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谖客孟尝君》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整理文言知识: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重点虚词及实词。
引导学生理解本文刻画人物欲扬先抑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预习、自读、质疑、教师点拨解决文言知识问题。
通过诵读、讨论、上网查资料把握人物形象及写作特色。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冯谖的优秀品质:有胆识,智慧、会利用时机,长于计谋等。
教学设想:[重点]文言基本知识的积累。
[难点]引导学生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及作者刻画人物的手法。
[课时]四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要点】1、了解作品。
2、朗读文章,扫清字词障碍。
3、通读文章,勾勒难理解的词句。
【教学步骤】一.导入二.请知道得更多的同学谈谈你了解的背景知识。
文章选自《战国策•齐策》。
孟尝君姓田名文,战国时期齐国的贵族,同魏国的信陵君魏无忌,赵国的平原君赵胜,楚国的春申君黄歇齐名,合称为“战国四公子”。
冯谖是孟尝君门下食客,战国时期齐国策士。
战国时期各国盛行养士之风,在贵族们的众多食客中,不乏智能之士,他们的政治见解和办事才能,对当时的局势产生了若干影响,本文生动地再现了当时养士、用士的社会风貌。
土――知识分子阶层的通称,大有得一土而得天下,失一土而失天下的态势。
士成为社会上一种特殊势力。
最著名的养士者如战国四公子,秦国吕不韦等,都广招门客至数千人,极力扩大自己的政治影响。
本篇所记,就是孟尝君礼待食客冯谖,冯谖知恩报答,为孟尝君出谋划策、奔走效劳,使孟尝君既获美名,又得实益的故事。
其中矫命烧债券之举,虽然目的是为孟尝君收买民心,但在当时历史条件下,是有一定进步意义的。
关于这则故事,《战国策》和《史记》的记载颇有出入。
本文选自《战国策·齐策四》,写策士冯谖为孟尝君奔走出谋的活动,刻画了一个有政治才能和远见的策士形象,颂扬了士阶层在战国时代政治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并在客观上反映了当时错综复杂的社会矛盾。
三、解题冯谖在孟尝君门下作食客四、通读全文采取学生举手和教师制定相结合的方式;要求勾勒出不懂的字、词、句。
五、课堂练习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齐人有冯谖者食以草具居有顷倚柱弹其剑长铗归来乎左右皆恶之谁习计会愦于忧载券契而行不拊爱子其民因而贾利之孟尝君予车五十乘遣太傅赍黄金千斤文车二驷沉于谄谀之臣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使人属孟尝君左右以告过其友曰能为文收责于薛者乎以何市而反驱而之薛券徧合来何疾也臣窃计孟尝君不说孟尝君顾谓冯谖曰孟尝君固辞不往也寡人不祥愿君顾先王之宗庙无纤介之祸者六、课后作业熟读并基本理解课文。
第二课时【教学要点】1、熟读课文前5段,解析难以理解的词句。
2、重点学习“之”。
【教学步骤】一、检查复习教师指定学生朗读课文,检查第一课时的学习效果。
二、进一步疏通课文前5段,解析难以理解的词句。
教师示范讲解和学生讲解相结合。
为全体同学讲解课文的学生,其中可以有两个是事先安排的,而另两个课堂现场指定。
齐人有冯谖者,贫乏不能自存,使人属(同“嘱”)孟尝君,愿寄食门下。
孟尝君曰:“客何好?”曰:“客无好也。
”曰:“客何能?”曰:“客无能也。
”孟尝君笑而受之曰:“诺。
”左右(侍从)以(认为)君贱之也,食(给…吃)以草具。
居有顷(不久以后),倚柱弹其剑,歌曰:“长铗归来乎!食无鱼。
