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岩土计算示例

岩土计算示例

岩土工程计算示例一、承载力验算1、建筑物荷载估算P k =Fk+Gk=29(含地下室)层×(16.5~17)KN/m2层+25 KN/m3×1.5m(基础厚度)=KPa (框剪结构)P k =Fk+Gk=6(含地下室)层×(17~17.5)KN/m2层+25 KN/m3×1.5m(基础厚度)= KPa(砖混结构)2、地基承载力的确定(1)天然地基①确定天然地基承载力:目前方法确定fak②按《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5.2.4条式5.2.4进行修正(P21-22),由fak 修正为fa依据《GB50007-2002》中第5.2.4条公式f a =fak+ηbγ(b-3)+ηdγm(d-0.5)对持力层承载力进行修正。

式中:fa——修正后的地基承载力特征值;fak——地基承载力特征值;ηb 、ηd——基础宽度和埋深的地基承载力修正系数,按基底下土的类别查表5.2.4;γ——基础底面以下土的重度;b——基础底面宽度(m);γm——基础底面以上土的加权平均重度;d——基础埋置深度(m);将上述数值代入公式,得出修正后持力层地基承载力特征值:fa= KPa③按土的抗剪强度确定承载力:(GB50007-2002)5.2.5条式5.2.5进行 (P23),不修正直接为fak c m d b a c M d M b M f ++=γγa f ---由土的剪强度指标确定的地基承载力特征值; c db M M M 、、---承载力系数,b ---基础底面宽度,大于6m 时按6m 取值,对于砂土小于3m 时按3m 取值; k c ---基底下一倍短边宽深度内土的粘聚力标准值。

④岩石地基承载力特征值:(GB50007-2002)5.2.6条式5.2.6和附录J 进行 (P23-24),不修正直接为f avk r a f f .ϕ=rm rk f f .ϕ=(平均值)δϕ⎪⎪⎭⎫⎝⎛+-=2678.4704.11n n式中 a f ---岩石地基承载力特征值(KPa );rk f ---岩石饱和单轴抗压强度标准值(KPa ),可按规范附录J 确定;v ϕ---折减系数。

注意:(Ck 计算方法相同) (2)地基处理①建议载荷试验等原位测试(勘察时取当地处理地基的经验值) ②地基处理规范条文说明垫层承载力及模量表P92 ③复合地基承载力估算(地基处理规范) a 垫层地基承载力验算:依据《GB50007-2002》中第5.2.4条公式f a =f ak +ηd γm (d-0.5) 对持力层承载力进行修正。

式中:f a ——修正后的地基承载力特征值;f ak ——持力层地基承载力特征值;ηd ——基础宽度和埋深的地基承载力修正系数,ηd = 1.0;(大面积压实填土取1.5;2)γm ——基础底面以上土的加权平均重度; d ——基础埋置深度(m )。

将上述数值代入公式,得出修正后持力层地基承载力特征值:f a = KPa P K = KPa >f a = KPaB 灰土(土)挤密桩复合地基的承载力特征值初设时按当地经验确定,灰土挤密桩不宜大于处理前的2.0倍,并不宜大于250KPa ;土挤密桩不宜大于处理前的1.4倍,并不宜大于180KPa 。

C 第一种(水泥粉煤灰碎石桩、夯实水泥土桩、水泥土搅拌桩(有区别)、高压喷射注浆法)复合地基的承载力特征值估算应通过现场复合地基载荷试验确定,初步设计时也可按《JGJ79-2002》式9.2.5及式9.2.6:sk paspk f m A R mf )1(-+=β 式中:spk f --复合地基承载力特征值(KPa );m --面积置换率,m =0.3~0.4;a R --单桩竖向承载力特征值(KN ),p p i ni si p a A q l q u R +=∑=1si q 、p q 见表11;p A --桩的截面积(m 2),d=0.5m ; β--桩间土承载力折减系数,β=0.75;sk f --处理后桩间土承载力特征值(KPa ),宜按当地经验取值,如无经验时,可取天然地基承载力特征值。

桩周第i 层土的侧阻力特征值q si 和端阻力特征值q p 表9经计算:a R =230KPa spk f =404KPa复合地基压缩模量根据《JGJ79-2002》(9.2.8-1)式ak f --基础底面下天然地基承载力特征值(KPa )。

第二种:复合地基承载力估算:(振冲桩、砂石桩、石灰桩、柱锤冲扩桩)复合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应通过现场复合地基载荷试验确定,初步设计时也可用单桩和处理后桩间土承载力特征值按下式估算,《JGJ79-2002》(7.2.8-1)式()sk pk spk f m mf f -+=122/e d d m =式中:spk f --- 振冲桩复合地基承载力特征值(kPa )pk f --- 桩体承载力特征值(kPa ),宜通过单桩载荷试验确定;sk f --- 处理后桩间土承载力特征值(kPa ),宜按当地经验取值,如无经验时,可取天然地基承载力特征值;m --- 桩土面积置换率;d --- 桩身平均直径(m );e d --- 一根桩分担的处理地基面积的等效圆直径;等边三角形布桩 e d =1.05s 正方形布桩 e d =1.13s 矩形布桩 2113.1s s d e =、s 、1s 、2s 分别为桩间距、纵向间距和横向间距。

