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侯玉波《社会心理学》复习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社会认知)【圣才出品】

侯玉波《社会心理学》复习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社会认知)【圣才出品】

第4章社会认知
4.1 复习笔记
一、社会认知
社会认知,又称社会知觉,Fiske和T aylor把它定义为人们根据环境中的社会信息推论人或者事物的过程。

具体来讲,就是指人们选择、理解、识记和运用社会信息作出判断和决定的过程。

在社会认知的过程中,人们首先要进行的是对事物的分类,而分类的依据则是图式。

(一)分类
1.在认知他人的时候,人们并不是把某个人当成独立的个体,而总是立即且自动地将其归到某一类当中,这个过程就是分类,它是自发的、立即的。

2.人们在分类的时候往往以他人或事物与原型的相似性来分类,即将被分类的物体与该类物体的一个典型或理想的范例相比较,这个范例就是原型。

另外,性别和种族也是重要的分类标准。

3.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有一种强烈的倾向,就是让一个群组中的物体比实际上更为统一。

比如,人们常常认为同一月份的两天的气温要比相邻两个月份的两天的气温更接近。

对人的分类也一样,一旦把人分成不同的群体,人们就有可能夸大群体内部的相似性和群体之间的差异性,从而造成“外群体同质效应”的出现——即认为类别之外的他人都是“相似的”,不同于“我们”和“我们的”群体。

因为人们一般都喜欢那些觉得与自己相似的人,不喜欢那些与自己不一样的人,所以这种分类最终导致内群体偏好。

(二)图式
1.定义
图式的概念是由Tayloy和Crocker提出来的,指一套有组织、有结构的认知现象,包括对所认知物体的知识、有关该物体各种认知之间的关系及一些特殊的事例。

2.分类
心理学家根据不同的包含内容把图式分为:
(1)个人图式:指人们对某一特殊个体的认知结构。

(2)自我图式:指人们对自己所形成的认知结构,它与自我概念有着紧密的联系。

(3)团体图式:指人们对某个特殊团体的认知结构,有时候也称团体刻板印象。

团体图式使得人们将某些特质归于一个特殊团体的成员所共有。

(4)角色图式:指人们对特殊角色者(如教授)所具有的有组织的认知结构。

(5)剧本:指人们对事件或事件的系列顺序的图式,尤其是指一段时间内一系列有标准过程的行为。

3.作用
为了节省时间与精力,人们常常用图式化的方式去处理大量的信息。

图式的重要性就在于它有助于人们快速而经济地处理大量信息,它的具体作用表现在三个方面:(1)帮助人们解释新获得的信息,从而做出有效的推论。

(2)提供某些事实,填补原来知识的空隙。

(3)能使人对未来可能发生的事件的预期结构化,以便将来有心理准备。

(三)社会认知法则
由于每个人的认知资源有限,同时也由于人们所面对的情境的复杂性,所以在社会认知过程中,人们常常会采取一些法则,这些法则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便利法则
根据一件事进入脑海的容易程度来做出判断。

比如医生在诊断病情时会使用便利法则,不同疾病进入其脑海的容易程度,会影响他们的诊断。

2.象征性法则
根据事物与某典型事物的相似程度来加以归类。

比如在人们的印象中,东北人比较高大,南方人相对矮小,如果给你一张照片,照片上的男孩子比较高大,他符合了一般人对北方人的印象,人们就很可能认为他是北方人而不是南方人。

3.基础比例信息
按照总体中不同类别的成员所占的相对比例的信息来做出判断。

比如判断一个加州大学的学生是哪个地方的人,人们很容易判断为加州人,因为加州人在该学校的比例最高。

4.锚定与调整法则
人们以一个数字或数值为起始点并依据这个起始点进行调整,但这种调整往往并不充分。

比如让你判断乐山大佛的高度,在两种情况下,一种前提是:你的小妹妹昨天刚过5岁生日,你说乐山大佛有多高?另一种前提是:张三的父亲75岁了,你说乐山大佛有多高?结果发现,在第二种情况下,人们对乐山大佛高度的判断要比第一种情况下高。

(四)社会认知对健康的影响
社会认知的许多方面涉及人们的日常生活,其中最重要的一个领域就是它对人类健康和幸福的影响,心理学研究发现这样的影响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社会认知与寂寞
研究表明,在社会认知过程中,如果人们只注意生活中的消极方面,那么他就可能体验到更多的寂寞。

