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社会行为1.结合有关的理论,说明遗传和环境因素在人类行为发展中起着怎样的作用?答:(1)遗传与环境的作用社会学习理论认为个人的行为不是由动机、本能、特质等内在因素决定,也不是由环境力量所决定,而是由个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决定的。
班杜拉的观点被许多心理学家所接受,他的这种整合使得心理学家有可能去揭示人类心理与行为的本质。
但是这种平衡很快就面临着新的挑战,社会生物学家通过对动物及人类某些行为的研究指出,人类的社会行为也可以通过遗传而获得(比如人类的利他行为),认知神经科学的研究者也想从脑与神经层次证明行为的物质基础,而人们知道,这种物质基础是来自遗传。
(2)遗传因素在行为发展中的作用①生物学理论的观点a.任何一种行为都有它的遗传基础,这是无可争辩的事实。
达尔文的进化论从自然选择的角度分析了生物遗传因素在有机体发展中的作用,他认为个体由于遗传构成的不同而对环境的适应性不同,适应生存,不适应的被淘汰。
b.Hamilton用“近亲选择”进一步扩展了进化论的范围,他认为自然选择不仅给个体好处而存在,而且也通过给予与个体基因类似的其他个体好处而起作用。
Hamilton的观点后来被Wilson等人引入了社会生物学理论,按照这一理论,不论是通过直接或是间接的方式,基于遗传的行为总是以最大限度地产生后代为目的。
②遗传与心理发展的关系任何一种心理特质与行为都受遗传因素的影响。
但是在不同的心理特质与行为层面上,遗传影响的大小不一样。
从特质上讲,遗传对身体和智力特征的影响要大于它对社会与人格特质的影响。
(3)环境对人类社会行为的影响在心理学体系中,环境对人类心理与行为发展作用的强调是从行为主义开始的。
早期的行为主义者用一种极端的形式突出了环境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夸大了环境的作用。
现在,随着心理学的进一步发展与分化,人们从很多方面找到了后天环境因素对人类发展的真实的重要性。
①家庭环境a.家庭是人们接受环境影响的主要场所,个体的人格成长与社会技能的掌握主要是在家庭之中完成的。
不同的家庭教养方式对儿童的心理发展有着极为不同的影响。
比如,阿德勒在分析出生顺序的时候所认为的,父母对待不同顺序孩子的方式不同,从而造成了孩子们在依赖感、成就行为等方面的差异。
b.现代的心理学家在研究家庭影响的时候不再把一个家庭看成是对每一个孩子有同样影响的地方。
实际上在成长的过程中,孩子们往往面临着两种家庭影响:第一,共同性的影响,指在家庭内部所有儿童共同面对的环境,如社会阶层、教育水平、儿童养育哲学等。
第二,非共同性的影响,指家庭内部父母对不同孩子的区别对待方式。
②文化环境环境影响行为的另一个重要层次是文化。
文化差异对人的行为的不同影响可以说明文化的作用。
与生物进化一样,文化也存在着进化的问题。
文化进化是指文化特征由上一代向下一代传递的过程,它往往以文化与社会规范的形式表现出来。
与生物进化不同,文化进化有自己的特色:a.从速度上看,与生物进化相比,文化进化的速度要快得多。
文化进化的基础是知识在代与代之间的传递;b.从结果上看,生物进化使人或动物拥有一些特质,文化进化则决定了他们如何使用这些由遗传得来的能力。
(4)遗传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在人类心理与行为的发展中,遗传与环境的作用从来都是不可分割的。
遗传提供了生理上的基础,而环境提供了发展的空间。
许多证据可以说明两者之间的相互影响。
