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配送管理实务》课程标准

《配送管理实务》课程标准

《配送管理实务》课程标准
【课程名称】
配送管理实务
【适用专业】
高等职业院校物流管理专业
1、课程性质
根据物流管理专业从业人员调查分析汇总,以及国家助理物流师职业资格标准,本课程定位为国家助理物流师职业核心课程、物流管理岗位群的核心课程,重点培养学生对物流配送环节中各种配送方式费用计算、配送单据的填制等核心能力。

本课程依托湖州市公共实训中心、全国物流技能大赛储配方案设计的操作规范和技能要求来对学生的职业能力进行培养。

2、设计思路
本课程标准的设计以职业需要为导向,在专业人才需求调研和专业建设改革的基础上,邀请配送中心和交通行业的专家学者与企业技术人员等对物流专业相应配送岗位的任务和职业能力进行分析分解,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确定课程的教学内容和实践项目,本课程涉及的领域是劳动技术密集的行业,所以课程标准要力求追踪行业技术动态,及时涵盖先进技术在配送领域的应用情况。

通过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掌握配送作业组织的技术和方法,提高综合职业能力。

3、课程目标
通过任务驱动型项目教学活动,使学生掌握物资配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初步形成一定的学习能力和课程实践能力,并培养学生诚实、守信、合作、敬业等良好品质,以及提高学生综合运用专业知识技能的素质。

课程能力目标
(1)能根据企业的商品特性、缺货成本,配送成本、销售额、利润总额、客户满意度等指标的权重为企业选择合适的配送模式。

(2)能根据配送成本和配送要求程度的不同,利用悲观原则、乐观原则、折衷原则,等概率原则、最小后悔值等方法,在非确定型决策的情况下,为企业选择合适的配送模式
(3)能结合客户档案,根据客户订单情况,对客户订单的有效性进行判断,并对问题订单进行处理。

(4)能够针对库存满足客户需求的商品进行客户优先权的划分,并对库存进行合理分配。

(5)能够根据客户订单处理情况,制作拣货单、出库单、送货单,并对缺货资料进行整理。

(6)能够利用周转率原则,对将要入库的商品的商品合理分配储位。

(7)能够根据客户订单合理制作分户式和分货式拣货单,
(8)能够根据拣货单中需要拣取商品的情况选择合理的拣取路径和拣货策略、拣货方法。

(9)能够正确计算拣取时间,并对拣取作业进行绩效考核
(10)能够根据缺货情况,整理补货资料,及时正确地进行补货。

(11)能够对分拣出的商品根据库存分配表为客户进行正确配货。

(12)能够利用破圈法为直送式配送选择合理的配送路线
(13)能够利用节约里程法为分送式配送的客户选择合理的配送路线
(14)能够配送物资情况合理选择配送车辆
(15)能够合理调度车辆,使得配送总成本最小
(16)能够根据客户需求时间,编制配送计划书
(17)能够对配送中心的作业绩效进行考核
2.课程知识目标:
(1)掌握各种配送模式的优缺点
(2)掌握订单处理的一般流程
(3)掌握储位划分的一般原则和货物的ABC分类方法
(4)掌握分拣作业流程和四种分拣策略的适用条件
(5)掌握几种不同的分拣方法
(6)掌握电子标签阁楼补货的几种方法和策略
(7)掌握分拣作业绩效考核方法
(8)掌握配送路线选择的几种方法
(9)掌握车辆调度和车辆配载的方法。

4、课程内容和要求
本课程的内容包括:配送及配送中心认知、配送模式的认知、订单处理、进货与储存作业、货物分拣与补货、货物的流通加工、车辆配载与送货、退货等。

以上课程内容以配送作业的组织与实施为主线,以配送组织、决策能力培养为核心,分为8个任务驱动项目,采用课内讲授、案例分析、模拟实训、企业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落实“精讲多练、工学结合”的措施,教学内容围绕基础性和前沿性进行,以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为目的,集传统教学方法及案例教育、多媒体、网络教学、企业实践等现代教育手段,理论联系实际,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素质教育与一体,并重视培养学生的岗位职业道德、实际动手能力、岗位适应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提高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以适应配送企业对岗位职业能力的要求。

