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至四章实验题1.利用一根薄钢尺和桌子,请你设计下列两个小实验,并简要说明实验步骤。
(1)验证声音响度的大小与发声体振动的振幅有关。
(2)探究决定音调高低的因素,你猜想影响音调高低的因素是:。
设计实验验证你的猜想。
2.在一次郊游中,同学们举行郊外舞会,由于没有乐器,小明同学利用同学们带去的汽水瓶设计出了汽水瓶打击乐器,敲出了优美动听的曲子.请问:(1)小明除了用汽水瓶之外,还要用哪些辅助器材?(2)低音瓶和高音瓶在设计中有什么不同?为什么?3.如何估测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器材:步骤:4.在图中,小明与小刚用细棉线连接了两个纸杯,制成了一个“土电话”。
(1)他们用“土电话”能实现l0m间的通话,这表明。
(2)相距同样远,讲话者以同样的响度讲话,如果改用细金属丝连接土电话,则听到的声音就大些。
这一实验现象表明:。
(3)如果在用土电话时,另一个同学用手捏住线上的某一部分,则听的一方就听不到声音了,这是由于。
(4)如果在用土电话时,线没有拉直而处于松驰状态,则听的一方通过棉线(选填“能”或“不能”)听到对方的讲话声。
5.小强在研究音调跟什么因素有关的实验时选择橡皮筋作为研究材料,研究音调和橡皮筋的松紧程度、粗细、长度的关系,在实验时采用控制变量的实验方法,经过研究后小强发现在其他变量相同的情况下:(1)橡皮筋绷得越紧,音调越;(2)橡皮筋越粗,音调越;(3)橡皮筋越长,音调越。
6.某小组同学试图探究物体从斜面顶端由静止下滑到底端时速度的大小v与哪些因素有关。
他们猜想v可能与斜面的倾角θ、斜面材料、物体的质量m三个因素有关,于是选用:一长方体木块、100克砝码片(可粘在木块上表面)、两个长度相同材料不同的斜面A和B进行试验。
按图所示,将木块平放在斜面顶端,木块由静止下滑,用传感器测得其到达底端时的v。
改变相关条件,多次试验,并将实验数据记录在下表中:试验序号θ 斜面 m (克) v (厘米/秒) 120° A 200 245 220° A 300 245 320° B 200 153 420° B 300 153 525° A 200 307 630° A 200 358 7 35° A 200 v 7 840° A 200 438 9 45° A200 470①分析比较表中数据可得:v 与_____________无关。
.②分析比较试验序号1、5、6、8与9的数据及相关条件,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同一木块,平放在长度相同的斜面顶端由静止下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在试验序号7中:v 7__________厘米/秒(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④完成上述试验后,有同学提出新的猜想:v 可能还与物体跟斜面的接触面积有关。
为了验证猜想,应选择下图中________与(a )进行对比试验[选填“(b )”、“(c )”或“(d )”],即可得出初步结论。
7.物体只在重力作用下由静止开始下落的运动,叫做自由落体运动。
这种运动只在没有空气的空间才能发生,在有空气的空间,如果空气阻力的作用比较小,可以忽略。
物体的下落也可以近似地看作自由落体运动.为了探究自由落体运动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小明有如下猜想:猜想一:物体下落的快慢与物体的材料有关;猜想二:物体下落的快慢与物体下落的高度有关;猜想三:物体下落的快慢与物体的质量有关.为验证猜想的正确性,几同学用三个0.5kg 的金属球做了一系列的实验,实验数据记录如下表: 实验序号材料 下落高度(m ) 下落时间(s ) 1铁球 20 1.96 2铁球 30 2.47 3 铅球 20 1.96(1)为验证猜想一,应比较实验序号 ,结论是: 。
(2)比较实验序号1、2,得出的结论是: 。
(3)请你帮助小明验证猜想三:除需要0.5kg 的铁球A 、1kg 的铁球B 和皮尺,还需要的器材是: 。
(4)某同学在研究时,她让两片完全相同的纸(一张平展,另一张对折)同时从三楼由静止开始下落,她发现两片纸 填“同时”或“不同时”)着地,此下落过程中两片纸(填“是”或“不是”)自由落体运动,因为 。
24383588.小明所在的研究性学习小组利用自行车进行探究活动。
(1)小组成员分别用不同的方法测量出了自行车后轮的周长为180cm。
请你说出其中的一种测量方法:。
(2)小明骑车在学校操场百米跑道上沿直线匀速前进,小亮测出自行车后轮转50圈用时30s。
小明骑车的速度是多大?10.在学校的橱窗里贴出了一个通知,如右图所示,小聪和小明积极的谈论这个问题:(1)理论上要测量降落伞的下落速度,要测量哪些量__________、_________(2)用的测量工具是:__________、___________(3)实际比赛时只要让降落伞统一从教学楼五楼飘下,记录降落伞从开始飘下到着地的时间,即可判断哪个降落伞下落得慢.这是通过相同___________比较____________来判断降落伞下落的快慢.(4)如果要想在比赛中取胜,可以对降落伞进行改造,请你帮他们出谋划策:.(只要写出一点)11.如图所示为小明描绘甲、乙两个物体运动的速度图象.观察图象回答下列问题:(1)记时开始时,即t=0时,甲的速度是___m/s,乙的速度是____m/s.(2)第3 s时,甲的速度是_______m/s,乙的速度是______m/s.(3)甲、乙两个物体分别..做______、_______运动;(填:匀速、加速、减速12.在做“观察水沸腾”的实验时。
(1)A组同学用的是如图甲所示装置,他们测出的水温将偏__________(选填“高”或“低”)。
