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三语文月考试卷

高三语文月考试卷

2012-2013学年度高三阶段性检测试卷语文学科(满分160分时间150分钟)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每小题3分)1.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相同的一组是()A. 横.财/专横.跋扈攒.动/万箭攒.心瘦削./削.足适履B. 押解./浑身解.数应.届/应.接不暇呼吁./长吁.短叹C. 裨.将/无裨.于事刹.车/古刹.钟声提.防/耳提.面命D. 癖.好/僻.静地点监.生/槛.菊愁烟雨霁./身材颀.长2.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A. 在奥运赛场上,如果身无长物....是很难与强大的对手竞争的,孙杨正是凭借实力才获得了两枚金牌,并且打破了世界记录。

B.14名香港保钓人士乘坐“启丰二号”披肝沥胆....几万海里,冲破日方阻挠在钓鱼岛靠岸,其中7人成功登上钓鱼岛,并展开中国国旗宣示主权。

C. 8月14号上午6时50分,逃亡8年的特大杀人犯周克华在重庆被击毙,他身负9条性命,犯下的罪行骇人听闻....。

D.自从大学毕业后我们再也没有见过面,为了让老同学不期而遇....,我们在骆马湖精心组织了这次同学聚会。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俄罗斯也进行了一些改革,如禁止官员使用进口汽车,推行住房商品化,以及精简包括电力公司、铁路公司等大型国有企业等。

B.如何才能富起来呢?关键在于知识起决定性作用,知识的贫乏必然造成财富的贫乏,财富的充足是以知识的充足为前提的。

C.晚年的袁枚,仍然精力充沛,充满创作激情,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作品。

他为文自成一家,与纪晓岚齐名,时称“南袁北纪”。

D.华航电子有限公司以人为本,利用各种渠道培养和提高在职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4.我们在诗歌中接触到大量富有文化内涵的专有名词,请你从下面名词中任选一个作为陈述的对象,为所给的上联写一句下联。

(3分)橘子洲浔阳江天姥山洞庭湖兰亭上联:康河桥边多情游子作别西天云彩下联:▲5.读下面的材料,用一句话概括新闻内容。

不超过20字。

(3分)北京时间7月28日18:00,2012年女子10米气步枪决赛正式开始,中国选手易思玲和喻丹携手亮相,为伦敦奥运会首枚金牌展开争夺。

最终,中国选手易思玲获得冠军,波兰选手塞尔维娅-博加卡获得亚军,中国选手喻丹获得季军。

在7月28日下午进行的女子10米气步枪预赛中,易思玲和喻丹分别打出了399环和398环,分列第二和第四,两人携手晋级决赛。

易思玲从第一枪开始就落后于波兰选手博加卡。

直到第八枪,对方出现失误,比易思玲少整整一环。

随后易思玲凭借稳定的发挥,一举反超,最终获得了冠军。

伦敦奥运会第一个颁奖仪式上,响起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这是易思玲第一次参加奥运会,但她已经是世锦赛和世界杯的双料冠军。

