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概论•我国古代人才选拔制度•所谓“古代人才选拔”,实则指古代的官员选拔制度,而非今天所言的各种专业人才的选拔。
由官府主持的人才选拔制度用五个字概括,便是“学而优则仕”。
•一、先秦的选拔制度•1、世卿世禄•在中国的夏商周时代,还没有成熟的人才选拔机制,由于奴隶主贵族把持政权,各级官吏实行“世卿世禄”,即奴隶主贵族凭借血缘关系,子孙世代为官,占据统治地位。
•一、先秦的选拔制度•2、商周时代——访贤任能•伊尹•傅说•姜尚•一、先秦的选拔制度•3、战国时期——养士、奖励和“客卿制”•养士:是贵族以其威势蓄养各方人才,以便为其效力的方法。
•战国“养士四公子”——齐国孟尝君、魏国信陵君、赵国平原君和楚国春申君•秦代的吕不韦。
•奖励(军功、耕织):•以功得禄,以功授爵,这种方法以秦国的影响最为深远。
•二、汉代的选拔制度•纳赀•任子•察举•征辟•任子官僚子弟不按才学、能力、仅凭门弟和父兄职位跻身于政治舞台。
汉代颁布“任子令”:“吏二千石以上视事满三年,得任同产若子一人为郎,为以德选”。
•纳赀纳,捐纳;赀,赀选。
即纳钱财换取官职的一种做官制度——卖官鬻爵。
•察举征辟制•察举:•根据皇帝诏令所规定的科目,由中央或地方有一定级别的官吏,根据考察,将士人或下级官吏推荐给中央政府,由中央政府授予一定官职或予以提升。
•察举的科目主要有四种:•(一)贤良方正。
贤良方正常与能直言极谏者。
•(二)孝廉。
颜师古注云:“孝谓善事父母者,廉谓清洁有廉者”,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孝子廉吏。
•(三)秀才(茂才)学识卓著者。
•(四)明经:通晓经义者。
•征辟制•(一)征召•征召是皇帝对社会上个别名流、贤达采用的临时选官方法,因此在方法、程序及授职等方面都无一定常规。
①被征召者大都为社会有名望的品学兼优之士。
②被征召者礼遇隆重——“安车蒲轮”。
•(二)辟除。
•辟除,亦称辟举、辟召,是中央和地方长官自行任用属员的一种作官制度。
汉制规定,公府上自丞相(或司徒)、御史大夫(或司空)、太尉(或司马)、九卿及州郡长官等,都可自行聘用其属员。
•征辟与察举的不同点在于:察举是举主对举者只有推荐权,而无去留权;而征辟是公卿对自己所举之人有权去留、任免。
前者任用权在上,后者任用权在下。
•汉代其他选官方法•特科特举。
皇帝为处理、解决特殊问题或需要特殊人才而设的临时科目。
•有道。
泛指天文、医学、神仙术、命相、占卜等。
•勇猛知兵法,察举勇猛之士多发生在“灾变不息,盗贼众多”之时。
•郎选。
亦称郎补,即通过“郎”的途径而入官,具有候补官性质。
•以吏补官。
由下级小吏晋升为官。
•上书拜官。
自荐上书而授官。
西汉上书拜官的有朱买臣、东方朔、主父偃、徐乐、严安、终军等人。
如主父偃因“推恩令”;徐乐因提出“天下之患在于土崩,不在瓦解”的看法,受到武帝赞赏而重用。
•魏晋时期九品中正制•九品中正制产生的原因•A、察举制的败坏。
•“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别父居。
寒清素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
•B、曹操“唯才是举”的影响•负污辱之名,见笑之行,或不仁不孝而有治国用兵之术者,其各举所知,勿有所遗。
•C、曹丕为了获得世族的支持•《通典·选举典》:汉献帝延康元年(220年),“吏部尚书陈君(群)以天朝选用,不尽人才,乃立九品官人之法,州郡皆置中正,以定其选,择非郡之贤有识鉴者为之,区别人物,第其高下”。
•九品中正制•定品的依据主要有三项:•一为“薄伐”,即家世出身;•二为“状”,即行为才德的评状,包括任官时的政绩;•三为“品”,即人品的等第。
