,即指一国公民依法享有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人身自由和其它民主权利。
人权问题的核心内容有二:其一是人权的范围;其二是人权的保障。
人权的主流精神始终是防止和抵抗公权力走向恶政,它对人的价值已为世界各国所共识。
侦查权,检察权和审判权是刑事诉讼中的主要国家权力,这些权力如果行使不当,往往损害公民的各项自由和权利,甚至造成冤假错案。
因此,在保障维护公共秩序基本功能得以发挥的同时,加强对刑事诉讼中的人权保障,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一、刑事诉讼中人权保障概述(一)刑事诉讼中人权保障的内容和范围刑事诉讼法中的人权保障①,不是在人权和人权保障的一般意义上来讲的,而是专指人权保障在刑事诉讼中的具体内容及它所涉及的范围。
以“人格尊严及平等”为核心的人权涉及内容极为广泛,其中任何人在被控告时,享有公正审判的权利是现代人权的重要内容。
刑事诉讼中的人权保障,大体可概括为以下三点:1.从人权保障的主体来说,应包括司法机关以外的所有参加刑事诉讼的人。
主要是指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和被判刑人、被害人和被①于广义.论刑事诉讼中人权保障.理论观察,2006(12)害人的法定代理人、法人被告人、法人被害人以及证人。
2.从人权保障的客体来说,应指参加刑事诉讼的所有诉讼参与人依法享有的各项权利。
既有实体性权利,也包括程序性权利。
主要是指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和被判刑人除依照法律规定可以限制或剥夺的权利以外应享有的合法权利,一般指人身、人格、自由、平等等基本人权,也包括享有的各项诉讼权利,如辩护权、上诉权、申诉权等。
被害人受犯罪侵害的各项权利,如生命权、健康权、财产权等;被害人参加诉讼应享有的各项诉讼权利,如控告权、参加调查、辩论权、申诉权。
以及被司法机关和人员非法侵犯的其它涉嫌公民的权利。
3.从实现人权保障的目标来说,一是保障国家惩罚犯罪的活动在法律规定的原则、范围内进行。
司法机关对被告人的侦讯、起诉、审判必须依法办事,不得非法侵犯被告人应享有的合法权利。
在发现有违法行为时能及时得到纠正。
二是切实保障被害人的权益,为被犯罪侵害的人伸张正义。
被害人因受犯罪侵害造成的经济和精神损失依法得到补偿。
三是通过刑事诉讼活动,依法惩罚犯罪、保护人民、维护法制、实现对全社会人权保障的目的。
(二)刑事诉讼中人权保障的重心及其法理基础②应当说,所有刑事诉讼参与人的人权都可能遭到来自国家权力的侵害,因此,刑事诉讼人权保障的主体应当是所有刑事诉讼参与人。
但是在刑事诉讼中,由于国家公诉机关追究犯罪的活动本身就包含了对被害人利益的保护,而其他诉讼参与人如证人、鉴定人等大都处于②陈光忠,《刑事诉讼法》,北京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9月版。
协助司法机关证明案件事实的地位,其人权遭到非法侵犯的可能性较小。
所以刑事诉讼中人权保障的重心是以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为重心的个体人权,内容是以自由权利为核心的公民基本权利。
按照无罪推定原则,被告人在经过公正审判并被法院宣判有罪之前,应当被假定为无罪。
而只有首先在观念上把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当作一个正常的公民来对待,才会真正减少乃至避免把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当作诉讼客体,从而进行刑讯逼供,非法限制人身自由等侵犯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人权的现象。
此外,每一个普通公民都有可能基于特定的事而被卷入刑事诉讼,成为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此时无辜者将处于比真正罪犯更坏的境地。
司法机关认识能力的非至上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避免地会出现这种情况。
在此意义上说,保障刑事诉讼中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的人权实为保护每一个普通公民的基本人权。
根据《国际人权宣言》、《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以及《禁止酷刑和其他残忍、不人道或者有辱人格的待遇或处罚公约》等国际人权性法律文件,刑事诉讼中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享有的基本人权主要有:1.人身自由的权利。
2.不得被加以酷刑或施以残忍的,不人道的或侮辱性的待遇或刑罚的权利以及应当排除由酷刑逼迫作出陈述的证据效力的权利。
3.尽快接收独立的法庭公正公开审判的权利。
4.被无罪推定的权利。
5.反对自我归罪的权利,被告人应有沉默权。
6.自我辩护权和律师协助权。
7.要求法院保障对其有利的证人出席法庭作证的权利。
8.免受双重危险的权利。
9.上诉的权利。
10.错案赔偿的权利。
上述这些权利都是国际上公认的刑事诉讼中最低限度的人权保障的具体内容。
(三)刑事诉讼中人权保障的意义1、在刑事诉讼中保障人权是宪法的要求。
刑事诉讼制度被视为一个国家宪法实施的“测震仪”,是宪法的重要内容。
2004年通过的宪法修正案,将宪法第33条增加了一款作为第3款:“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