2.社会认知与焦虑
焦虑是人们生活中不可避免的事情,心理学家Broome和Wegner发现人们对情境的认知与控制可以使人避免焦虑。

3.社会认知与生理疾病
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发展,心理学家发现人类的行为和认知对自身的健康有着重要的影响。

行为医学和健康心理学就是在这种思路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

人们对自己情绪和紧张的认知与疾病产生有着紧密的联系,心理学家指出,乐观的生活态度以及面对疾病时的乐观解释是人们身体健康的主要条件之一。

(五)社会认知研究中的内隐联想测验
1.内隐联想测验的定义
内隐联想测验(IAT)是Greenwald于1998年提出的一种通过测量概念词和属性词之间评价性联系从而对个体的内隐态度等内隐社会认知进行间接测量的新方法。

从认知特性上讲,内隐联想测验是以态度的自动化加工为基础。

2.实验操作流程
在这项实验中,通过计算机分别呈现花的名字(Rose)、昆虫的名字(Bee)、积极词汇(Peace)和消极词汇(Rotten),研究者要求被试对这些刺激进行分类,并按照实验要求按键做出反应。

实验中被试需要完成两个联合任务,在任务1中,被试对花的名字和积极词汇共同做出反应(如按A键),对昆虫的名字和消极词汇共同做出反应(如按B键)。

在任务2中,被试对花的名字和消极词汇共同做出反应,对昆虫的名字和积极词汇共同做出
反应。

3.经典实验
(1)种族刻板印象
Greenwald等人最早运用内隐联想测验对黑人/白人种族刻板印象进行了研究。

研究中,他们以一些典型的黑人姓氏及白人姓氏和包括积极和消极词在内的形容词作为材料,运用内隐联想测验发现不相容部分的反应时明显长于相容部分,这说明人们更易于将白人和好的属性连在一起,而将黑人和坏的属性连在一起,证实了种族内隐刻板印象的存在。

研究还发现种族内隐刻板印象和相应的外显态度测量之间是相对独立的。

(2)内-外群体效应
Greenwald等人进一步研究了日裔美国人和韩裔美国人对日本民族和韩国民族的态度,发现了明显的内群体-外群体效应,即他们更容易把快乐的词语与具有他们自己民族特征的名字相连,把不快乐的词语与具有对方民族特征的名字相连,并且内隐态度间的差异比外显态度间的差异要大。

(3)性别学科刻板印象
在国内,蔡华俭等运用内隐联想测验对大学生的性别学科刻板印象进行了研究,发现不管大学生的性别和专业如何,都显著地把理工科和男生相联,把人文学科和女生相连,并且,内隐刻板印象和相应的外显测量间相关很低,二者是相互分离的。

二、个人知觉
当人们刚刚认识一个人的时候,总是要根据有限的信息对这个人形成印象,即这个人是否是一个有能力的人或他的性格怎样等,这个过程被称为个人知觉。

个人知觉涉及三个方面,首先对他人的印象形成,其次个体采用什么线索形成对他人的整体印象,最后,在个体对他
人形成印象时可能出现的偏差。

(一)怎样形成对他人的印象?
对他人形成印象的过程也称做印象形成,它指人们把他人若干有意义的人格特性进行概括、综合,形成一个具有结论意义的特性的过程,对印象形成过程的特性总结如下:1.第一印象
在与陌生人交往的过程中,所得到的有关对方的最初印象称做第一印象。

第一印象并非总是正确的,但总是最鲜明,最牢固的,它决定着人们对他人的知觉。

评定人或事物时有三个基本维度:
(1)评价:指对他人或事物从好与坏方面加以评定,评价是最重要、最有力的维度。

(2)力量:指对他人或事物从力量的强弱方面加以评定。

(3)活动性:指对他人或事物从主动与被动方面加以评定。

2.整体印象的形成
第一印象尽管很重要,但随着人们对他人认识的深入,逐渐会形成对他人的整体印象。

人们在知觉他人的时候往往会获得许多信息,对于如何让组织这些信息,心理学家们提出了几个信息加工处理的模型,包括:
(1)平均模型
该模型是Anderson在1965提出来的,该模型认为在印象形成过程中,人们以简单平均的方式处理所获得的有关他人的信息。

(2)累加模型
该模型是指人们对他人片断信息的整合方式是累加的而非平均。

(3)加权平均模型
该模型是Anderson于1968年提出来的,该模型认为人们形成整体印象的方式是将所。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