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印度中小学教育制度PPT

印度中小学教育制度PPT

该调查报告认为,尽管越来越多的孩子走入了课堂, 但他们中的大多数人不能读写,就连基本的算数都 不会。在五年级的孩子中.每10个人中就有4个不能 阅读小学二年级水平的课文,每10个人中就有7个不 会做减法。调查结果显示,孩子们的阅读能力与 2006年相比几乎没有提高,而算术能力却小幅下滑。
印度教育存在的问题
享知识和经验的网络;
印度教育的特色
2、重视数学教育
印度历史体系却脉断难寻,可信度差,因为 印度人极喜爱神话和诗歌的表现形式,喜欢 把现实理想化、把历史人物神化,缺乏可信 的历史记录。印度的历史著作也主要以神话 的方式表达,使人难于分辨哪些是历史事实, 哪些属于理想和想象。印度的思维方式的突 出特点是即不充分认识现实与想象、事实与 空想之间的差别,也不在通过直觉得到的东 西与通过推理了解的东西之间作严格区分。
统一化)
教育政策与法律
印度学前教育公平相关法律与政策制订
印度自独立以来,十分重视本国学前教育事业 发展中的公平与平等,不仅在《印度宪法》中明 确提出平等教育的法律原则,还通过制订一系列 相关教育政策,如《国家儿童政策》、《国家教 育政策》《国家儿童宪章》和《国家儿童行动 计划》等,为印度学前教育事业的公平与均衡发 展提供了重要的法律基础与政策保障。
因此受过高等教育的印度人使用英语遣辞造句都很精确、 规范和书面。由于他们的英语水平良好,所以与国际学术 和信息交流中没有语言障碍,能够得到更快捷的前沿知识。 印度许多高等院校的毕业生学历是外国承认的,而且由于 这些学生的业务水平和英语水平都是比较高,所以在国外 很抢手,国际组织和国际知名企业雇佣了不少印度人。
印度选拔英才的形式
(1)实施“全国英才寻找计划” (2)举办“新星学校” (3)印度一些私立学校以“英才教育”为宗旨,以升学率来吸引生源。 (4)举办各学科的奥林匹克竞赛,取得好成绩的学生可以在参加高等
学校的面试时获得更多加分,录取后享受高额奖学金。 (5)印度有专门的民间教育组织——“全国天才儿童联盟”和“天才
(二)入学率普遍较低,辍学率居高不 下
高级小学阶段入学率更低,辍学率较高,尤其是贫 困儿童辍学率相当高。印度在1950-1951年度,小 学(1.5年级)的毛入学率是42.6%,到2002-2003年 度增加至95.4%。高级小学阶段(6-9年级)19501951年度为12.7%,到2002-2003年度增加到 61.0%。接个基础教育阶段(1-9年级)在1950-1951 年度为32.1%,到2002-2003年度增加到82.5%。印 度低收入家庭子女有40%的儿童不到小学5年级就辍 学了。
印度教育的特色
印度许多高等院校的毕业生学历是外国承 认的,而且由于这些学生的业务水平和英 语水平都是比较高,所以在国外很抢手, 国际组织和国际知名企业雇佣了不少印度 人。
印度教育的特色
4、积极完善教育政策 开展国际间的教育合作往来,和平共存。 ·促进平等。通过向学童们提供同等的受教
育机会、条件,使他们获得成功。 ·全印度各邦执行统一学制(10+2+3)。 ·在部落பைடு நூலகம்区开设小学,提高列表部落
印度教学教育制度
前言
美国被称为世界的领头羊, 中国则是世界的生产厂, 而印度就是世界的办公室。
作为“金砖四国”(巴西、俄罗斯、印
度、中国)中的两大发展中国家,中国与印 度在经济、人口等方面的发展情况有一定的 相近之处。但在中国只能被称作“世界工厂” 的同时,印度已经成为“世界的办公室”, 美国最大的1000家公司当中,1/4的企业使 用印度开发的软件。印度人的科技创新能力、 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方面的实践探索,值得 中国教育人高度关注与研究。
教育行政体制:中央和邦两级
中央:
中央教育行政机构—人力资源开发部(主要任务:形成国家人力资源 的分类系统,鉴定和准备人力资源的目录,鉴定和编制人力资源各级 各类机构人员的名单,评价现有人力资源
原教育部改为教育司(主要任务:负责审定各种教育计划,实施这些 计划的指导工作,协调学校教育范围内的各种活动,监督全国范围的 教育进程,出版全国性教育统计资料及与教育教学有关的其他出版 物。)
儿童研究中心”从事英才教育的研究。
印度教育的特色
1、重视信息技术教育
自20世纪80 1984 年甘地(Rajiv Gandhi)执
政后, 把电子工业视为“国家的神经”, 并高瞻远瞩地提出“要用电子教 育把印度带入21 世纪”的治国方略。1985年, 政府制定了新的国家教育 政策, 并拟订23 条实施纲领, 其中包括发展信息技术教育的政策, 例如计 算机学习计划。 印度政府在1998年提出了“信息技术超级大国”发展
印度教育概况
印度教育政策法律 印度教育学制体制 印度课程设置 印度教育存在的问题 印度教育特色 印度特色课程——沉思课
印度的教育行政制度