在这之前的三部宪法及修正案中均未载入“人权”概念。
这反映了,随着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人权观念不断的深入人心,我国政府对人权保障高度重视,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充分尊重和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和自由。
③在刑事诉讼中,依照宪法的要求,突出人权保障的重要地位,这将有利于从根本上改善我国公民的基本人权,促进我国人权建设和保障事业的不断向前推进。
2、在刑事诉讼中保障人权是刑事诉讼民主化的必然要求。
构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国家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奋斗目标所在。
在刑事诉讼中,国家给予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权利多少和地位的高低,是衡量民主化程度的尺度。
④实现刑事诉讼民主化,保障人权,反对有罪推定,充公赋予公民在被告法院定罪前的无罪法律地位,让公民在与公权力对抗时,充分行使其所享有的抗辩权利,减少冤假错案的发生。
这是国家在行使惩罚性质的公权力时,所应当清楚认识到的权力规范。
禁止公权力滥用,遵照实体法和程序法的要求循序渐进③陈瑞华,《刑事诉讼法的立案技术问题》,法律援助网2005年10月。
④张文显,《法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2月版。
的处理刑事诉讼,有利于保障刑事诉讼的民主化。
二、当前我国刑事诉讼人权保障存在的问题及原因(一)人权保障存在的问题1.刑讯逼供的问题。
在刑事诉讼程序中,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与司法机关之间的地位是不平等的。
司法机关代表国家并拥有巨大的权力和资源,而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则处于相对不利的地位,他们的权利很容易受到侵犯。
刑讯逼供是国际社会所严格禁止的非法行为。
我国现行法律也是严禁刑讯逼供的。
《刑事诉讼法》第43条和最高人民法院司法解释中的第61条都明确禁止以刑讯逼供的非法手段获取证据。
但是,司法实践中,刑讯逼供现象不仅大量存在,而且屡禁不止,被形象地称为刑事诉讼中的一大“毒瘤”。
主要表现为手段残忍,多样,致人死亡,重伤率高;而受害者中既有犯罪嫌疑人,也有无辜群众。
⑤2.律师辩护权问题。
辩护权是刑事诉讼中被告人享有的一项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权利。
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第96条的规定和第36条的规定,使犯罪嫌疑人在侦查阶段可以获得律师提供的帮助,辩护律师介入诉讼的时间,提前到审查起诉之日,体现了我国刑事辩护制度改革中的积极的一面。
然而司法实践中,对法条的贯彻落实却不尽人意。
主要表现为:会见难,申请变更强制措施难,调查取证难,阅卷难以及采纳律师的辩护意见难等。
另外一个阻碍律师辩护权行使的原因,是近年来有的律师行使辩护权受到不公正的对待。
原因是由⑤崔海燕;我国刑事诉讼中的人权保障探析[J];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2005年05期于我国律师缺乏与法官、检察官进行平等沟通的条件,因而处于比较弱势的地位。
律师权利不能被保证,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地位就更难以保障,由此造成控、辩双方的失衡,影响了司法程序的公正。
3.被害人救济问题。
西方有句法律谚语说的好:“有犯罪必有被害,有被害必有救济。
”被害人是在具体的刑事案件中受到犯罪侵害的人。
在我国,绝大多数刑事案件中,被害人遭受到了人身、财产甚至精神的损害,这些损害理应得到相应的补偿,但在司法实践中,犯罪行为人尤其是暴力犯罪、财产犯罪的犯罪行为人都是普遍经济能力不足,法院在对附带民事部分进行判决时,往往考虑被告人的实际赔偿能力,而可能对赔偿请求不予支持,或者判令对被告人只是“象征性”地赔偿被害人。
而即使法院充分支持被害人的赔偿请求,在实践中也难以得到执行,经济赔偿对被害人来说无异于“画饼充饥”和“望梅止渴”了。
这样导致被害人在遭受了由于犯罪而造成重大损害的不幸,但又不能采取恢复被害人感情及对被害人进行适当经济补偿的话,便会招致犯罪被害人以及群众,对包括刑事司法在内的法律的不信任感,进而削弱刑法的规制机能。
被害人获得刑事损害赔偿问题。
现行刑事诉讼法第77条规定:“被害人由于被告人的犯罪行为而遭受物质损失的,在刑事诉讼过程中,有权提起附带民事诉讼。
”此项制度对被害人保护的范围过于狭窄,在附带民事诉讼中,被害人得到损害赔偿的范围仅限于物质损失,法院不受理被害人的精神损害赔偿请求。
法律的这种保护措施是不全面的,实践中被害人在精神上遭受重大损失的犯罪案件屡见不鲜,如抢劫、强奸、故意伤害、绑架、诬告陷害等犯罪行为,无不给被害人造成精神上的伤害。
遗憾的是现行刑事诉讼法对被害人请求精神损害赔偿的权利未给予重视,使被害人因犯罪行为而遭受损害的赔偿请求仍停留在物质层面上,它与现代法制要求—对公民个人的物质利益和精神利益的保护应当给予同等重视是不相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