•中正的职责是提供士人的这三项资料,并列入记录,以备朝廷参考。
•九品中正制•九品中正制的优缺点• 1. 选官权由地方收归中央。
• 2. 人分九等在人才学分类上是一创新。
• 3. 选才标准趋于周密。
•弊端• 1. 中正权重,品评随意。
“令之中正,定九品,高下任意,荣辱在手,操人主威福,夺灭朝权势,爱恶随心,情伪由己”。
• 2. 世族门阀,控制选举。
“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高门华阀,有世及之荣;庶姓寒人,无寸进之路,选举之弊,至此而极”。
科举制度•科举制度是我国封建社会中、后期主要的选官制度,它创建于隋朝开皇七年(587),经历唐的兴盛、宋的改革和发展、明的强化,至清末光绪三十一年(1905)废止,绵延一千三百余年。
•科举制不仅对我国封建社会后期的政治、经济、思想和文化产生深远的影响,而且对欧美近代文官制度的建立也起过一定的促进作用。
•唐玄宗时礼部尚书沈既济:"前代选用,皆州郡察举……至于齐隋,不胜其弊……是以置州府之权而归于吏部。
自隋罢外选,招天下之人,聚于京师春还秋住,乌聚云合。
"•科举制度创建于隋朝•开皇七年(587),隋文帝下令诸州每年选取贡士三人,加以考试,成绩优异者称为秀才。
•隋大业三年(607),设“明经”和“进士”两科,并用考试策问的方式取士;•唐代初步形成了较为规律的科举制度•A、科举考生来源较广。
凡官吏士庶人等只要出身清白,不属于工商杂类,均可应考。
•B、科举的方式——常科、制科•常科:定期(一般是三年一次)举行的科举考试•制科:不定期举行•C、科举的科目——文举和武举文举的科目很多,历史上出项明经、明法(通晓法令者)、明字(通晓书法者)、明算(通晓术算者)、进士、俊士(才能俊秀者)等五十多种,后来渐渐演变为只重视明经、进士两科。
诸科考试因科目不同而内容不同。
秀才科考方略策,明经科考四书五经等儒家经书和时务策,进士科考帖经、诗赋和策论,明法科考律令,明书科考文字学,明算科考数学历法,道举科考玄学等。
•C、武举肇始于武周时代•武则天时为了扩大统治阶级基础,专门对身怀武艺的习武之人设立的考试制度。
•武举考试以骑、射、弓、马、武术为主,有时也试以策论等文字考试。
武举中第者也与文进士一样分状元、榜眼、探花等名次。
武举主要选拔将才。
唐代考试科目有马射、步射、平射、马枪、负重摔跤等。
宋代增加军事策略如孙吴兵法等。
明朝“先之以谋略,次之以武艺”,把军事谋略置于军事技术之上。
•宋朝科举制的发展时期•宋朝科举的特点是:•(一)科目趋于单一,考试增加殿试•王安石变法改革科举科目,除进士科外,尽罢诸科。
而进士科为科举之主流则始于宋。
•(二)考试内容变化录取名额增加•到北宋末年,只要怀有奇才异行均可录取。
1000年,录取进士四百零九人,诸科四百三十余人。
•(三)考试规章日趋严密•1.对主考官的限制。
•2. 对官僚子弟的限制。
宋真宗时建“别头试”制:凡考官子弟、亲戚另设考场,另派官员进行监考,以防止利用职权互相包庇、徇私枉法。
•3.考试、考场规则。
考生不得擅挟任何书籍进场,对主场官实行“锁院”制:考官在考试期间不得与家属、亲友会面。
对考卷又实行“糊名”、“誊录”制。
•明清是科举制的强化和衰落•明清科举的特点•(一)学校储才,以待科举•朱元璋说:“治国之要,教化在先,教化之道,学校为本。
今亲师虽有太学,而天下学校未兴,宜令郡县皆立学校”。
明代除中央有国学外,地方建有府、州、县学府。
•(二)立制周密,级次增加•1.院试。
这是地方的基层考试,也是科举预备考。
它又分童试和院试。
童试合格后再参加由皇帝派往各地的提学官主持的院试。
院试三年两次,院试合格者——秀才才具备参加乡试的资格。
•2.乡试。
省一级的考试。
每子、午、卯、酉年的八月在各省省会举行,故亦称“秋闱”,考试分三场。
合格者称“举人”,乡试的第一名称“解元”。
