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青浦高级中学高三语文月考试题

青浦高级中学高三语文月考试题

青浦高级中学2009届高三月考语文试卷(时量:150分钟满分:150分)命题者:叶孟贤一 80分(一)、阅读下文,完成1—5题。

(16分)草堂·诗魂①细雨蒙蒙,落叶飘飘。

②当我来时,又是茅屋为秋风所破的季节。

老天像有意在营造一份思古幽情,像有意让人来品味一种人生意蕴——文章憎命达!③茅屋而草堂,草堂而杜甫草堂,这绝代诗圣生命的一大栖息处,这和着一个风雨飘摇的时代、一个伟大灵魂沉吟的处所——杜甫草堂,早已成了成都的杜甫草堂公园。

草堂公园由大廨、诗史堂、工部祠和柴门等景观组成,给成都人一个清幽的休息场所,也给远方慕名而来的游客以精神的慰藉。

设施是对过往的纪念,也是对现在的经营。

只是草堂,作为一个诗人艺术生命的凝结处,作为中国文学史的一个纠结点,作为一段历史的现象台,太有特点了,情绪也太浓重了。

“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读清人顾复初的“异代不同时,问如此江山,龙盘虎卧几诗客;先生亦流寓,有长留天地,月白风清一草堂”那副对联,更让人嘘唏不已。

草堂的文化意义与杜甫在世时命运的反差也太大了。

然而,又让人坚信只要确实灿烂过,也就注定会占有辉煌。

④草堂足供观赏,甬道曲折,尽可徜徉,更何况又是细雨迷蒙,黄叶铺地!草堂,草堂,此时此际的草堂在诉说什么呢?从开元到天宝,《壮游》,《三吏》《三别》,《北征》,《秋兴八首》,直到《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代诗史再现了一个时代,仅这些就足以彪炳青史了。

这是杜甫的不朽,这是杜甫的辉煌,这也是杜甫的价值所在。

舍此.,我们又何以了然在一个大起大落的时代里,有一个愈老大愈清瘦愈苦寒的杜工部!这些是不必说的。

但仅仅如此,就远不能了然杜甫诗歌抑郁沉雄的内在生命力,也远不能了然士人的用世之志与命运悲剧。

这正是文章憎命达的命意所在,是其深层的人生意蕴所在,也是中国历史上人才的成就与命运的二律悖反。

⑤中华传统,士人总有一份天下之志、用世之心,更何况出身于奉儒守官世家的杜甫!杜甫曾抒写人生抱负:“甫昔少年日,早充观国宾”,“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

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他希望一出山就占据要津,而且充满理想色彩——要让君王赶上传说中的尧舜,要使全国民风淳朴敦厚。

志莫大焉!然而,命运总是跟人开玩笑,历史也总在捉弄志士仁人。

由开元而天宝,张九龄罢相,李林甫上台,唐王朝也已今非昔比,贤能之人想说什么做什么都已不可能了。

这是国家的不幸,时代的不幸,也注定了杜甫一生宏图大志的落空。

肃宗即位后,杜甫表面上拥有一官半职,比如左拾遗、华州司功参军、工部员外郎,而实际上却难有作为,薪俸也不足以养家。

离开中原后,其行迹大略是同谷—锦城一夔州一潭州,同时他的生命也如一片黄叶飘到了尽头。

⑥可是,他的诗作却从此.更加如长河激浪,深潭照物,映现出一代河山的风云、生灵的状貌。

它们如钟,如鼓,回响在中华历史的长空。

杜甫的命运就这样确定了,杜甫的历史角色及其创作成就也就这样确定了。

这时我们再吟味《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诗句,就会发现,个人的遭际,在诗圣眼中已不算什么了,此时他所想的只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苦寒到此已极矣,而忧患、仁慈至此亦已极矣!杜甫之胸怀,杜甫之心地足以光照日月!“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或者说经邦济世,要的不就是这种德与才么?但是,风雨飘摇中的唐王朝抛弃了杜甫,而历史却于风雨飘摇中造就了另一个杜甫。

这究竟是杜甫的不幸,还是杜甫的幸运呢?历史总是把一份生命的朴素,让人咀嚼得百味丛生。

⑦流连一番,天色已晚,该走了。

细雨依然。

1、第④⑥段中加点的两个“此”字指代的内容分别是:(2分)。

2、根据文意,分析“细雨”一词在以下三段中的作用。

(3分)第①段“细雨蒙蒙,落叶飘飘”:第④段“细雨迷蒙,黄叶铺地”:第⑦段“细雨依然”:3、从文中看,“草堂的文化意义”指的是什么?(不超过30个字) (2分)4、对比手法的运用,是本文的一大写作特色。