(3)下卧层强度验算第一种:天然地基下卧层强度验算(比较少) 与垫层法不同处:1、f az —软弱下卧层顶面处经深度修正后地基承载力特征值。

ηd = 1.0;akspkf f =ζ2、θ—地基压力扩散角(°)。

可按《GB50007-2002》表5.2.7执行。

第二种:垫层地基下卧层强度验算(无复合地基下卧层验算?)由于地基处理后,在其受力层范围内存在地基承载力相对持力层较低的下卧层第③层黄土状粉质粘土,应进行下卧层强度验算。

依据《JGJ79-2002》规范4.2.1条4.2.1-1式进行验算pz +pcz≤faz式中:pz—相应于荷载效应标准组合时,垫层底面处的附加压力值;pcz—垫层底面处土的自重压力值;faz —垫层底面处经深度修正后地基承载力特征值。

ηd= 1.0(基本规定3.0.4条);垫层底面处的附加压力值pz可按下式计算:b(Pk -Pc)对于条形基础 pZ =——————b+2ztanθlb(Pk -Pc)对于矩形基础 pZ =—————————————(b+2ztanθ)(l+2ztanθ)式中:b—矩形基础或条形基础底边的宽度;l—矩形基础底边的长度;pk—相应于荷载效应标准组合时,基础底面处的平均压力值;pc—基础底面处土的自重压力值;z —基础底面下垫层的厚度;θ—垫层的压力扩散角(°)。

可按《JGJ79-2002》表4.2.1执行。

(4)承载力验算1步:确定上部荷载Pk;2步:求地基土的fa;3步:比较Pk 与fa的大小,确定承载力满足要求。

(5)基础宽度条基单宽荷载取30KN/m.层,30*6=180KPa,fa=150KPa,基础宽度为:180/150=1.2m;独立基础:单柱荷载400KPa,面积400/150=2.67m2,一般取方型1.64*1.64(稍大点)。

二、变形计算采用《GB50007-2002》推荐的分层总和法(天然地基、地基处理后的复合地基均适用)依据《GB50007-2002》中第5.3.5条,采用公式n Pos=ψs s′=ψs∑—(ziai-zi-1ai-1)i=1 Esi计算最终沉降量。

地基变形计算深度zn应符合下列要求:nΔsn′≤0.025∑Δsi′i=1基底附加压力:基础底面的平均压力估算值Pk=531KPa 利用ZK11资料算得基底附加压力:P o =Pk-Pc=531-[(15.8×3.20)+(23×1.10) +(19.9×1.30) +(19×0.34)]=423KPa计算拟建西楼短边角点及中点的最终沉降量;判定倾斜值及沉降量是否满足要求。

具体见附表基础短边角点及中点最终沉降量由上表可知,判断是否符合规范三、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标准值Quk(1)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标准值Quk 可按《JGJ94-2008》5.3.6条公式计算:uk Q =pk Q +sk Q =i sik si p pk p L q u A q ∑+ψψ式中:Q pk —单桩总极限端阻力标准值(KN ); Q sk —单桩总极限侧阻力标准值(KN ); q pk —桩端极限端阻力标准值(KPa ); u — 桩身周长(m ); L i — 第i 层土的厚度(m )。

q sik —桩侧第i 层土的极限侧阻力标准值(KPa ); ψsi —大直径桩侧阻力尺寸效应系数,黏性土取ψsi =(0.8/d)1/5,砂土、碎石类土取ψsi =(0.8/d)1/3; ψp —大直径桩端阻力尺寸效应系数黏性土取ψp =(0.8/D)1/4砂土、碎石类土取ψp =(0.8/D )1/3 (D :桩端直径m);(D <800mm 时,ψp =1)A p — 桩端面积(m 2);单桩极限端阻力标准值q pk 和极限侧阻力标准值q sk 见下表10:极限端阻力标准值q pk 和极限侧阻力标准值q sk 表10注:设计计算时,单桩极限侧阻力标准值应按饱和状态下取值。

若采用特征值进行桩基设计时,端阻力及桩侧阻力特征值取极限标准值的一半。

采用扩底桩变截面以上2d 长度范围不计侧阻力。

单桩承载力估算由于单桩荷载不详,只对单桩竖向承载力特征值进行估算。

以探井J1为例,依据公式,单桩竖向承载力特征值见下表11:基桩竖向承载力计算(以J1为例) 表11(2)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标准值uk Q 可按《JGJ94-2008》5.3.6条公式计算:uk Q =pk Q +sk Q =i sik si p pk p L q u A q ∑+ψψ式中:pk Q —单桩总极限端阻力标准值(KN ); sk Q —单桩总极限侧阻力标准值(KN ); pk q —桩端极限端阻力标准值(KPa );sik q —桩侧中性点以下第i 层土的极限侧阻力标准值(KPa );si ψ—大直径桩侧阻力尺寸效应系数,黏性土取ψsi =(0.8/d)1/5,砂土、碎石类土取ψsi =(0.8/d)1/3; p ψ—大直径桩端阻力尺寸效应系数,黏性土取ψp =(0.8/D)1/4,砂土、碎石类土取ψp =(0.8/D )1/3 (D :桩端直径m);(D <800mm 时,ψp =1) p A —桩端面积(m 2); u —桩身周长(m );Li —中性点以下第i 层土的厚度(m )。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