课程的具体内容和要求如下表所示:
5、理论与实践教学课时分配
本课程教学的内容与要求,主要通过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的途径实现,相应教学方式的课时分配可参照下表:
模拟实训在理论教学完成后集中时间进行,顶岗实训在理论教学和模拟实训完成后集中时间进行。

6、实施建议
6.1教材编写
(1)打破传统的学科教材模式,以本课程标准为依据进行项目化教材编写。

(2)校企联合编写适合工学结合的教材,教材编写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培养高技能人才的要求为目标,注重能力本位的原则,力求突出“理论够用、重在实操”和“简单明了、方便实用”的特色,内容应具有较强的应用性和针对性,编写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具有一定理论知识、具有较强操作和管理实践能力、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为企业所欢迎的高技能应用性配送管理和操作人才。

(3)通过工作任务的需求,从有利于各专门化课程的学习出发,以够用为度为原则,设定能力目标,能力标准,引入高职学生所必需的理论知识,加强实际操作能力的训练。

(4)教材应图文并茂,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配送管理实务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5)对于涉及本专业岗位的实践活动,教材应以岗位的操作规程为基准,并将其纳入其中。

(6)本课程标准为最低标准,教材内容应有所区别拓展,把配送管理的新技术、新方法、新成果及时地纳入教材,以满足配送发展的实际需要。

(7)建议为教材配置专门的多媒体光盘,以满足教师教学与学生自学的需要。

6.2教学建议
(1)本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应立足于加强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采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项目教学,以任务驱动型项目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2)本课程教学须充分利用学校和企业的两种资源,学校专职教师与企业兼职教师教学相结合,采用现代多媒体教学与企业现场实践教学相结合,注重学做结合,边讲边学,“教”与“学”互动,做中学,学中做,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和岗位职业能力的提高。

(3)在教学过程中,要创设工作情境,强化实际操作训练;要紧密结合职业技能证书的考核,在操作训练中,使学生掌握配送组织与管理的相关知识。

(4)在教学过程中,要尽可能采用多媒体教学、仿真平台、实训软件、实物教学、配送企业现场教学等模式。

(5)尽量采用小班化教学。

(6)学校专职教师应具有双师型工作能力,具有与课程内容相关的配送作业与管理能力,从学生实际出发,因材施教,着力培养学生对本课程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6.3教学评价
(1)改革考核手段和方法,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的考核,可采用过程考核和结果考核相结合的考核方法。

(2)由学校主讲老师和企业兼职老师结合考勤情况、学习态度、学生作业、平时测验、实验实训、技能竞赛、顶岗实习情况及考核情况,共同综合评定学生成绩。

(3)应注重对学生动手能力和在实践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核,对在学习和应用上有创新的学生给予特别鼓励,综合评价学生的能力。

6.4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1)注重实验实训指导书和实验实训标准的开发和应用。

(2)常用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挂图、幻灯片、投影片、录像带、视听光盘、多媒体软件、电子教案等,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创设形象生动的工作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建议加强常用课程资源的开发,建立多媒体课程资源的数据库,努力实现跨学校多媒体资源的共享,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3)积极开发和利用网络课程资源。

充分利用诸如电子书籍、电子期刊、数据库、数字图书馆、教育网站和电子论坛等网络信息资源,使教学媒体从单一媒体向多种媒体转变;使教学活动从信息的单向传递向双向交互转变;使学生从单独的学习向合作学习转变。

(4)校企合作开发实验实训课程资源。

充分利用本行业典型企业的资源,加强校企合作,建立校内、校外实训基地,满足学生的实习实训需求,在此过程中进行实验实训课程资源的开发,同时为学生提供就业机会,开创就业渠道。

(5)建立开放式实验实训中心,使之具备职业技能考核、实验实训、现场教学的功能,将教学与培训教材合一、教学与实训合一,满足高职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的需求。

7、其它
(1)在教学过程中,要求配备兼职教师的比例逐渐达到1:1的比例,以满足工学结合教学的需要。

(2)校企合作,确保工学结合教学的顺利进行。

(3)在教学过程中,要求配备一定数量的配送作业软件,以保障教学的进行。

(4)本课程标准适用于三年制高等职业学校物流管理专业,同时也适用于配送行业技术等级培训教学。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