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7-2018学年中职高三语文月考试题

2017-2018学年中职高三语文月考试题

2017-2018学年(上)中职高三语文月考试卷姓名:班级: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A尴尬(gà)嗔怪(chēn)奢望(shē)心急如焚(fěn)B拮据(jū)星宿(xiù)扁舟(piān)自怨自艾(yì)C桎梏(gù)夙缘(sù)打烊(yáng )相濡以沫(rú)D虔诚(qián)皈依(guī)半晌(shǎng)蓦然回首(mù)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直接了当如火如荼独领风骚披星带月B瞠目结舌聊以自慰摧枯拉朽心旷神怡C莫明其妙励精图治虚怀若谷百无聊奈D虎视眈眈铤而走险闲情逸志精神恍惚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组是()①他从不自己的缺点和错误,是一个思想敞亮的好同志。

②经过他的改进,产品生产的提高了20%。

③这件事不能让外人知道,请你把坐在沙发上的两人出去。

A.隐讳工效支使B.隐晦工效指使C.隐讳功效指使D.隐晦功效支使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A、桂林山水真是神奇秀丽,青青的山,绿绿的水,令人流连忘返....。

B、北京电视台的编导很有水平,几个经济类节目办的绘声绘色....。

C、这个人最爱听评书了,经常听的出神入化....,有时听得忘记了吃饭和睡觉。

D、最近,鲜牛奶市场展开了价格大战,各厂家竞相降价,消费者正好可以火中取粟....。

5.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A、时下,一些娱乐新闻成了“愚乐新闻”,有些娱乐记者被视为“狗仔队”,人们不禁要问我们需要怎样的娱乐新闻?B、出版社在2004年第一季度社科新书征订单上提醒邮购者:务必在汇款单上写清姓名及详细地址。

(汇款单附言栏内注明所购的书名、册数。

)C、有人说傅雷“孤傲如云间鹤。

”傅雷却不止一次在钱钟书和我面前自比为“墙洞里的小老鼠”——是否因为莫罗阿曾把王尔德比作“一头在窟中的野兔”,他就这样滑稽地自比?D、中国农大博士刘红霞在青海省人才招聘会上留下了简历。

她说,她是甘肃人,喜欢西部;还认为只要摆脱掉“大城市、高薪水、舒适岗位”等想法的局限,就业空间还是很大的。

6.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奇瑞·东方之子”是上汽集团奇瑞汽车有限公司2003年推向市场的一款豪华大气、质量上佳、安全可靠、配置极为齐全、做工精细的轿车,在安全性、舒适度、人性化等方面可圈可点。

B、今年3月9日,韩国在野的大国家党和民主党向国会提出了弹劾总统朴槿惠。

这在韩国宪政史上尚属首次。

C、GDP是世界通用的重要宏观经济指标。

单从现在我国GDP 每增长一个百分点,就可以拉动80多万人就业来说,我们也必须保持经济快速增长的势头。

D、我们历来主张向外国著名的IT巨头公司借鉴,而且事实上已经这样做了;但我们也历来主张反对盲目照搬,全盘西化——事实证明,这样做极端有害。

7.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文字,排列最恰当的一项是①修建一所房屋或者布置一个花园,要让住在别地的朋友知道房屋花园是怎么个光景,就得画关于这所房屋这个花园的图。

②编纂关于动物植物的书籍,要让读者明白动物植物外面的形态跟内部构造,就得画种种动物植物的图。

③读者看了,明白了,住在外地的朋友看了,知道了,就完成了它的功能。

④这类的图,绘画的动机都在实用。

⑤咱们画图,有时候为的实用。

A、③①②⑤④B、⑤④③①②C、②⑤④③①D、⑤②①④③8.对下列各句使用的修辞手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①她发现是我,头摇得像拨浪鼓似的。