试举一例,并结合全文,简要分析这种写法的好处。

(3分)5、下列对这篇文章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6分)A、杜甫出身奉儒守官世家,少有用世之心,但肃宗即位后,难有作为,大志落空,于是他的诗歌充满对统治阶级的憎恨,在《天末怀李白》中就写到:“文章憎命达”。

B、作者借用顾复初的对联抒发参观杜甫草堂的感慨,择取杜甫著名诗句阐述诗人的理想与情怀,引用贴切,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C、围绕“文章憎命达”这一中心,文章深入探讨了伟大诗人杜甫《壮游》、《三吏》《三别》、《北征》、《秋兴八首》以及《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诗的历史意义。

D、文章以写景和交代游踪开始,接着点明主旨,然后分别从草堂引发的观感、杜甫人生艺术道路两个方面展开叙述,最后以写景和交代游踪作结,结构完整,中心突出。

E.文章用“如长河激浪,深潭照物”形容杜甫诗歌波澜壮阔、想像奇特的浪漫色彩,用“如钟,如鼓,回响在中华历史的长空”形容杜甫诗歌超越时空的现实意义。

(二)、阅读下文,完成6—12题。

(22分)秋谒圆明园⑴季节大约是在秋末,同窗约我去圆明园,我答应了。

那一夜,隔着绕着爬山虎的窗子,望着徘徊在云间的明月,我怎么也不能入睡。

⑵对于圆明园,我从不敢说游。

尽管它仍然叫“园”,也仍然保持着园的地位和声名,但它已经没有了园的姿色。

世界上无论哪个园,所保存与呈现的差不多都是人类的文明,唯独圆明园让人所见的是人类的野蛮、残忍和耻辱。

到圆明园不是游览,不是欣赏,也不是消闲,既不是乘兴而去,也不是兴尽而还。

去任何一个园归来,心情都是一种愉悦,一种尽日的繁杂与劳顿散释后的轻松,而去圆明园却仅有一种无法摆脱的沉重。

⑶像去朝拜我梦中的圣殿,到圆明园我的情绪就陡然变了。

一步步行进,像是走向一处荒芜的墓地。

那墓地埋葬的不是别人,似乎正是我的父母兄长,即使过了许多年,那心情还是异样地沉重。

想写点什么,又一直没敢写。

我感觉他伤得太重,我不想轻易地碰他的伤痕。

我怕他疼。

⑷然而等我决心要写一写他的时候,岁月却已经遗落了十数春秋。

路怎么走,水怎么绕,桥怎么过,差不多都已经淡忘了。

不过,也有忘不了的,就是那路旁的大杨树与湖畔的小花草。

已经是秋末天气了,湖畔却还开放着那么多的小花草,紫色的最多,间忽也有红的,蓝的,虽不像春天的花儿大朵大朵地开,却也是毕其全力。

还有,就是那秋色斑斓的杨树叶子,在惨淡的秋云下瑟瑟地响,仿佛在低声地唱歌或是吟诗。

像是悲歌,也像颂歌;说是赞美诗,也像是挽诗。

为了谁呢?悲怆为了谁?欢欣又为了谁呢?⑸其实,最使我忘不了的是那些石头。

直立着的,横躺着的。

仰卧着的,斜依着的,像一块块骨头,像一条条脊骨,依然散着凛然的豪气,散着千古不息的光芒。

穿行在那一块块石头之间,或依在那一条条脊骨旁边,我总能听到一种声音。

不是箫声,也非天籁,但却是那么地动人心魄。

像石头与石头在撞击,像骨关节在活动时发出咯吧咯吧的声响。

多种声音汇在一起,像江河滔滔,像风走松林。

在那声音的洪流中,我十分细心又十分小心地分辨过,我想听听哪一种是母亲低声的哀怨与叹息。

然而竟没有。

完全是母亲随了我的父兄,挥着拳头,在奔走,在呼号,在呐喊。

轰然而响的像是雷声,像是春天的雷声沿着大地在迅急地滚过。

历史走过了一百年,那声音就足足地回响了一百年。

那是母亲与父兄的声音汇在一起,是皇天与厚土的声音汇在一起,是人类与大自然的声音汇在一起……那才是真正的同仇敌忾!那才是真正的气壮山河!⑹不管放火的人有多么残忍,烧得了圆明园,他却烧不了中华民族的骨头!可以掳掠走我们的财富,却掳掠不了中国人民那一腔豪气。

