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播音主持——共鸣控制(1)

播音主持——共鸣控制(1)

播音主持——共鸣控制(1)
共鸣器官
1、胸腔,不可调节共鸣腔。

它对低频声波共鸣作用明显。

胸腔共鸣可以扩
大音量,增加低泛音,使声音听起来洪亮、浑厚、结实。

2、喉腔,可调节共鸣腔。

位于声带与假声带之间的喉室和位于假声带之上
的喉前庭。

容积虽小,但是喉原音发出后经过的第一个共鸣腔,它的状态直接影响声音的质量。

播音发声强调喉头的放松及位置相对稳定。

3、咽腔,可调节共鸣腔。

分为三部分:软腭以上,前通鼻腔,称鼻咽部;
中段前通口腔,称为口咽部;下段连接喉腔,称为喉咽部。

播音发声强调后咽壁在发声过程中的积极、正直,保持一定的坚韧度,同时强调软腭抬起的积极状态。

4、口腔,可调节共鸣腔。

它是非常重要的共鸣腔。

强调打开口腔,使之在
发音过程中处于积极状态。

同时要求各咬字器官的力量集中,尤其是唇、舌力量的集中,舌位要准确、鲜明,过程要流畅、完整。

5、鼻腔,不可调节共鸣腔。

首先注意处理好鼻腔共鸣在区分鼻音与非鼻音,区别意义的作用。

其次,使用鼻腔共鸣要适度,否则会降低语音清晰度,音色混浊,有堵、腻的感觉。

6、头腔,鼻腔以上的共鸣。

不可调节共鸣腔。

发声时,在高音区会产生头
面部的振动感。

喉腔的共鸣控制
在颈前正中,舌骨下。

第3颈椎至第6颈椎下缘。

上通喉咽,下接气管。

下气道
门户。

声门上区:
喉入口
喉前庭
室带
喉室
声门区:
声带男20~25㎜.女15~20㎜声门裂—喉和气道最窄处
声门下区:
从声带游离缘下1cm处开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