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西平、张田所著的《杜牧评传》在介绍杜牧生平思想时,突出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抱负,论析了他重兵,知兵,善于用兵,而重兵又恰恰是为了去兵的观点。
吴在庆的《杜牧论稿》也论及杜牧的政治思想,认为杜牧既是一个敢于正视现实,揭露社会弊端,以济时救国为己任的爱国者,也是一个同情民生疾苦、爱护百姓的诗人。
八十年代以后,学界对杜牧思想的探讨更加全面、系统和深入。
葛晓音的《杜牧和他的诗歌》就深入探讨了杜牧的思想特点及其产生的原因。
葛晓音认为,杜牧与其他晚唐诗人不一样,杜牧对国家的命运和前途还充满信心,存在着很乐观的幻想,这种理想的依据主要是贞元、元和年间的“中兴”给他的幻觉,同时诗人所经历的文、武、宣三朝暂时稳定的局面也给了杜牧这种希望。
杜牧以为既逢“明主”,就有可能实现恢复贞观之治的理想。
杜牧理想的中心内容是“扫洒”“腥膻”和“凶狠”,收复“燕赵”和“河湟”。
杜牧对政治的信心还与杜牧对皇帝的幻想有关。
出于这种幻想,杜牧对朝廷所取得的每一点小小的政绩都有强烈的反应。
尽管杜牧对皇帝的颂扬客观上也起到了歌颂升平、粉饰现实的作用,但在晚唐大多数士大夫醉生梦死、悲观颓废的当时,杜牧那种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是较为难能可贵的。
文章还分析了杜牧与李商隐对待甘露事变的不同态度,作者认为,杜牧之所以对甘露事变后宦官造成的政治恐怖只字不提,反而称作“重云开朗照,九地雪幽冤”,主要是因为杜牧迫于当时宦官的势焰而畏惧退缩所致。
作者最后总结道,“杜牧作为这一代优秀诗人之一,在暮霭沉沉的晚唐诗坛上投下了最后一道理想的光辉。
如果说李商隐诗的感伤色彩反映了唐亡以前人们所普遍感到的没落情绪,那么杜牧的豪壮气概则反映了唐亡前夕回光返照阶段某些有志之士企图挽回国运的幻想和努力。
”
董其昌:余所见颜、柳以后,若温飞卿与(杜)牧之亦名家也[18]
叶奕苞:牧之书蒲洒流逸,深得六朝人风韵,宗伯(董其昌)云:颜、柳以后,若温飞卿,杜牧之,亦名家也。
[
崔郾力荐
当时,崔郾侍郎奉命到东都洛阳主持进士科考试,百官公卿都到城门外摆好酒席饯行,车辆之胜,官员之多,举世罕见。
此时吴武陵——崔郾是柳宗元的老朋
杜牧像
友——正任太学博士,也骑着一头老毛驴过来凑热闹。
崔郾正在酒席上喝得高兴,听说吴老这位有名的清流人士也过来了,非常吃惊,连忙离席前来迎接。
吴老看见崔郾,把崔郾拉到一边,拍着崔郾的肩膀说:你担负此
寄扬州韩绰判官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寄扬州韩绰判官注释
韩绰:事不详,杜牧另有《哭韩绰》诗。
判官:观察使、节度使的僚属。
时韩绰似任淮南节度使判官。
文宗大和七至九年(833-835),杜牧曾任淮南节度使掌书记,与韩绰是同僚。
迢迢:一作遥遥,指江水悠长遥远。
草未凋(diao):一作草木凋(diao)谢。
二十四桥:一说为二十四座桥。
北宋沈括《梦溪笔谈·补笔谈》卷三中对每座桥的方位和名称一一做了记载。
一说有一座桥名叫二十四桥,清李斗《扬州画舫录》卷十五:“廿四桥即吴家砖桥,一名红药桥,在熙春台后,……扬州鼓吹词序云,是桥因古二十四美人吹箫于此,故名。
”
玉人:美人。
一解指扬州的歌女;一解为杜牧戏称韩绰为玉人。
寄扬州韩绰判官的诗意
青山隐隐起伏,江流千里迢迢。
时今已过深秋,江南草木尚未凋谢。
扬州的二十四桥,在月色中显得格外的妖娆。
老朋友你在何处,教美人吹箫?
寄扬州韩绰判官赏析
诗的头两句写景。
第一句摄取的是远镜头,扬州一带远处青翠的山峦,隐隐约约,给人以迷离恍惚之感;江水东流悠长遥远,给人以流动轻快的感受。
第二句是想象江南虽在秋天,但草木尚未完全凋零枯黄,表现优美的江南风光。
这两句是从山川物候来写扬州,为后两句询问韩绰别后的情况作垫衬。
最后两句的重点在于探问韩绰在清风明月之夜,是不是和歌伎们倚箫而唱,歌舞通宵。
解读:
青山隐隐水迢迢,(远景描写——诗人站在江边,隐约遥见江对岸青山逶迤,隐于天际,江水如带,迢迢不断。
)(“隐隐”和”迢迢”这两对叠字,不但画出了山清水秀,绰约多姿的江南风貌, 而且隐约暗示着诗人与友人之间山遥水长的空间距离,那抑扬的声调中仿佛还荡漾着诗人思念江南的似水柔情。
)
秋尽江南草未凋。
(诗人站在江北,遥想江南的秋景——此时时令已过了深秋,我所在的江北早已是草木凋零、一派晚秋的萧条冷落,而江南的草木却还未凋落,还是青山绿水,风光依旧旖旎秀美。
真是很怀念远在热闹繁花之乡的朋友啊。
)
二十四桥明月夜,(江南佳景无数,但我记忆中最美的印象就是扬州二十四桥上的明月夜色。
)(徐凝《忆扬州》“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
”)(二十四桥,一说扬州城里原有二十四座桥,一说即吴家砖
桥,因古时有二十四位美人吹箫于桥上而得名。
但无论如何,明月照在扬州名胜二十四桥上,如诗如画、如梦如幻,深深的惆怅情思,引人遐想。
这样的月色、这样的夜色多么浪漫而令人眷念啊。
)
玉人何处教吹箫?(“玉人”,既可借以形容美丽洁白的女子,又可比喻风流俊美的才郎。
从寄赠诗的作法及末句中的“教”字看来,此处玉人当指韩绰。
)(韩绰,我的老友,当此秋尽之时,你每夜在何处教美人吹箫取乐呢?)(诗人本是问候友人近况,却故意用玩笑的口吻与韩绰调侃,问他这样,不但韩绰风流倜傥的才貌依稀可见,两人亲昵深厚的友情得以重温,而且调笑之中还微微流露了诗人对自己经历和遭遇的感叹。
)(月光笼罩的二十四桥上,吹箫的美人披着银辉,宛若洁白光润的玉人,仿佛听到呜咽悠扬的箫声飘散在已凉未寒的江南秋夜,回荡在青山绿水之间。
诗人以调侃的语气问韩绰,实际上是对江南风光和对游人欢聚的无限向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