”左右以告。
孟尝君曰:“食之,比(与…相同)门下之客。
”居有顷,复弹其铗,歌曰:“长铗归来乎!出无车。
”左右皆笑之,以告。
孟尝君曰:“为之驾,比门下之车客。
”于是乘其车,揭(举)其剑,过(拜访)其友曰:“孟尝君客(名词意动用法)我。
”后有顷,复弹其剑铗,歌曰:“长铗归来乎!无以为家。
”左右皆恶之,以为贪而不知足。
孟尝君问:“冯公有亲(父母)乎?”对曰,“有老母。
”孟尝君使人给其食用,无使乏。
于是冯谖不复歌。
后孟尝君出记(文告之类的东西),问门下诸客:“谁习计会,能为文收责(通“债”)于薛者乎?”冯谖署(签名)曰:“能。
”孟尝君怪之,曰:“此谁也?”左右曰:“乃歌夫‘长铗归来’者也。
”孟尝君笑曰:“客果有能也,吾负之,未尝见也。
”请而见之,谢(道歉)曰:“文倦于事,愦(昏乱)于忧,而性懧(同“懦”)愚,沉于国家之事,开罪(得罪)于先生。
先生不羞,乃有意欲为收责于薛乎?”冯谖曰:“愿之。
”于是约车治装,载券契而行,辞曰:“责毕收,以何市而反(通“返”)?”孟尝君曰:“视吾家所寡有者。
”驱而之(往)薛,使吏召诸民当偿者,悉来合券。
券徧(同“遍”)合,起矫命以责赐诸民,因烧其券,民称万岁。
长驱到齐,晨而求见。
孟尝君怪(意动用法)其疾(迅速)也,衣冠(穿戴好,名词作动词)而见之,曰:“责毕收乎?来何疾也!”曰:“收毕矣。
”“以何市而反?”冯谖曰;“君之‘视吾家所寡有者’。
臣窃(私下)计,君宫中积珍宝,狗马实外厩,美人充下陈。
君家所寡有者,以义耳!窃以为君市义。
”孟尝君曰:“市义奈何?”曰:“今君有区区之薛,不拊(通“抚”)爱子(意动用法)其民,因而贾(名词作动词,谋取利益)利之。
臣窃矫君命,以责赐诸民,因烧其券,民称万岁。
乃臣所以为君市义也。
”孟尝君不说(同“悦”),曰:“诺,先生休矣!”三、掌握“之”的常见用法)解释下列句中的“之”,并总结“之”的用法。
孟尝君笑而受之曰左右以君贱之也食之比门下之客左右皆笑之为之驾左右皆恶之孟尝君怪之吾负之请而见之沉于国家之事愿之驱而之薛君之“视吾家所寡有者”衣冠而见之因而贾利之今君有区区之薛寡人不敢以先王之臣为臣乃今日见之诸侯先迎之者齐其闻之矣齐王闻之被于宗庙之祟沉于谄谀之臣愿君顾先王之宗庙愿请先王之祭器无纤介之祸者冯谖之计也四、课堂练习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使人属孟尝君左右以君贱之也居有顷比门下之客过其友曰孟尝君客我能为文收责于薛者乎请而见之,谢曰愦于忧以何市而反不拊爱子其民孟尝君不说衣冠而见之今君有区区之薛驱而之薛五、课后作业1、完成学案第(一)题。
2、认真学习课文6—9段,下节课请同学讲解。
第三课时【教学要点】1、熟读课文前6—9段,解析难以理解的词句。
2、重点学习“以”。
【教学步骤】一、检查复习齐读或指定学生读课文前5段,观察第二课时的学习效果。
二、进一步疏通课文6—10段,解析难以理解的词句。
学生讲解为主,教师补充为辅。
讲解的学生,其中可以有两个语文基础较薄弱的,但是教师要提前单独叮嘱学生准备。
后期年(一周年),齐王谓孟尝君曰:“寡人不敢以先王之臣为臣。
”孟尝君就国于薛,未至百里,民扶老携幼,迎君(于)道中。
孟尝君顾(回头)谓冯谖:“先生所为文市义者,乃今日见之。
”冯谖曰:“狡兔有三窟,仅(只、才)得免其死耳;今君有一窟,未得高枕而卧也。
请为君复凿二窟。
”孟尝君予车五十乘,金五百斤,西(名词作状语)游于梁,谓惠王曰:“齐放(放逐)其大臣孟尝君于诸侯,诸侯先迎之者,富而兵强。
”于是梁王虚(使动用法)上位,以故相为上将军,遣使者黄金千斤,车百乘,往聘孟尝君。
冯谖先驱,诫孟尝君曰:“千金,重币也;百乘,显使也。
齐其(表示推测语气的副词,大概,可能)闻之矣。
”梁使三反(通“返”),孟尝君固辞(坚决推辞)不往也。
齐王闻之,君臣恐惧,遣太傅赍(赠送)黄金千斤、文车二驷,服剑一,封书谢孟尝君曰:“寡人不祥(通“详”,审慎),被(遭受)于宗庙之祟(鬼神降下的灾祸),沉于谄谀之臣,开罪于君。
寡人不足为(辅佐)也;愿君顾(顾念)先王之宗庙,姑反国统万人乎!”冯谖诫孟尝君曰:“愿请先王之祭器,立宗庙于薛。
