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送管理实务》课程标准
课程名称:配送管理实务课程考核性质:考试
课时数:48 学分:3
适用专业:物流管理
1.前言
1.1课程性质
关键词:课程地位、主要功能、与其他课程关系
本课程是物流管理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本课程的目标是让学生掌握物流配送管理的实际操作技能和知识。
它要以仓储管理、运输管理等课程的学习为基础,也是进一步学习物流市场营销、物流市场调研与分析、物流数据分析等课程的基础,是一门与实际工作密切相关的课程。
1.2设计思路
关键词:课程设置依据、课程目标定位、课程内容选择标准、项目设计思路、学习程度用语说明、课程学时和学分
配送是现代物流服务的一项重要内容,配送是一种由商流、物流、信息流紧密结合的特殊的物流活动,几乎包括了所有的物流功能要素。
处于末端物流的配送,具有提高物流经济效益、优化和完善物流系统、改善物流服务、降低成本等功能,在物流系统中占有重要地位。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生产力的不断发展,生活方式、消费方式的不断改变,物流服务需求不断向个性化和多样化发展,配送的重要性日益突出。
第三方物流企业中一般都单独设立配送专员或调度专员的工作岗位,许多物流管理专业的高职毕业生就是在物流企业进行配送管理的工作,因此可以将配送管理相关岗位作为物流管理专业学生未来的工作岗位。
本课程的设置是与“专业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表”中的“配送管理”这一工作领域相对应的。
本课程是根据实际工作流程,采用任务引领型的项目活动要求,为了适应配送信息化的新要求,本课程以信息流引领配送作业、以作业流引领物流,校企融合,共同开发课程资源。
课程设计以配送工作流程、信息处理流程为主线,精选学习项目,一方面让学生熟悉和掌握配送各环节作业流程,学会完成配送相关作业,另一方面学会配送各环节的信息处理,了解配送信息化的最新发展,能从系统整体角度出发,指导和优化实际作业。
本课程立足于实际能力培养,对课程内容的选择标准作了根本性改革,打破以知识传授为主要特征的传统学科课程模式,转变为以工作能力为中心组织课程内容和课程教学,让学生在进行能力训练的过程中来构建相关理论知识体系。
经过与企业专家深入、细致、系统的讨论分析,本课程最终确定以物流配送管理的职业能力为中心来设计课程内容,确定了六个典型工作领域:现代配送中心选址规划、现代配送中心备货和储存、现代配送中心配货出库、
现代配送中心配载送货、现代配送中心信息处理、特殊货物配送。
以工作领域+工作任务+职业能力的三层结构组织教学内容,注重分析完成工作任务需要具备哪些职业能力,以工作手册的形式展示职业能力训练过程和内容,课程开发了大量数字化资源,有配套的在线课程资料和大量的实践操作视频资料。
配送管理实务课程设计新颖,贴近企业,容易让学生理解和运用,本课程是与无锡苏宁物流等大型物流配送中心共同建设完成的,以实际岗位工作要求作为课程技能要求,通过本课程学习后,学生可以掌握配送管理相关工作岗位的知识和技能。
为了更为清楚的表述课程目标,提高课程目标对教学过程的指导价值,本课程采用表现性课程目标表达方法,用学生在相关课程内容掌握中所能表现出的实际行为来表述课程目标。
技能要求的基本格式为“能(会)+程度用语+动词+对象”。
本课程所涉及知识掌握的程度用语主要有“了解”、“熟悉”、“理解”。
“了解”指对知识有基本印象,不要求学生熟记;“熟悉”指能熟练记住所学过的知识,能把它们熟练地复述出来;“理解”指能把握事物运行的原理,或进行特定技术操作的理由。
该门课程的总学时为48课时,3个学分。
2.课程目标
关键词:知识、技能与素养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配送管理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具备物流配送管理的工作能力和职业技能,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质。
职业能力培养目标:
(一)知识教学目标
(1)掌握配送中心选址规划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2)掌握配送中心备货和储存的基本流程和方法;
(3)掌握配送管理中单证处理基本要求和填制方法;
(4)掌握配送中心配货出库基本工作流程;
(5)掌握配载作业基本原则和方法;
(6)掌握特殊货物配送原理和方法
(7)掌握配送中心信息系统基本内容和操作原则;
(8)理解配送管理新趋势理论知识和操作方法。
(二)技能教学目标
(1)能根据选址规划基本原则,进行配送中心选址规划;
(2)能完成配送中心日常配货和储存操作;
(3)能完成配送中心配货出库操作;
(4)能完成配送管理过程中各类单证处理;
(5)能完成配送车辆调度和配载作业;