②像这样的老师,我们怎么会不喜欢她,怎么会不愿意和她亲近呢?③在一个孩子的眼里,他的老师是多么慈爱,多么公平,多么伟大的人啊!④老爷子小心,别顾着说话——看掉下来把屁股摔成两半!A、①夸张②设问③排比④比喻B、①比喻②反问③排比④比喻C、①比喻②反问③夸张④夸张D、①比喻②反问③排比④夸张9、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A、张良出,要项伯B、君子生非异也C、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D、曾不知老之将至10、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正确的一项是A、“四书”指的是《诗经》、《尚书》、《春秋》、《周易》。

B、古代男子到二十岁行冠礼,后人常用“加冠”表示男子进入成年。

C、月望总在农历每月初十前后,因此,常称农历初十为“望日”。

D《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记载了从黄帝到汉武帝三千年间的历史。

全书包括12本纪、30世家、70列传、10表、8书,共130篇。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6题,选择任意5题,共10分)11、,但愿长醉不复醒。

12、俱怀逸兴壮思飞,______________。

13、众里寻他千百度, ,那人却在。

14、,千金散尽还复来。

15、明月松间照,。

16、__________,谈笑间,。

三、阅读(共20分)(一)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下列16-18各题。

(9分)中国书法林语堂书法是通过墨色的浓淡枯湿、运笔的变化表达审美情趣的一门艺术。

中国书法在世界艺术史上的地位实在是十分独特的。

毛笔使用起来比钢笔更为精妙,更为敏感。

由于毛笔的使用,书法便获得了与绘画平起平坐的真正的艺术地位。

中国人已经充分认识到这一点,他们把绘画和书法视为姐妹艺术,合称为“书画”,几乎构成一个单独的概念,总是被人们相提并论。

假如要问二者之中哪一个得到了更多人的喜爱,回答毫无疑问是书法。

于是,书法成了一门艺术。

人们对之投以的满腔热忱和献身精神,以及它丰富的传统,人们对它的尊崇,这些都丝毫不亚于绘画。

书法标准与绘画标准一样严格,书法家高深的艺术造诣远非凡夫俗子所能企及,如同其他领域的情形一样。

在我看来,书法代表了韵律和构造最为抽象的原则。

欣赏中国书法,是全然不顾其字面含义的,人们仅仅欣赏它的线条和构造。

于是,在研习和欣赏这种线条的魅力和构造的优美之时,中国人就获得了一种完全的自由,全神贯注于具体的形式,内容则撇开不管。

在这绝对自由的天地里,各种各样的韵律都得到了尝试,各种各样的结构都得到了探索。

正是中国的毛笔使每一种韵律的表达成为可能。

而中国字,尽管在理论上是方方正正的,实际上却是由最为奇特的笔画构成的,这就使得书法家不得不去设法解决那些千变万化的结构问题。

这样,书法艺术给美学欣赏提供了一整套术语,我们可以把这些术语所代表的观念看作中华民族美学观念的基础。

由于这门艺术具有近两千年的历史,且每位书法家都力图用一种不同的韵律和结构来标新立异,这样,在书法上,也许只有在书法上,我们才能够看到中国人艺术心灵的极致。

某些美学鉴赏范畴,如对参差不齐之美的尊崇,对那些乍看摇摇欲坠,细看则安如磐石的结构的尊崇,这些美学范畴会使西方人大为吃惊。

如果他们知道这些范畴在中国艺术的其他领域中并不容易看到,他们就更会惊叹不已。

(节选自《书法、绘画、建筑与中国人的艺术生活》,有改动)16.下列对书法成了一门艺术的主要原因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A. 中国画带动了书法的形成与发展。

B. 汉字的结构千变万化,提高了书法的审美性。

C. 毛笔的使用使书法多姿多彩,具有极强的审美性。

D. 书法家的高深造诣提升了书法的审美性。

17.下列对本文画线的句子中“形式”和“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 形式指书法作品的韵律,千姿百态的结构,内容指中华民族美学观念。