只要有骨头在,只要有那一腔豪气在,我们就不会倒下,我们就还可以创造——我们这个民族本来就是一个富于创造性的民族啊!⑺多少年来,我总是魂绕梦断圆明园。

风雨之中,明月之下,或踏着青霜,或披着白露,我的心,我的魂灵,时时在那石头之间穿行。

面对那高高的云板,那长长的廊脚,不是检阅,而是感受;不是感受那份容易让人萌生的孤独,而是感受一块块石头所蕴含的那种灵性,那种品质,感受那一条条脊骨所禀赋的那种气概,那种精神。

目睹那一块块石头,我才真正感到,经过血与火的洗礼,留给我们民族的不仅仅是屈辱,也不仅仅是悲愤。

只有在那一块块石头之间走一走,我才真正体会到什么是人世间的崇高与神圣,我才真正懂得什么是一个民族的伟大与坚韧,我才深深地懂得,一个民族的顽强与坚韧能够达到怎样的高峰。

⑻这就是圆明园。

中国的圆明园。

我心中的圆明园。

⑼冷风凄凄,微雨打湿了石头却更加晶润。

涓涓细流绕着廊脚,在披拂的枯草中流淌。

在那石头与石头之间,雨水积成的小泊池像一面面小镜子,在反看天空中阴云徘徊。

委于泥地上的花草有水珠儿在滴滴下垂,我不知那是那些花儿在秋风中为谁饮泣?当我俯首下去看时,却见那些饮泣的花花草草原来并不是在为他人伤怀,它们对谁也没有点情分,它们只是在自怨自艾,慨叹自己的红颜薄命。

那些表面看上去五颜六色的花花草草,像花,却是恶之花;像肉,却是糜烂之肉。

腐朽的气味弥漫在空气中,让人感到一阵阵恶心。

不管别人的感觉如何,它们似乎还在高兴,在淫笑,在庆幸自己是与圆明园那一块块石头一起倒下去的。

然而,它们错了,它们竟然不明白,它们是可以糜烂的,它们已经完全腐臭了。

⑽难怪呀,难怪那大杨树,那小花草,在唱着悲歌,在吟挽诗呢……⑾而那些石头却是永远也不会腐烂的。

不管风雨怎样地剥蚀,不管世事怎样地变迁,不管几经艰险几经劫难,那石头与那石头上的龙凤纹章,只会愈来愈光华夺目。

⑿这就是大杨树为什么要唱颂歌的缘故,这就是那些小花草为什么要吟赞美诗的缘故。

⒀没有别的,就只有这么一条条烧不断压不弯的脊骨,就只有那种骨气,那种品质,那种精神!⒁那直立着的,斜依着的,仰卧着的;那仿佛掮着锄头的,横着大刀的,扛着枪炮的,握着如椽大笔的……在他们身上,都有龙凤纹饰做标记。

中华民族的志士仁人,从日边走来,从云域走来,从乡间的黄土地上走来。

在那有着龙凤纹饰的大石柱下面,那正是精英的集合,那是伟大灵魂的聚会!⒂圆明园,民族的精神家园!人类的精神家园!⒃依着那岿然直立的石柱,我照了一张相。

人说我穿的衣服和我的肤色与那石头没有多少区别,简直分不清哪儿是石头哪是我。

说我整个就是一块石头。

我听了,激动得泪水差不多都要涌出来了。

6、本文题为“秋谒……”,作者不用“秋访”、“秋游”,其用意何在?(2分)7、作者写去圆明园“仅有一种无法摆脱的沉重”,是因为(用文中的句子回答)(2分)8、纵观全文,本文写“秋谒圆明园”有实写,有虚写。

请指出文中哪些是实写,哪些是虚写?(4分)实写,如虚写,如9、文中对圆明园大杨树、小花草的描写,主要是为了(2分)A、点缀圆明园的秋景,增添色彩。

B、使荒芜的圆明园有一些生气,表现仅有的有生命力的事物。

C、与圆明园中的石头作衬托与对比。

D、突出圆明园的石头最使我忘不了。

10、第五、七、十四自然段都抒写了由圆明园的石头产生的感受,试比较这三段抒写的角度有什么不同?(6分)11、从全文构思的特点看,贯穿全文、体现主旨的语句应该是(2分)A、这就是圆明园。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