这次收获奥运金牌,实现了这个项目的“大满贯”。

赛后易思玲表示,首金的压力让自己成长。

国际奥委奥委会主席罗格赛后为获奖者颁奖后说“首金是中国代表团在本届奥运会上的良好开端,是中国队实力的体现。

我认为中国队将延续他们在北京奥运会上的好成绩。

”二、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一8题。

灵壁张氏园亭记苏轼道京师而东,水浮浊流,陆走黄尘,陂田苍莽,行者倦厌。

凡八百里,始得灵壁张氏之园于汴之阳。

其外修竹森然以高,乔木蓊然以深。

其中因汴之余浸以为陂池,取山之怪石以为岩阜。

蒲苇莲芡,有江湖之思;椅桐桧柏,有山林之气;奇花美草,有京洛之态;华堂厦屋,有吴蜀之巧。

其深可以隐,其富可以养。

果蔬可以饱邻里,鱼龟笋茹可以馈四方之宾客。

余自彭城移守吴兴,由宋登舟,三宿而至其下。

肩舆叩门,见张氏之子硕。

硕求余文以记之。

维张氏世有显人,自其伯父殿中君,与其先人通判府君,始家灵壁,而为此园,作兰皋之亭以养其亲。

其后出仕于朝,名闻一时,推其余力,日增治之,于今五十余年矣。

其木皆十围,岸谷隐然。

凡园之百物,无一不可人意者,信其用力之多且久也。

古之君子,不必仕,不必不仕。

必仕则忘其身,必不仕则忘其君。

譬之饮食,适于饥饱而已。

然士罕能蹈其义、赴其节。

处者安于故而难出,出者狃于利而忘返。

于是有违亲绝俗之讥,怀禄苟安之弊。

今张氏之先君,所以为其子孙之计虑者远且周,是故筑室艺园于汴、泗之间,舟车冠盖之冲,凡朝夕之奉,燕游之乐,不求而足。

使其子孙开门而出仕,则跬步市朝之上;闭门而归隐,则俯仰山林之下。

于以养生治性,行义求志,无适而不可。

故其子孙仕者皆有循吏良能之称,处者皆有节士廉退之行。

盖其先君子之泽也。

余为彭城二年,乐其土风,将去不忍,而彭城之父老亦莫余厌也,将买田于泗水之上而老焉。

南望灵壁,鸡犬之声相闻,幅巾杖屦,岁时往来于张氏之园,以与其子孙游,将必有日矣。

元丰二年三月二十七日记。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始家.灵壁,而为此园家:定居B.其后出仕于朝,名闻.一时闻:出名C.推其余力,日增治.之治:治理D.无适.而不可适:适合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其外修竹森然以.高B.始得灵壁张氏之园于.汴之阳硕求余文以.记之将买田于.泗水之上而老焉C.其中因.汴之余浸以为陂池D.所以为.其子孙之计虑者远且周因.为本其山川,道其风俗之美楚人之所以为.乐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通过记述灵壁张氏园亭的地理位置、景物、规模、用处及其建筑始末,来抒发作者的感慨。

B.本文的重心是围绕“不必仕,不必不仕”这一命题所进行的探讨,及其所作出的抉择。

作者力图对这两方面都作出合理的解释,以维系其精神的平衡,摆脱仕宦不遇的烦恼和痛苦。

C.苏轼认为张氏园亭“其深可以隐,其富可以养”,是出仕、退隐的理想去处。

出仕,有庄园的物产可以养其亲;退隐,可为全身远祸找到一块理想的乐土。

D.文章熔记叙、描写、议论、抒情于一炉,长短句式相互搭配,间以一连串对偶句式的穿插,使行文如行云流水一般。

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1)凡园之百物,无一不可人意者,信其用力之多且久也。

(4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故其子孙仕者皆有循吏良能之称,处者皆有节士廉退之行。

(3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岁时往来于张氏之园,以与其子孙游,将必有日矣。

(3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古诗词鉴赏(10 分)10.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①旧游陈与义忆昔午桥②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

长沟③流月去无声。

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二十馀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

闲登小阁看新晴。

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

【注】①洛中:今洛阳。

②午桥:在洛阳东南。

③长沟:大河。

(1)这首词中,能体现空间变化的是哪两个句子?(2分)答:▲▲(2)词的上阕中的“长沟流月去无声”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包含了词人昔日的什么感情?(4分)答:▲▲(3)请简要分析“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在全词结构上的作用。

(4分)答:▲▲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11.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8分)(1)鹰击长空,鱼翔浅底,。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2)故不积跬步,。

(荀子《劝学》)(3)是故,,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韩愈《师说》)(4)舞幽壑之潜蛟,。

(苏轼《赤壁赋》)(5)哀吾生之须臾,。

(苏轼《赤壁赋》)(6)蟹六跪而二螯,,用心躁也。

(荀子《劝学》)(7),行成于思毁于随。

(韩愈《进学解》五、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20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2—15题。

