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三章宪法第四章

第三章宪法第四章

第三章宪法规范本章所讲的宪法,特指我国现行宪法,即1982年12月4日由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经1988、1993、1999、2004年全国人大宪法修正案修正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这里所说的“宪法规范”,主要指我国现行宪法中对新闻传播活动的法律规范。

本章教学内容纲目:一、宪法在新闻立法和新闻法制建设中的地位二、宪法规范新闻传播活动的基本原则三、宪法对言论出版自由的规范四、现行宪法的现代文明特征五、返本溯源一一重树《宪法》至上权威一、宪法在新闻立法和新闻法制建设中的地位(一)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宪法规定了国家的根本制度、基本国策、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国家机构的组成和运行的基本原则等国家和社会生活中的最基本的问题,是全国各族人民、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业事业的根本行动准则,当然也是新闻传播活动的根本准则。

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

(二)宪法是国家位阶最高的“母法”,是制定各类各级法规的根本依据,是各类各级法规的核心渊源。

同样,新闻立法和新闻法制建设也必须以宪法为根本依据。

(三)言论、出版自由及新闻自由问题是新闻立法和新闻法制建设的核心问题。

宪法对这一核心问题作出了明确的原则性规范。

宪法的原则、规范,是我们在新闻立法与执法中都必须严格遵循的准则。

(四)目前,我国新闻专门法缺位,新闻法制较不完备。

因而,在逐步建立健全新闻法制体系的过程中,遵循宪法基本原则,援引宪法基本条文,就显得更为重要,现实意义也更加重大。

二、宪法规范新闻传播活动的基本原则《宪法》序言、第二十二条、第三十五条、第三十八条、第四十条、第四十一条、第五十一条等条文对此有明确的规定。

(一)以坚持党的领导为核心1、遵循党的政治领导,拥护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

2、坚持党对新闻事业实行直接的思想领导和组织领导,即“党管媒体”的原则。

3、坚持党性原则,遵守党的宣传纪律。

(1)在政治上同党中央保持一致。

(2)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

(3)团结、稳定、鼓劲,遵循正面宣传为主的针。

(4)坚持新闻的真实性。

(二)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为人民服务是党的宗旨,因而也是党领导的新闻事业的宗旨。

人民群众既是新闻媒介的受众,又是新闻媒介的意见表达者,还是新闻媒介的主要报道对象,同时也是新闻媒体的主要监督者。

因此,人民群众确实是新闻传播活动的核心主体。

1、新闻媒介通过传播各种信息(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社会及娱乐等等方面),以满足人民群众多方面、多层次的需要。

人民群众这种享受新闻媒介传播信息服务的权利,在法律上具体化为公民的知权。

2、新闻媒介要以各种方式反映人民群众的意见、愿望和要求。

人民群众通过媒体对各方面发表意见、提出批评和建议,已成为现代社会实现言论自由的重要方面,也是人民群众直接参与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公共事务的重要方式。

这在法律上具体化为公民的表达权和监督权,也体现了《宪法》中明确的“人民当家做主”的精神。

3、新闻媒介要努力报道发生在人民群众之中的各种新闻,为他们提供表现和显示自身存在的舞台,彰显他们的主体地位。

(三)以为社会主义服务为正确选项1、为社会主义服务,是《宪法》中对我国新闻事业的政治性质和新闻传播活动的指导思想的规定。

以法的形式规范新闻事业和新闻传播活动的性质与指导思想,这是我国新闻法制区别于世界上其他国家新闻法制的重要特点。

2、社会主义既是指一种社会制度,又是一种思想体系、意识形态。

新闻事业本身就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闻传播活动中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发展。

3、新闻媒介传播内容应主动展示社会主义建设成就,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活力和优越性。

在对外传播中,更应如此。

三、宪法对言论、出版自由的规范(一)概念和内涵1、言论自由,指公民有发表意见、交流思想、抒发情感、传播信息、传授知识等不受干涉的自由。

在现代技术条件下,言论自由是指通过口头、书面以及一切现代传播媒介(报刊、图书、音像、广播、电视、电影、互联网等)进行表达的自由,这与国际人权公约中的“表达自由”(freedom of expression)基本同义。

国际社会普遍认为言论自由在公民的各种自由权利中居于首要地位。

2、出版自由,是指公民通过印刷或其他复制手段制成的出版物公开表达和传播意见、思想、情感、信息、知识等的自由。

在现代技术条件下,出版物包括报纸、期刊、图书、音像制品和电子出版物等。

3、出版自由是言论自由的一种表现形式,它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公开表达,即向不特定的多数人传播;而言论自由则可以公开行使,也可以半公开和不公开行使,如申诉、控告、检举,通常只向特定机关或对象提出,即是一种不公开的表达行为。

4、言论、出版自由不是绝对的,只是相对的。

它只是原则上的规定和表述,在具体实践过程中,往往受到外在的环境和条件的限制。

5、言论、出版自由的原则贯彻于新闻传播活动中即是“新闻自由"。

前者涵盖后者,是后者的前提和基础,而后者是前者的一种主要的、重要的表现形式。

(二)宪法中对言论、出版自由的确定(相关条文的解析)1、现行《宪法》第三十五条:2、现行《宪法》第四十一条:3、现行《宪法》第四十条:4、现行《宪法》第四十七条:小结:宪法中相关条文对言论、出版自由的规定,确认了言论、出版自由是公民的基本权利,确认了公民的批评与监督权利。