B. 形式指所书写的文字的线条和结构,内容指所书写的文字的含义。

C. 形式指方方正正的汉字,内容指书法所具有的审美意蕴。

D.形式指书写的工具,内容指书写的作品。

18.下列对中国书法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书法是一种线条和结构的艺术。

B. 书法通过墨色的浓淡枯湿、运笔的变化表达审美情趣,具有形式美。

C. 毛笔和汉字为书法的千姿百态提供了依据与可能。

D.书法艺术所提供的某些美学鉴赏范畴是在中西方其他艺术领域中绝无仅有的。

(二)、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下列19-21各题。

(11分)挑山小思到过泰山的朋友,回来自有说不完的话题,当然离不开中天门、南天门、十八盘、石刻、观日……石头台阶陡直得怎样叫人双腿发软;谁要三步一喘,四步一停;谁只走到一半路程,便觉小小一个相机也变成可怕的负担。

至于风景,各人挑自己心爱的来说,加上拍回来的照片,总算使我这个暂时无缘朝山者,略略认识了那“五岳之首”的面貌。

但给我印象最深的,却不是泰山风光,而是——无论他们从哪一个角度描述泰山,尽管所说所感各异,但都不约而同,绝不漏掉会带着歉疚神情说到一些人。

那些人,他们叫作挑夫——我对这名称不大满意,觉得有点不妥帖,但一时又不知道管他们叫什么,就先这样叫吧。

挑夫每人凭一根扁担,几条绳索,把一担担沉甸甸的粮食及日用品,由山脚挑到山上去,为的是建筑新旅舍。

①我看过一帧照片,几个大概二三十岁的男人,挑一根大柱,使劲儿向台阶上走。

最近镜头的一个,身体不太健硕。

满是补丁而退色的蓝衣,给汗水染得深一块浅一块的颜色,在照片中变得特别显眼。

脸上肌肉绷得紧紧的,加上汗水的亮光,使人觉得他的脸刚上过漆,还没有干的样子。

看他们的双腿的姿势,大概猜得到他们肩上的负荷有多重。

不过,就是很有联想力的人,也不大容易明白,挑一担粮食上泰山,究竟是什么滋味。

最近,在《散文》月刊里,看到冯骥才写的一篇文章,才知道那些挑夫,在泰山,习惯叫作“挑山工”。

②他们挑着重担上山时,总在石头台阶上作折尺形路线走,“先从台阶的一端起步,斜行向上,登上七八级台阶,就到了台阶的另一端;便转过身子,反方向斜行,到一端再转回来,一曲一折向上登,每次转身,扁担都要换一次肩。

这样才能不使垂挂在扁担前头的东西碰在台阶的边缘上,也为了省力……挑山工登一次山,大约多于游人们路程的一倍。

”看完那篇文章,那照片上像上了漆的脸庞、朋友歉疚的神情,全都在脑海泛起了。

“挑山工”,是多么形象化的一个名词!“挑山”,山在肩上,该是何等的艰辛?可是,那些古已有之的行业,直到今天,仍有许多人,一干几十年,默默地,让汗水滴湿每一级泰山台阶。

再想想山城里拉木头车的人、长江岸上的纤夫,忽然觉得,中国百姓,似乎与肩头重担结下不解之缘。

他们默默无语,他们长歌当哭,但却并不抱怨,好一副挑山的气概!想到这点,我想我该明白朋友对挑山工的歉疚心情。

(文章有改动)19.下列对本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开始列举许多泰山地名,写出了泰山景点之多,交代了朝山者众多原因。

B.“挑山”一词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泰山挑夫的艰辛以及肩挑重担的气概。

C.“……他们长歌当哭,但却不抱怨”写出了中国百姓面对生活艰难时的坚韧。

D.文章用特写的画面突出了挑山工的形象,语言质朴,结构完整,感情真挚20.文章开始为什么要写朋友们登山的感觉?结尾为什么要从挑山工写到中国百姓?(4分)21.简要分析文中画线的①和②两处在描写上有何不同。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