”庙成,还报孟尝君曰:“三窟已就(完成,齐备),君姑高枕为乐矣。
”孟尝君为相数十年,无纤介(通“芥”)之祸者,冯谖之计也。
三、掌握“以”的常见用法解释下列句中的“以”,并总结“以”的用法。
左右以君贱之也食以草具左右以告无以为家以为贪而不知足责毕收,以何市而反起矫命以责赐诸民君家所寡有者,以义耳窃以为君市义臣窃矫君命,以责赐诸民乃臣所以为君市义也寡人不敢以先王之臣为臣以故相为上将军四、课堂练习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后期年孟尝君顾谓冯谖于是梁王虚上位齐其闻之矣孟尝君固辞不往也遣太傅赍黄金千寡人不祥被于宗庙之祟被于宗庙之祟寡人不足为也愿君顾先王之宗庙三窟已就无纤介之祸者左右以告无以为家五、课后练习完成学案第(二)题。
第四课时【教学要点】1、学习省略句。
2、引导学生理解本文刻画人物欲扬先抑的特点。
3、学习冯谖的优秀品质:有胆识,智慧、会利用时机,长于计谋。
【教学步骤】一、请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注意省略的部分。
贫乏不能自存食以草具居有顷,倚柱弹其剑,歌曰左右以告问门下诸客乃有意欲为收责于薛乎愿之驱而之薛,使吏召诸民当偿者长驱到齐,晨而求见衣冠而见之孟尝君予车五十乘还报孟尝君曰二、冯谖是怎样一个人?作者是怎样刻画冯谖这个人物形象的?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讨论后自由发言。
1、冯谖是一个怎样的人?冯谖是战国时期“士”中比较杰出的一位。
他在政治上有远见卓识,知道民心的重要,他能利用统治阶级的内部矛盾,见机行事提出正确的谋略,使孟尝君安于相位。
2、作者是怎样刻画冯谖这个人物形象的?(1)采用欲扬先抑、欲露先隐的写法作者表现冯谖的才能识见,并不是用单刀直入一开始就使其锋芒毕露的方法,而是采取有意蓄势然后跃出,给读者造成悬念。
先写冯谖的“无能”,并以孟尝君、门客、侍从、荐者对他的轻蔑讥讽着力渲染。
随着营造“三窟”的渐次展现,他的才能崭露头角,寄食门下之初的无能的形象及他佯装的俗态截然一变,使这个大智若愚的人物形象更具爆发力。
(2)因事显人,事由人发、在曲折的故事情节中塑造人物形象。
三、写作交流文章多次写“笑”,如:孟尝君笑而受之曰:“诺”;左右皆笑之,以告;孟尝君笑曰:“客果有能也,吾负之,未尝见也。
”请体会这几次“笑”有怎样的区别,谈一谈你的理解。
写成300字左右的短文。
四、作业:1、必做作业整理文言知识: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重点虚词及实词。
2、选作作业:(三选一)①冯谖形象赏析②孟尝君形象赏析③一波三折的情节【附:意动用法讲义】意动用法,就是指谓语动词具有“认为宾语怎么样”或者“把宾语当作什么”的意思。
A.孟尝君客我。
(《战国策·齐策》)“孟尝君客我”,主语“孟尝君”,谓语“客”,名词活用作动词,宾语是“我”。
意思是把宾语“我”当作什么(“客”),是“以我为客”,这是名词“客”的意动用法。
B.渔人甚异之。
(陶渊明《桃花源记》)“渔人甚异之”,主语“渔人”,谓语“异”,形容词活用作动词,宾语“之”。
意思是渔人认为宾语“之”怎样(“甚异”),是“以之为异”,这是形容词“异”的意动用法。
从以上分析也可以看出,意动用法,只限于名词和形容词两类。
1、名词的意动用法就是把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看成这个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
例如:“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王安石《伤仲永》)“宾客其父”,就是把他的父亲当作宾客对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