•3.会试。
由礼部主持,于乡试次年的春天在京师举行,故称春闱。
会试及格者称“贡士”,第一名称“会元”。
•4.殿试。
会试的次月由皇帝亲自主持,故亦称“廷试”,是科举的最高一级考试。
殿试只考时务策,考后由皇帝亲自御批一甲三名——状元、榜眼、探花。
其他分列二、三甲。
•(三)八股取士,窒息人才•首先,考试内容重经义,不切实用。
即所谓“代圣贤立言”。
只能鹦鹉学舌而无创新。
•其次,考试形式八股化,窒息人才。
士子为求仕途不得不把一生精力用于苦读儒经,练习毫无价值的八股文体,使他们头脑僵化,思想腐迂,脱离实际。
•第三,考题割裂经义、偏、难、奇、奥。
•明清时代的考生在参加正式的三级试以前,需要先参加“童子试”“院试”,这些考生统统称为“童生”,及格以后,称为“生员”,“诸生”或“庠生”,俗称“秀才”。
•殿试合格者称为“进士”。
分三甲录取,第一甲取三名,分别称为状元、榜眼、探花,由皇帝接见且赐“进士及第”,其余二甲(一般为10人)赐“进士出身”,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所有进士去出席由礼部举办的“琼林宴”,到孔庙参拜孔子,而后由礼部将进士的名字刻碑立在国子监,称为“进士题名碑”。
•对科举制度的评价•1、培养、选拔了一大批各种各样的人才、官吏•2、打破权贵世族对仕途的垄断•3、促进文化教育的发展•4、笼络了士人,维护了统治——皓首穷经•5、东传日本朝鲜越南,对世界文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宋真宗劝学篇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安居不用架高楼,书中自有黄金屋;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男儿欲遂平生志,五经勤向窗前读。
八股文•八股文•八股文也称“时文”、“时艺”、“制艺”、“制义”、“八比文”、“四书文”。
•顾炎武《日知录试文格式》:“‘经义之文’,流俗谓之‘八股’,盖始于(明宪宗)成化(1465—1487)以后。
股者,对偶之名也。
•顾炎武《日知录·试文格式》:“天顺以前,经义之文不过敷衍传注,或对或散,初无定式,其单句题亦甚少。
成化二十三年,会试《乐天者保天下》文,起讲先提三句,即讲乐天,四股;中间过接四句,复讲保天下,四股;复收四句,再作大结。
弘治九年,会试《责难于君谓之恭》文,起讲先提三句,即讲责难于君,四股;中间过接二句,复讲谓之恭,四股;复收二句,再作大结。
每四股之中,一反一正,一虚一实,一浅一深。
其两扇立格则每扇之中各有四股,其次第文法亦复如之。
故今人相传谓之八股。
若长题则不拘此。
嘉靖以后,文体日变,而问之儒生,皆不知八股之何谓矣!”•结构上由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部分组成。
•字数限制。
明初制度:乡试、会试,用《五经》义一道,500字。
《四书》义一道,300字。
清康熙时要求550字,乾隆以后一律以700字为准。
•语言形式上要求用骈偶、押韵等说理、论述。
•题目主要摘自四书、五经,所论内容、思想倾向主要据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不得自由发挥、越雷池一步。
••《孟子粱惠王下》:以大事小者,乐天者也;以小事大者,畏天者也。
乐天者保天下,畏天者保其国。
•《孟子·离娄上》:责难于君谓之恭,陈善闭邪谓之敬,吾君不能谓之贼。
•八股文的积极影响•士人从研习八股文中受到了儒家伦理道德的熏陶。
•八股文的写作理论和技巧可为后人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