①遗传建构环境的观点Scarr提出的这一观点认为,孩子的遗传特征与他的养育环境有着紧密的联系,它们之间的关系可以表述为用遗传特征建构生活环境。
这种建构有如下三种形式:a.被动型:父母向孩子提供遗传特质和经验,使遗传与环境不可避免地发生关系;b.唤起型:孩子在遗传基础上做出某种反应后,这些反应进一步强化了遗传特征;c.主动型:人们基于遗传特征选择适合自己的环境。
②行为遗传学的证据为了区分遗传和环境的相对影响,行为遗传学提出了两个前提:a.一种心理或行为(智力分数),如果在不同的时间及情境下相一致,那它就可以归于遗传;b.一种心理或行为(攻击行为),如果可以通过持续强化而使之巩固下来并保持稳定,就认为它由环境决定。
在这两个前提的基础上,行为遗传学强调遗传因素对行为有决定性影响,但它同时认为遗传并不直接决定行为,它只是行为产生的生理基础,而行为的发展则受环境的影响。
行为遗传学通过家系研究、双生子研究和收养研究来区分二者的影响。
双生子研究通过对同卵双生子和异卵双生子的研究来区分二者的影响。
③概率渐成论Gottlieb从概率渐成论的角度分析了遗传与环境在生物学基础上如何起作用。
他指出,分子生物学强调基因对蛋白质结构的作用顺序是DNA-RNA-蛋白质合成。
与此相反,概率渐成论则认为是来自机体内部与外部的环境信息激活了DNA,从而产生了适当的蛋白质。
2.人们为什么会愤怒?挫折侵犯理论是怎样解释人类的侵犯行为的?答:(1)每个人都有“愤怒”的经验,愤怒常常是侵犯行为产生的根源,心理学家分析表明,以下几个因素会使人们愤怒:①遭到他人攻击或烦扰遭到他人攻击或烦扰是引起愤怒的最常见的原因。
②遭受挫折挫折是指任何妨碍个体获得快乐或达到预期目的的外部条件。
③归因的影响一个事件之所以能产生愤怒或侵犯行为,关键在于受害者必须知觉到这种侵犯或挫折是他人有意造成的伤害,因此人们对他人行为的归因会影响到自身会不会愤怒以及处理愤怒的方式。
a.当人们认为他人故意给自己制造麻烦或伤害自己时,会产生愤怒的情绪;b.而当人们认为他人是无意伤害自己时,往往就不会产生愤怒。
(2)挫折侵犯理论①早期的挫折侵犯理论把挫折和侵犯看成是互为因果,即挫折必然导致侵犯,侵犯也必然以挫折为前提,并且认为宣泄是减少侵犯的有效方法。
该理论认为:a.当一个人意识到自己在目标的达成上受到阻碍时,他做出侵犯的可能性也会提高;b.当人们把自己和他人进行比较时,人们的挫折感就会变得比较复杂,这种感觉被称为相对剥夺感。
②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对挫折侵犯理论又提出了一些批判,提出了:a.挫折并不一定导致侵犯,当人们感受到挫折是无意而不是有意的时候,并不会有侵犯行为;b.之前对于宣泄的看法也未必全对。
有实验结论表明,当人们认为他人有意给我们造成挫折时,更可能以侵犯行为回应之。
③针对以上这些争论,Berkowitz修改了这一理论,他认为挫折只是引起侵犯的因素之一,这些因素还有疼痛、极端的温度以及遇到讨厌的人等。
3.试述温度、线索、去个体化和饮酒等对侵犯行为的影响。
答:侵犯行为是指任何试图伤害或危害他人的行为。
侵犯行为的影响因素主要有温度、线索、去个体化、饮酒、兴奋转移、社会赞许与模仿。
(1)温度对侵犯行为的影响早在19世纪初,一些社会哲学家就发现天气变化与犯罪行为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系。
Baron的研究发现犯罪与温度有关,发现其呈现出倒U形曲线。
但是由于他们没有考虑不同温度的持续时间,使得这个结论受到Carlsmith和Anderson等人的批评,其中Anderson 用概率论对这一曲线加以修改,指出在特定的温度范围内,暴力事件的发生与温度呈现线性关系。
