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才选拔制度变迁ppt
二、中国人才选拔制度变迁
【规律认识】
为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中国古代历代封建统治者都非常重 视人才选举制度(即选官制度)的建设,先后实行了一系列的选官 制度,其中影响较大的选官制度主要包括世官制、察举制、九品中 正制和科举制。中国近现代教育的发展,为中国的发展培养了大批 的人才。从古至今,中国人才选拔,方法越来越科学,形式越来越 民主,渠道越来越多元,成果越来越显著。
-
(3)北宋:科举制的发展与改革
北宋初年的科举制比唐朝有了进一步发展,主要表现在:第一,严格了考试
程序,考试分为乡试、省试、殿试三级,并成为定制。第二,简化考试科目,进
士科成为最主要的科目。第三,在考试方法上实行“糊名法”,防止考官舞弊。
第四,扩大录取名额。例如宋太宗在位的二十多年间科举取士近万人。
察举制和九品中正制度虽然在当时看起来比较完善,但是无论从考选的对象 和内容,还是从考试的方式和程序来看,都体现出封闭的特征。其形式都是以官 举士,权操于上,百姓不得参与,民意无从体现。
-
4. 科举制 科举制是我国封建社会最重要的选拔官吏制度。始创于隋朝;完善于唐朝; 发展于北宋;衰落于明清。 (1)隋朝:科举制的创立 产生的原因: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士族地主势力渐趋衰落,庶族地主的 经济势力也得以增强,要求在政治上得到应有的地位,原先以门第高低为 主要标准的选官制度已经不能适应新的社会状况。隋唐统治者为扩大封建 统治的阶级基础,采用科举制给庶族参与政权提供途径。 产生的过程:隋文帝即位以后,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式 选拔官员。隋炀帝始设进士科,科举制正式形成。 (2)唐朝:科举制的完善 唐朝继承和完善了隋朝的科举制度。表现在:一是唐太宗时增加了考试科 目,以进士、明经两科为主;二是武则天时,大量增加科举取士的人数; 还首创了武举和殿试;三是唐玄宗时开元年间,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 了科举考试的地位,以后成为定制;把诗赋作为进士科的主要考试内容, 有利于唐诗的发展。
-
二、中国近现代教育的发展 1、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帝国主义列强打破清廷的闭关锁国政策,西风 东渐,旧的教育制度再难维持下去,洋务运动中京师同文馆等新式学堂开 始出现。摒弃时文、诗赋等陈腐内容,转而教授外语、数、理、政治,把 西学、实学吸收进来。 2、1898年戊戌变法中设立的京师大学堂是我国近代第一所国立大学。标 志着我国近代高等教育的正式开端。 3、1916年,蔡元培被任命为北京大学校长后,进行了一系列的教育改革, 开启了我国近代大学向现代大学转变的历程。清华、南开等大学也相继进 行改革,我国渐次产生了一批质量较高的大学和著名的高等学府。 4、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中国高等教育进入了一个重大历史转折期。国 家对接管的旧高等学校进行了改革,又在解放区办起的高等学校的基础上, 陆续新建了一批高等学校。 5、1977年恢复全国高校统一招生制度,我国的高校发展进入了一个快速 发展期。1999年,我国大学开始扩大招生,越来越多的普通学生可以有机 会进入大学学习。进入21世纪,高校专业的多元,给学生提供了丰富的选 择,促进了社会的进步和学生的发展。
形式都发生了重大变化。科举考试只从儒家的四书五经里出题。考生不能发挥自
己的思想见解。答卷的文体有严格的规定,文章机械的分为八个部分,被称做
“八股文”。
明朝的科举制,严重束缚了人们的思想,扼杀了知识分子的聪明才智和创造
精神,僵化了思想,严重阻碍了我国科技文化的发展,是造成我国社会发展缓慢、
近代科技文化落后的重要原因之一。
(5)清末:科举制的废除
1898年戊戌变法中光绪皇帝下诏“废八股改试策论”,戊戌变法失败后,
1905 年,清政府宣布废除科举制。自此,在我国实行达 1300 年之久的科举制
度终结了。
-
对中国古代选拔人才制度的几点认识
1.在我国封建社会长期发展的过程中,历代统治者为巩固其统治地位, 都十分重视培养和选拔人才,并逐步建立了一套考试和选官的制度。尽管 在不同历史时期,统治者选拔人才的标准及方法途径不尽相同(主要有德 才、门第之分),但它们有相同的历史作用,即对维护地主阶级的统治地 位,促进封建社会发展有着巨大作用。
北宋中期,王安石在进行变法时,对科举考试的内容进行了改革。废除了死记
硬背的明经诸科,进士科不再考诗赋,专考经义和时务策。设明法科,专考律令、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断案等。后来随着王安石变法的失败,这些对科举制改革的措施也被废除。
(4)明清:科举制的僵化
明清科举三年一次,分为乡试、会试、殿试三级。明朝的科举制与前代不同
主要表现是实行八股取士制度。为了严厉控制士人的思想,明朝科举制从内容到
2. 科举制度我们对其作用必须一分为二地评价。积极方面主要体现在: 它彻底打破了官僚贵族世家依仗门荫资历对选官的垄断,在较大的社会范 围中开辟了一条入仕的途径,政权的社会基础更为扩大;它把选官制度和 教育制度结合为一体,这对于从整体上提高官员的文化素质,更熟练和理 智地履行管理国家的职能十分有利;它不仅在中国仍至世界都产生了深远 的影响,朝鲜和越南长期实行过科举制,英美等国建立的文官考试制度也 受到科举制的影响,科举制西传欧美并影响世界,是我国对世界文明的一 大贡献。消极方面主要表现在:这一制度发展到明清,出现了八股取士后 就走向了极端,极大地束缚了知识分子的创造性,压抑了科技的发展,阻 碍了社会的进步。
-
【基础知识】
一、中国古代人才选举机制的发展历程 1. 世官制 又称世卿世禄制,主要存在于夏、商、周时期。它通过家族血缘关系来确定政府 各级官员的任命,将官职限定在贵族范围内,由贵胄子弟世代继承祖上的权位。 但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它是历史的进步,其产生的根源在于生产力的发展。 2. 察举制 汉武帝时建立和发展了一整套选官制度用来选拔人才,即察举制,其内容包括地 方察举和皇帝征召等,其中自下而上推选人才为官的制度是两汉选官的最主要途 径之一。两汉的察举,主要是以“德、才”作为选拔人才的依据,以孝廉为重要 考察科目,所以人们也常说“举孝廉”。 3. 九品中正制 九品中正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重要选官制度。三国时开始实行,隋朝时被废除。 九品中正制地方行政部门设置“中正”,对当地人物的德才进行评定,区别高下 列为九等。“中正”所评定的品级,成为授官的依据。曹魏后期,尤其到了晋朝, 九品中正制发生了变化,由于中正官职为世家大族所垄断,选官任人唯看门第家 世,出现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等级森严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