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一轮复习地球公转及其意义

一轮复习地球公转及其意义

一次太阳直射现象, 即一年中只有一个正午太阳高度最大值
一轮复习地球公转及其意义
一轮复习地球公转及其意义
2.正午太阳高度的年变化规律
1、回归线至极点之间
二至
二至
考点日一 正午太阳高度日的变化规
结律论:正午太阳高度最大值为90°,一年中只有
一次太阳直射现象, 即一年中只有一个正午太阳高度最大值
一轮复习地球公转及其意义
夏至日 远日点
近日点 冬至日
考点2:黄赤交角及其影响 1、含义
赤道 黄道
考点2:黄赤交角及其影响
2、影响
黄 引起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6月22日
3月21日
9月23日 12月22日

引起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决定有无直射现象和极昼极夜现象

决定五带的范围
考点3:太阳直射点移动的影响 1、昼夜长短变化
第5讲 地球公转及其地理意义
最新考纲
核心素养定位
1.掌握地球公转的轨道、方向、周期和速度。(区域认知)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 2.理解黄赤交角的产生及其影响。(综合思维、区域认知)

3.理解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纬度变化
及其成因。(综合思维、区域认知)
考点1:地球公转的基本特征
1)方向 2)周期 3)速度
考点4:正午太阳高度角
1.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
1.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 H=90˚- 纬度差

直射点
说明: 1、“两点”是指所 求地点与太阳直射 点。 2、两点纬度差的计 算遵循“同减异加” 原则,即两点同在 北(南)半球,则两点 纬度“大数减小 数”;两点分属南 北不同半球,则两
一轮复习地球公转及其意义
规律一:同一条纬线上的各地,昼夜长短相同 看昼夜弧长→定昼夜长短
规律二:直射点在哪个半球,哪个半球昼长夜短
定昼夜长短
规律三:直射点向哪个半球移动,哪个半球昼长变长
定昼夜长短变化
冬至日
二分日
夏至日
规律四:对称规律
冬至日
二分日
夏至日
南北半球纬度数相同的地区昼夜长短“对称”
规律四:对称规律
相对于夏至日或冬至日对称的两个日期,某地 的昼长、夜长是相同的
规律四:对称规律
关于二分日对称的两个日期,某地某一个日期 的的昼长等于另一个日期的夜长
规律五:极昼极夜规律
定极昼极夜的范围和变化
直射点向北移
冬至日
二分日
夏至日
(1)太阳直射点纬度与出现极昼、极夜的最低纬度互余。 (2)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北极点周围极昼范围变大;太阳
直射点向南移,南极点周围极昼范围变大。
一轮复习地球公转及其意义
一轮复习地球公转及其意义
考点4:日出、日落方位与正午太阳方位
2、日出日落方位 (2) 出现极昼或极夜现象的地区
北半球,正北升,正北落 南半球,正南升,正南落
一轮复习地球公转及其意义
一轮复习地球公转及其意义
(3)极昼期复习地球公转及其意义
2.正午太阳高度的年变化规律
1、回归线之间
考点一 正午直射太阳直射高度的变化规 结律论:正午太阳高时度最大时值为90°,每年有两
次太阳直射现象, 即一年中有两个正午太阳高度最大值
一轮复习地球公转及其意义
一轮复习地球公转及其意义
2.正午太阳高度的年变化规律
1、回归线上
考点一 正午太23阳°2 高度的变化规 结律论:正午太阳高度最6′大值为90°,一年中只有
一轮复习地球公转及其意义
1.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 1.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 H=90˚- 纬度差
40°N 25°
15°N
例如:北京(40°N)的正午太阳高 H北京=90°-25°=65°

一轮复习地球公转及其意义
一轮复习地球公转及其意义
1.正午太阳高度的空间(纬度)变化规律
【夏至】
N
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 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最 大
整个南半球则都达一年
【冬最至小 】
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地区
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最
S

整个北半球则都达一年
正午太阳高度角从直射点最小向南北两侧递减
一轮复习地球公转及其意义
一轮复习地球公转及其意义
1.正午太阳高度的空间(纬度)变化规律
考点一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 律
一轮复习地球公转及其意义
一轮复习地球公转及其意义
考点4:日出、日落方位与正午太阳方位
1、正午太阳方位
地方时12点时太阳方位
看直射点与某地的的南北关系
一轮复习地球公转及其意义
考点4:日出、日落方位与正午太阳方位
2、日出日落方位 (1)未出现极昼或极夜现象的地区
直射点在北半球,东北升,西北落 直射点在南半球,东南升,西南落 直射点在赤道,正东升,正西落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