公民通过大众传媒公开表达意见、提出批评或建议,是社会舆论和舆论监督的最重要的表现形式。

(三)宪法中对言论、出版自由的限定(相关条文的解析)1、《宪法》第三十六条:2、《宪法》第三十八条:3、《宪法》第三十九条:4、《宪法》第五十一条:5、《宪法》第五十二条:6、《宪法》第五十三条:7、《宪法》第五十四条:小结:言论、出版自由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是有具体环境和条件的。

没有无权利的义务,也没有无义务的权利,权利与义务是相对应的,是对立统一的。

新闻从业人员行使新闻自由权利同样受到《宪法》的保护,也同样应遵循《宪法》的规范或限定。

(四)限制滥用言论出版自由权利的基本原则1、世界各国对言论出版自由权利予以限制所遵循的主要原则(1)公共利益原则(2)较少限制手段原则(3)事后限制原则(英国首倡,影响最大最广,多数国家遵循。

)(4)明显而即刻的危险原则(美国遵循这一原则)(5)法律规定明确、限制精确原则(6)绝对禁止原则(7)特别权衡原则(8)时间、地点、方式原则(9)危险倾向和有害倾向原则2、我国宪法和其他法规限制言论出版自由所遵循的基本原则(1)公共利益原则,(2)法律规定明确、限制精确原则,(3)绝对禁止原则,(4)危险倾向和有害倾向原则。

我国在具体的立法与执法过程中,针对新闻传播活动,严格遵守的核心原则是事先约束原则。

四、现行《宪法》的现代文明特征(一)世界大多数国家的成文宪法,都明确确定言论、出版自由及新闻自由原则。

我国《宪法》在这方面与国际接轨,传承着全人类共同的文明成果。

(二)言论、出版自由以及新闻自由,在国际上属于基本人权。

我国政府已于l998年10月签署由联合国制定的《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

该公约第十九条对“表达自由”予以明确确定。

我国《宪法》在这方面与相关国际公约接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对普世价值的认同。

(三)相对而言,现行《宪法》是我国历史上体例最成熟、内容最完备的成文宪法,对言论、出版自由原则的规范也最全面,是我国近现代社会、政治、文化发展进程中累积的文明成果之一。

五、返本溯源—重树《宪法》至上权威(一)历史教训:共和国史上践踏《宪法》、重归人治的惨痛教训。

(二)认识《宪法》:全民普法教育的核心是宪法教育,使人人遵重《宪法》成为社会共识。

(三)遵循《宪法》:全面检讨现行法规(包括新闻传播法规),剔除其中不符合宪法原则与精神的内容。

(四)回归《宪法》:依据宪法基本原则、基本精神和基本条文内容,建立、健全和完善我国社会主义新闻法制体系。

在新闻传播活动中,要善于援引宪法相关条文,以维护自已的基本权利。

第四章新闻事业的行政管理本章教学内容纲目:一、我国报纸、期刊的行政管理二、我国广播、电视的行政管理三、我国互联网新闻传播的行政管理四、新闻记者的行政管理一、我国报纸、期刊的行政管理(一)报刊管理组织机构1、中共中央宣传部及各级党委宣传部负责报刊的政治思想领导、组织领导及政策指导。

2、对全国的出版活动包括报刊实施日常监督管理的部门,是国务院直属机构新闻出版总署,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较大的市则设有新闻出版局。

地方新闻出版局属双重领导机构。

新闻出版署成立于1987年,2001年起改称新闻出版总署。

其职责涉及新闻出版的各个层面。

(二)与报刊管理相关的法规体系1、目前规范出版活动位阶最高的法律文件是国务院于1997年公布、2001年修订的行政法规《出版管理条例》。

2、国务院公布或经国务院批准公布的其他相关行政法规:《关于淫秽物品的规定》(1985)、《关于严厉打击非法出版活动的通知》(1987)、《外国记者和外国常驻新闻机构管理条例》(1990)等。

3、新闻出版总署制定发布的部门规章主要有:《关于出版单位的主办单位和主管单位职责的暂行规定》(1993)、《出版管理行政处罚实施办法》(1998)、《内部资料性出版物管理办法》(1997)、《报刊刊载虚假、失实报道处理办法》(1999)、《报纸出版管理规定》(2005)、《期刊出版管理规定》(2005)等。

4、中宣部和新闻出版总署联合发布的规范性文件:《关于建立违纪违规报刊警告制度的意见》(2000)等。

(三)报刊的创办和登记世界各国社会制度和国情不同,创办报刊的制度也各不相同,大致有:保证金制,许可证制(审查批准制),注册登记制,追惩制。

1.审批制是我国报刊管理基本制度(1)审批机构:新闻出版总署(2)申请创办报刊的条件:指导思想条件、组织条件、物质条件具体规定详见《出版管理条例》、《报纸出版管理规定》和《期刊出版管理规定》中的相关条款。

(3)审批程序:申请一一批准一一登记,三大步骤。

(4)对报刊结构进行适时调整:1996、1999、2003、2008年分别进行了宏观调整。

(四)报刊的主办单位和主管单位(机关、部门)1、报刊必须有主办单位和主管单位,这是我国新闻事业管理的一项独特制度,目的在于从制度上保证党和政府对新闻出版活动的领导。

2、主管单位一般应是地、市、厅(局)级及以上机关、部门或单位,主管单位下属某一单位根据条件作为主办单位,主办单位设立并领导报刊社或报刊编辑部。

3、主管、主办单位不允许随意变更,若需变更需报审批机关批准,否则变更无效并受到行政处罚。

4、报刊的主办、主管单位制度规定,在我国举办报刊的主体只能是达到一定行政级别的主管机关所属的“单位”,没有上级领导单位的“同人报刊”、“民办报刊”是不允许存在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