(2)图乙是B组同学在实验某时刻温度计的示数,此时水的温度是__________℃。
(3)B、C两组同学虽然选用的实验装置相同,但将水加热到沸腾用的时间不同,他们绘制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如图丙所示。
分析图像可知:水的沸点是__________℃,当时的大气压__________(选填“<”、“>”或“=”)l标准大气压;B、C组得到b、c两种不同图像的原因可能是水的_____不同。
13.在“观察水的沸腾”实验中,当水温升到89℃时,小刚开始计时,每隔1min记录一次水的温度。
然后,小刚根据实验数据绘制了如图所示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
由图像可以看出,水的沸点是℃,当时的大气压 1标准大气压。
(填“低于”、“高于”、“等于”)14.在课外实践活动中,用闪光照相机探究纸锥竖直下落的运动情况,照相机每隔0.2s曝光一次.(1)小芳所在的兴趣小组拍下的照片如图所示,可以看出小球在做 (匀速/变速)直线运动,其理由是 .若测得纸锥在A 、B 两位置间的实际距离为6.40cm ,则此过程中,纸锥的速度为 cm/s .(2)图中四个速度随时间的关系图像,能反映出该小球下落运动的是 .(选填图中的选项字母)15.小明在“研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实验中,将一块玻璃板竖直架在一把刻度尺的上面,再取两段相同的蜡烛A 和B 一前一后竖放在直尺上,点燃玻璃板前的蜡烛A ,进行观察,如图所示。
在此实验中:(1)为便于观察,该实验最好在较 _的环境中进行(选填“明亮”或“黑暗”)。
(2)若移去后面的蜡烛B ,并在其所在位置上放一光屏,则光屏上 (选填“能”或“不能”)接收到蜡烛烛焰的像,这说明平面镜成的是 像。
(3)小明把点燃的蜡烛放在镜前的某一位置,分别测出物距和像距相等的一组数据,得出实验结论之一:“像距与物距相等”。
你认为他这样做是否合理?_____ ___。
理由是: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4)平面镜在生活中有很多的应用,小明和妈妈一起去商场买鞋子,小明发现放在鞋柜旁的地上的小镜子就是一面平面镜,顾客用它来观看自己试穿的鞋子,下图中,镜子摆放位置符合实际情况的是 ( )16.(11分)某同学在做探究光的折射特点实验.如图是光从空气射入水中时的光路.实验中发现,入射光线、折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的两侧.通过实验还得到如下数据:⑴分析表中的数据,可得出的结论是: ①光从空气斜射到水面时,将同时发生____和____现象;(4分) ②光从空气斜射到水面时,折射角随入射角的变化关系是:____,且折射角____(大于/等于/小于)入射角;当光从空气垂直射到水面时,折射角等于零.(4分)该同学根据上述实验中的发现和结论②总结出了光的折射特点.⑵请你对该同学通过上述探究实验得出光的折射特点的过程作出评价.是否存在不足?答:__;(2分)请简要说明理由:_____________.(1分)17.小明在探究“光反射时的规律”时将一块平面镜放在水平桌面上,再把一张纸板放置在平面镜上.(1)小明让一束光贴着纸板射到O点(如图甲),要使入射光线和其反射光线的径迹同时在纸板上出现,纸板与平面镜的位置关系是__________(选填“一定垂直”、“一定不垂直”或“可以垂直也可以不垂直”).(2)小明探究反射角和入射角之间的关系时,三次改变入射角i的大小(如图乙),实验所测数据如下表,他根据表中数据得出的结论和其他同学的结论并不一致.请你根据表中的数据分析小明实验中出现错误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实验次数入射角反射角第一次20°70°第二次30°60°第三次50°40°18.(5分)在做“探究平面镜成像”的实验时,常用一块玻璃板代替平面镜,如图所示,将一支点燃的蜡烛放在玻璃板前,另选一支完全相同未点燃的蜡烛B放在玻璃板后进行观察.在此探究活动中:(1)选择A、B两支完全相同的蜡烛是为了比较像与大小关系.(2)移去玻璃板后面的蜡烛B,并在其位置上放一光屏,则光屏上将 (有/没有)蜡烛的像,因为平面镜成的是 (实/虚)像. (3)将蜡烛A逐渐远离玻璃板,它的像 (变大/变小/不变).(4)如果点燃竖直放在水平桌面上的蜡烛么,在玻璃板后面的桌面上无论怎样移动蜡烛B,都无法与蜡烛A 的像完全重合,则可能的原因是.19.小雨在吃烤肉串时,偶然发现了一个现象:通过烤炉上方看对面的人,感觉对面的人好像在晃动.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小雨根据学过的知识进行分析:火炉上方的空气被加热后,变得不均匀,此时它的疏密程度会不断发生变化,光进入这种不均匀的热空气,传播方向就不一定是沿直线的了,因此看起来感觉对面的人在晃动.为了验证这种分析是否正确,回到家后,小雨利用一支激光笔、一个装有酒精的浅盘及火柴进行了如下的探究.(1)如图所示,将激光笔固定在小桌上沿水平方向照射,看到墙面上有一红色光点保持不动,这个现象▲(“能”或“不能”)说明此时光在均匀的空气中沿直线传播.(2)如果要让这束红光穿过不均匀的空气,接下来小雨的做法应该是:▲.(3)如果小雨的分析是正确的,他观察到的现象应该是:▲.20.在“研究平面镜成像特点” 的实验中(如图9):(1)李洋同学用玻璃板取代平面镜是为了 ,在玻璃板的前面放一支点燃的蜡烛A,还要在玻璃板的后面放一支没有点燃的蜡烛B ,对蜡烛A 和B 的要求是 ,这是为了比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