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与作用
教材分析
生物圈中的生物对其生活的环境都表现出肯定的适应性。
生物的适应方式体现在形态、结构、生理和行为等各个方面。
同时,生物也以不同的方式对环境产生影响。
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形成了一个统一的整体。
对于这部分学问主要通过观看影像、同学收集资料和试验分析获得。
教学过程中老师要通过直观材料增加感性熟悉,引起同学的学习的爱好,再结合同学已有的生活阅历和收集的相关资料与信息,促进同学对生物适应环境的普遍性和相对性及生物对环境的作用的理解,培育同学观看、分析、对比、综合和概括的力量。
并运用所学的学问,培育同学爱护环境,珍爱生命的情感。
教学目标
1、运用视频影视资料,引导同学学会观看分析。
同学举出实例,认同生物对环境适应的普遍性和相对性。
2、通过观看、沟通,培育同学观看、分析、收集和处理信息的力量。
3、运用科学探究的方法,熟悉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在探究试验中,熬炼同学的探究力量,并培育同学的合作意识及自我表达的力量。
4、说出破坏生物因素导致环境恶化的生活实例,激发同学形成“珍爱生命,爱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点:
1、描述详细生物实例,分析生物的形态结构、生理和行为对环境的适应性,说诞生物对环境适应的普遍性和相对性。
2、观看影像资料,尝试设计探究试验,通过合作沟通,得出“生物对环境产生影响”的合理结论。
教学难点:
1、运用科教片,通过同学的感官了解生物对环境的作用,培育同学观看、分析和概述的力量。
2、尝试设计“蚯蚓对土壤的翻耕试验”让同学亲自参加,体会感知生物对环境的作用,培育同学动手和动脑相结合,沟通、合作和探究的力量。
教学预备:
多媒体课件:生物适应环境的图片、影视资料;《屎壳郎出国记》科教片。
课前预备:
1、蚯蚓对土壤的翻耕的试验装置一套,标本瓶,玻璃板,湿土,细沙,蚯蚓若干,菜叶等。
2、爱好小组的分工,指导同学设计并完成“蚯蚓对土壤的翻耕”试验的探究,课上带来观看使用。
3、仙人掌一盆;睡莲一棵。
教学程序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出探究问题:
1. 媒体展现:
(1)夏天,草丛中听到蝈蝈的鸣叫声,却很难看到它们的踪影的影片;枯叶蝶的图片资料;青蛙不同环境中的体色比较的图片。
(2)《屎壳郎出国记》科教片。
2.设置问题,引导激疑
(1)它们的体色、体形与它们的生活环境有什么关系?
(2)你从《屎壳郎出国记》这个故事中得到什么启示?
3.(1)同学思索并发表自己的看法,熟悉到蝈蝈、青蛙的体色及枯叶蝶的形态是一种自我爱护性适应;(2)屎壳郎在适应环境的同时也在转变环境,即对环境产生着作用。
老师连续启发: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是否也存在着这种现象?从而引入课题。
二、探究新知:
1.老师呈现一盆仙人掌和展现解剖睡莲的茎和叶柄,引导同学观看分析、对比,针对各自生活的环境,找出了它们各自的特点:生活在荒漠中的仙人掌的叶变成了刺,可以削减水分散失的面积;茎肥厚多汁,能储存水分。
生长在水中的睡莲,其叶柄和茎内都有发达并相通的气腔,以满意呼吸的需要。
有的同学还举出了热带雨林中植物的叶片宽大,松树的叶变成了刺等等。
最终师生共同归纳出各种植物都以不同的方式表现出对环境的适应。
共4页,当前第1页1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