(6)能完成配送路线优化;
(7)能完成配送信息系统处理;
(8)能熟悉特殊货物配送操作;
(三)素质教学目标
(1)树立成本意识、质量意识、效率意识、服务意识、责任意识;
(2)具有吃苦耐劳、诚实守信、爱岗敬业等良好的职业道德;
(3)具有良好的职业习惯,具有完成配送管理工作过程的操作能力和管理能力,具备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能力;
(4)具有配送管理工作中与团队成员交流沟通能力,具有团队协作精神;
(5)具备配送管理工作中与客户沟通的能力,树立客户第一的服务理念,满足不同客户的不同需求,不断提高客户的服务水平。
3.课程内容和要求
关键词:根据专业课程目标和涵盖的工作任务要求,确定课程内容和要求,说明学生应获得的知识、技能与态度。
4.实施建议
4.1教材编写
(1)应依据本课程标准编写教材。
要打破传统的教材学科体系的模式,以职业能力分析为依据,结合职业技能证书考证要求编写教材。
(2)教材应充分体现岗位任务引领、项目驱动的课程设计思想。
选择工作项目时,应注重其典型性。
而项目编排时,则应该注意采用循环与递进相结合的方式,从简单到复杂,从普通到特殊。
(3)教学内容从“任务”着手,通过设计完成“任务”的方法与步骤,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任务的设置应体现针对性、综合性和实践性。
(4)教材中凡涉及工作岗位的实践活动,应以岗位操作规程为基准,并将其纳入。
(5)教材内容中要以实践性内容为主,编排上要循序渐进、滚动式递进。
教材体系的安排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深入浅出,具有趣味性和启发性,尽量做到图文并茂,寓教于乐。
(6)教材内容要渗透科学方法论和德育的教育的内涵。
在教材编写中要突出培养学生正确的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以适应物流信息管理发展的需要。
4.2教学建议
(1)应加强对学生实际职业能力的培养,强化项目教学,注重以任务引领型项目来诱发学生兴趣,使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掌握物流营销与服务的操作。
(2)应以学生为本,注重“教”与“学”的互动。
通过选用典型活动项目,由教师提出要求或示范,组织学生进行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增强职业意识,掌握本课程的职业能力,充分体现做、学、教一体化。
(3)根据企业的实际工作经验,配送管理工作要建立在对对物流配送服务内容很熟悉的基础上,学生一开始就业就从事此类工作的初期很难有成绩,教师必须重视实践,更新观念,加强校企合作,实行工学结合,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探索中国特色职业教育的新模式,为学生提供自主发展的时间和空间,为学生提供轮岗实训的机会与平台,积极引导学生提升职业素养,努力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4.3教学条件
专业教师要求:具备讲师(工程师)及以上职称,有扎实的物流管理理论基础,掌握较强的配送管理操作技能的人员。
实训装备要求:要有能满足配送实训的设施设备,有配送拣选货架,有配送管理软件,并配有一定数量(20台以上)的计算机,实训场地要有多媒体教学设备。
4.4课程资源
(1)注重实训指导书和实训教材的开发和应用。
(2)注重多媒体课件、教学视频等常用课程资源和现代化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这些资源有利于创设形象生动的工作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同时,建议加强常用课程资源的开发,建立多媒体课程资源的数据库,努力实现跨学校多媒体资源共享,提高课程资源利用效率。
(2)积极开发和利用网络课程资源,充分利用诸如电子书籍、电子期刊、数据库、数字图书馆、教育网站和电子论坛等网络信息资源,使教学从单一媒体向多种媒体转变;教学活动从信息的单向传递向双向交换转变;学生单独学习向合作学习转变。
同时应积极创造条件搭建远程教学平台,扩大课程资源的交互空间。
(3)产学合作开发实验实训课程资源,充分利用本行业典型的企业资源,如苏宁物流、佳达物流、嘉里大通、高新物流、顺丰快递等合作企业,建立实习实训基地,实践工学交替,满足学生的实习实训需求,同时为学生的就业,创造机会。
(4)积极开发物流配送管理课程网站,充分使用网络教学的优势,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4.5教学评价
5.其它说明
本课程标准主要适用于高职院校。
执笔人:审核人:制定(修订)日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