看麦熟刘成章①肥沃的关中平原,从头年冬到次年春,田野上十有八九都铺着日渐加厚的小麦的绿毡。

而到了清明节呢,农谚说:“清明麦子埋老鸹。

”于是,田野处处,是厚可盈尺的绿绒被了。

“清明时节雨纷纷”,一块又一块的绿绒被儿,绿光闪烁,好不喜人。

从此小麦就可着劲儿长了,那绿绒被便膨起来,膨起来,一天一个样子,直至像隆起的海浪碧波,涛声震响。

忽然有那么一天,麦梢儿迎风摇摆,一浪推着一浪,有了金子一样的颜色。

麦梢儿的变化是一种信号,它触动了每一个庄稼人的心,而跳得最快最欢最美的,却是婆娘们的心。

②婆娘,关中农村特有的称谓,把自己的一颗心分成了两半——一半在婆家,一半在娘家。

婆娘负重最多、爱最多,最具人性美,最有人情味。

③这不,看见麦梢儿黄了,她们立即想到了娘,想到了娘家的麦田,都准备着看望辛苦了大半年的爹娘和兄嫂弟妹,同时分享娘家麦子即将成熟的欢乐。

于是,她们都忙碌起来了:蒸馍馍,烙锅盔,采拔菜蔬……。

丈夫、公婆都理解她们,由着她们的心性。

咱关中俗话说:“麦梢黄,女看娘”呀!辈辈沿袭。

她们小曲悄唱,加紧了手中的活儿。

手疾脚快地找篮篮,装礼物,梳洗打扮——家家屋中都是这样。

她们恨不得转眼间就能扑到亲娘的怀里。

④于是,麦黄天,人们都惊叹关中路,广漠的田野上,到处闪耀着看麦熟的婆娘的身影。

她们的肌肤有的粉红,有的微黑,有的如春萝卜般的细嫩,有的如秋白菜般的健康,真是摇曳多姿,风情万种。

于是,这麦黄天,田野是大片大片的黄的色块,她们是红的绿的花的荡漾的曲线。

色块有了曲线喜悦的旋律,曲线有了色块成熟的神韵,而这一切被馨香浸透。

⑤天那么蓝,那么纯,布满麦田的大地显得更黄了。

大地焕发出我们民族的原色,它那么丰盈,那么辉煌。

婆娘们就走在那原色之中。

丰收在望,庄稼人被它所燃烧,田野上便此起彼伏地飘荡着吼唱的秦腔。

在那原色中, 婆娘们踏着秦腔的节拍:“父兮生我,母兮鞠我。

拊我畜我,长我育我。

顾我复我,出入腹我。

”这是来自《诗经》的声音。

婆娘们虽然不懂得《诗经》,但这声音,早就存于她们的心坎了。

⑥奔着爹,她们在走。

奔着娘,她们在走。

她们粘着轻尘的布鞋、皮鞋、胶鞋,踩下急切的脚印,千姿百态,南来北往地撒布在旷野,一如总也开不败的夏的花朵。

⑦一片胜似一片的麦子,常常逗引得她们停下脚来。

她们被关中大丰收的景象撩拨得晕晕乎乎,竟至忘了此刻身在何处,以为自己嗅到的已是娘家麦子的芳香,等恍然大悟——这哪是娘家的麦地呢,便独个儿笑了起来,如歌似地灿烂。

但绝不吝惜泼出去的情意,娘家爹和丈夫不都常说么,人不能太自私了,天下农民是一家。

是的,也应该为别人喜欢喜欢。

何况,娘家地土好,人又勤,麦子一定不会比这儿差,也应该提前为之开怀一乐了。

⑧满怀的麦香,满心的快活,满鬓角的汗珠,满眼睫的光。

她们的身姿是大小雁塔上的风铃。

正干农活的男人们都知道她们是干什么去的,都为她们而感到自豪和充实。

婆娘们喜滋滋地迈开脚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