政体上:联邦制 宪法将立法权划分为中央和各邦两部分,并规定某 些立法权由中央和邦共同行使。 印度初等教育的课程和教材设置虽由各邦自定,但 各地初等教育的课程设置一般都应遵循中央教育有 关部门确定的一些原则。如课程设置的目标具有普 遍性,课程设置具有可比性等等规定。 教育在相当程度上主要是邦的责任,直到1976年 的宪法修正案把一直由各邦控制的教育事业划归宪 法中的《并行条目》规定可由中央制定全国性教育 政策。教育的权限逐渐向中央转移。
地区成就与未来规划》报告第一条就明确提出信息技术教
育政策问题。报告指出: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提出“2008
亚太地区信息技术教育计划”愿景: ( 1) 所有亚太地区成
员国要制定国家信息技术教育政策; ( 2) ICT 是职前教师培
训的重要要素; ( 3) 要特别关注弱势群体, 要发展教材的相
关性、适当性, 考虑用多种语言编写教材; ( 4) 建立能够共
在现代数学单位未出现之前,印度人的数 学思维已达到如此的地步,实在令人惊叹。 从古印度到现代,数学是印度人逻辑思考 的原动力,和印度的宗教哲思同等珍贵。 对于现在的软件业来说,数学能力也同样 重要。
因为数学从定义、定理推演,一步步把题 目解出来,与写软件需要的分析、逻辑, 能力一致。因此印度教育首重数学,是有 深厚的历史背景作支撑的。
印度独立的领袖人物甘地和尼赫鲁等均是接受英国教 育的律师,国民大会党领导层和主要成员,都隶属受 英国式教育的上层社会,他们自然将政策优先给予能 够培育他们子弟的高等教育。
印度重视精英教育
独立后的印度把教育视为保障国家进步和安全的极为重要的因素,于 1968年制定了指导全国教育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国家教育政策》, 第五条就是针对发现和培养智力超常的儿童,要求“为了开发智力资 源,各地区必须从儿童中发现和培养超常儿童,对此要积极鼓励并提 供给一切机会。”
(2)运用技术促进远程教育的发展 (3)
(4)到2003年实现所有学校计算机联网
(5)建立SMART
(6)
印度在《信息技术
行动计划》文件中还提出到2008 年普及全民信息技术( IT
for all by 2008) , 其中宏伟计划就是使各级学校联上互联
网。 2005年作为亚太地区成员国印度《教育技术—亚太
免除一切学费杂费。
师资条件差。 升学率和教育水平很低。
师资条件以及考试通过率等方 面要远远超出那些政府学校, 教师全部使用英语教学,还配 备了校车来负责接送学生。
收费比公校要高得多,一般 每年在几百美元。
印度重视精英教育的原因
印度本国,国际和中国学者都认为,印度独立是通过 非暴力手段迫使英国将政权和平转移到印度本国的精 英阶层来实现的。
印度教育的特色
3、重视英语教学
印地语算是被使用较多的语言了,但也就是在北部普及, 到了南方就行不通了。所以如今惟一的沟通工具就是英语。 目前印度两种官方语言一个是印地语,另外一个就是英语。 印度很注重英语教学,在有条件的地方实施了完全的双语 教学。小学阶段使用母语进行教学;在中学以上,学生必 须学习英语或任何一种现代欧洲语言,并且必须学习印地 语。
印度教育存在的问题
2.城乡教育发展不平衡 2001年,印度城市男性识字率为86.4%,农村男性
识字率为71.1%,相差15.3%;城市女性识字率为 73%,农村女性识字率为46%,相差27%。印度普 拉塔姆基金会的一项年度调查清楚表明.仍有很多 印度人还不具备实现以上目标的素质。这份最近公 布的最新报告在2007年调查了1.6万个印度村庄。
《印度信息技术行动计划》
印度早在10年以前就从小学开始推进信息技术教育, 他们一直凭借自己软件产业和语言教育(即从入学就进 行印地语和英语的“双语”教学)的两大优势,一方面 大力加强学校信息技术的装备建设,一方面积极提高 信息技术的教学水平。
与学校教育信息化有关的具体内容:
(1)用向银行低利率贷款、并分期付款的措施帮助学校和师生 购买计算机
印度教育体制
❤精英政治国家
❤重视高等教育
❤忽视低等教育(中小学教育)
❤倒锥型人才结构,义务教育阶段与高等教 育的脱节,使得高等教育难以扩张,面对 印度经济的高速扩张弹性很小
印度的“精英教育”
印度初级教育
私立 公立
国际学校 公共学校 政府学校
公校与私校
公校 私校
优点
缺点
对6-14岁适龄儿童实行义务教 育。
印度政治独立60年后,在2006年的世界人类发展报 告的175个国家中仅名列第126位。印度的成人识字 率只有令人失望的61%,与中国90%的成人识字率 相比,印度有40%的成人今天仍然不具备对他们口 常生活做一个短的、简单的表达能力,这意味着他 们没有获得与最基本的小学教育相当的水平。
(Scheduled Tribes)人群的教育程度。
印度教育的特色
·为当地部落人群开设课程,发放学习资料。 ·重视幼儿保育,建立看护所,关爱儿童。 ·中学教育课程,让学生们了解科学、人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