(2)线索对侵犯行为的影响Berkowitz发现,情境中与侵犯相关的一些线索,如刀、枪、棍等器械往往会成为侵犯行为产生的起因,他把这种现象称为武器效应。
与侵犯有关的线索不仅可以引发侵犯,并且能够使已经愤怒的人的侵犯性加强。
(3)去个体化对侵犯行为的影响去个体化是由心理学家Zimbardo和Festinger等人提出来的一个概念,是指群体中的个体有时候会失去对自己行为的责任感,使自身自我控制系统的作用减弱甚至丧失,从而做出平时不敢做的反社会行为。
(4)饮酒对侵犯行为的影响过量饮酒的人易于被激怒,从而表现出高的侵犯倾向。
那么,对于过量饮酒的人易于被激怒的原因,有以下几种不同的解释:①一些研究者认为是酒精给侵犯行为提供了直接的生化刺激,使得喝酒的人的激起增加。
②大多数的研究人员则认为酒精降低了人们对侵犯行为的控制,Hull和Steele等人称之为“去抑制”,强调这种抑制对暴力行为的影响。
③还有的解释认为酒精改变了人们处理信息的方式。
喝醉酒的人经常对最初和最突出的社会情境特征做出反应,而倾向于遗忘细节。
(5)兴奋转移对侵犯行为的影响由于侵犯行为总是伴随着情绪的激起,心理学家发现由于其他刺激所引发的生理上的激起,也会转移到侵犯性冲动之上。
(6)社会赞许与模仿对侵犯行为的影响如果一个受尊重的人或者组织表现出了攻击,将会对很多人的态度和行为产生非常大的影响。
侵犯性的模仿作用不限于发生在宗教环境之中,而是会发生在所有人身上。
对于孩子们而言更是如此,孩子们以暴力方式解决冲突,经常是因为在模仿成人或者和他们年龄相仿的人,特别是当他们看到这些人的侵犯行为得到奖励后。
4.减少侵犯行为的方法有哪些?答:一个人在某种情境下是否表现侵犯行为取决于三方面的因素:个体愤怒程度、个体表达愤怒的倾向以及个体是否为了他人才表现侵犯行为。
由此,减少侵犯行为的方法包括下面几种:(1)利用惩罚①按照行为主义的观点,惩罚能够减少一个人的侵犯冲动。
但惩罚是一件很复杂的事情,尤其当涉及侵犯的时候:a.人们可能会认为对一项侵犯行为进行惩罚,能够减少它发生的频率;b.既然惩罚本身往往采用侵犯形式,那么惩罚者实际上是在对他们想要压制的人示范侵犯行为,这将会引发被处罚者的模仿行为。
②对侵犯行为的实验室研究发现,惩罚实际上只能起到一种威慑作用(Bower & Hilgard,1981),这种作用只有在以下两个理想条件下才会成立:a.惩罚是迅速的,它必须在侵犯发生之后马上发挥作用;b.惩罚是不可避免的。
③最近的心理学研究表明,惩罚只能抑制人们明显的侵犯行为,但同时可能导致更多隐蔽性的侵犯行为,而后者的危害性更大。
④心理学家常常把有侵犯倾向的人分为两类:a.控制不足侵犯型,是指那些经常犯小错误的人,这类人大错不犯、小错不断的人,利用惩罚减少侵犯行为对其有用;b.控制过分侵犯型,是指那些平常把自己隐藏得很好,这些人一旦犯罪,就是罪大恶极,利用惩罚减少其侵犯行为作用不大。
(2)降低挫折与学习抑制自己的侵犯行为由于侵犯行为与挫折有着紧密的联系,所以通过降低挫折来减少侵犯行为也是一个较好的方式。
①在生活中人们应该常常注意自己的言行,不要成为他人的挫折制造者。
②要学习对自己的侵犯行为加以抑制或控制,可以设身处地地从对方立场出发,看看自己的行为到底会给他人造成什么样的危害。
体验一下他人的痛苦,并通过自我意识反省自己,都能够有效地减少自己的侵犯行为。
③挫折制造者为其行为负责,通过向他人道歉,并且表示同样的事情不会再发生来减少侵犯行为。
(3)替代性攻击与宣泄①人们经常受挫折或烦扰,但由于对方的权利太大等许多原因而不能加以报复,在这种情况下,个体可能以其他方式对另一目标表现出侵犯行为,这种现象被称为侵犯转移或替代性侵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