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牧,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人,唐代杰出的诗人、散文家,是宰相杜佑之孙,祖父杜佑不仅官至宰相,而且是一位博古通今的大学者,著有二百卷的《通典》。
父亲杜从郁“父为宰相,子为谏官,若政有得失,不可使子论父”太子司议郎,下调至闲官。
唐文宗年间考取进士,授校书郎,《樊川文集》,其诗歌以七言绝句著称,内容以咏史抒怀为主。
“小李杜”生于晚唐,终年50岁,因秉性刚直,遭人排挤。
渴望力挽狂澜,济世安民。
他主张削平藩镇,收复边疆。
他在《燕将录》里褒扬谭忠,是因为他能劝说河北诸镇不反抗朝廷。
为了实现这些抱负,他主张读书应留心,“治乱兴亡之迹,财赋甲兵之事;地形之险易远近,古人之长短得失"(《上李中丞书》)。
他强调知兵与否关系着国家的兴亡:"主兵者,圣贤材能多闻博识之士,则必树立其国也;壮健击刺不学之徒,则必败亡其国也。
然后信知为国家者兵最为大,非贤卿大夫不可堪任其事,苟有败灭,真卿大夫之辱,信不虚也"(《注孙子序》)。
给《孙子注》序。
《孙子注》又称《孙子略解》,作者曹操,是《孙子》的最早释本。
整理注释《孙子兵法》十三篇,对孙武的某些军事原则作了发挥和补充。
如《孙子兵法*谋攻篇》:“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
”曹操给予的阐述兵法:一曰度,二曰量,三曰数,四曰称,五曰胜。
度生量,量生数,数生称,称生胜
也写过许多策论咨文。
特别是有一次献计平虏,被宰相李德裕采用,大获成功。
刘熙载在《艺概》中也称其诗“雄姿英发”。
细读杜牧,人如其诗,个性张扬,如鹤舞长空,俊朗飘逸。
杜牧出生于诗书之家,祖父是宰相,早在他参加科举考试之际,就曾以一篇《阿房宫赋》传诵于文士之间。
太学博士吴武陵击掌称好,甚至跑去向主考官登门直荐。
可惜杜牧有相才,而无相器,又生不逢时在江河日下的晚唐,杜牧的才能,湮没于茫茫人海之中。
政治上的不得意,必定会影响他的创作,熟读史书,看透时局,杜牧无法力挽狂澜,只得无奈将一腔悲愤交于酒肆。
对于杜牧而言,饮酒,成了疗伤祛痛的乐事。
“高人以饮为忙事”,“但将酩酊酬佳节”,“半醉半醒游三日”……杜牧喜欢酒,《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即便在清明祭祀先人的路上,冒着丝丝细雨,也不忘向牧童寻问酒家。
杜牧诗中,饮酒之句俯拾即是,他在《雨中作》甚至情愿“一世一万朝,朝朝醉中去”。
开始堕落了。
杜牧风流得别具一格,风流得声名远播,在繁华的扬州,杜牧的足迹踏遍青楼,宿醉不归。
乃至淮南节度使牛僧孺(唐文宗时期的宰相)不放心,暗中派人保护。
有一日,杜牧调任回京,牛僧孺劝他切莫“风情不节”,杜牧见此,又愧又羞。
在《遣怀》“落魄江南载酒行,
楚腰纤细掌中轻。
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字词之间,满是艳情。
杜牧的风流与他的才华一样,传之于世。
杜牧最为脍炙人口的诗作,是咏史与七绝。
杜牧的咏史,充满着幽默与调侃,饱含借古鉴今之意。
游经赤壁,《赤壁》“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如果东风不给予周郎方便,那么二乔就会被锁进铜雀台了。
一反常人思维,给人以全新的视角。
《过华清宫》,想起当年杨贵妃喜啖荔枝的情景,杜牧感叹“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小中见大,虽未出现唐明皇(唐玄宗李隆基)半个字,却点出当年安史之乱的个中原委。
夜《泊秦淮》,歌舞升平,“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可是,杜牧听出来了,那是什么样的歌曲啊,分明是亡国之音,若照这样下去,大唐亡国也指日可待了。
杜牧咏史是表,讽今才为其里。
杜牧临死之时,心知大限将至,自撰墓志铭,但这篇短文写得却是平实无奇,丝毫不显文豪手笔。
据《新唐书》载,墓志铭写就,杜牧闭门在家,搜罗生前文章,对火焚之,仅吩咐留下十之二三。
或许,在外人看来,杜牧一生,俊朗豪健,而他在强作笑颜、把酒尽兴的背后,却是不欲示人的悲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