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三节植物对矿质元素的吸收一根系吸收矿质元素的特点

第三节植物对矿质元素的吸收一根系吸收矿质元素的特点


二、硝酸盐的还原
(一) NO3-还原的部位: 根 地上部分的枝叶中
(二)硝酸盐的还原的过程
(+5〕 (+3) (-3) +2e 6e - - NO3 NO2 NH 3 硝酸还原酶 亚硝酸还原酶
1、硝酸盐还原为亚硝酸盐
- NO3 +NADH+H - + NO + NAD + H O 2 2 NR
(1)矿质元素必须溶于水中才能被吸收,随 水一起进入根部自由空间。 (2)由于矿质的吸收形成水势差---吸水的动力。
无关
(1)动力和吸收方式不同:矿质元素的吸收方 式以主动吸收为主。水分吸收主要是被动吸收。 (2)植物吸收养分的量与吸水的量无一致关系。
4
(二)离子的选择吸收
1、物种间的差异, 如 番 茄 吸 收 Ca 、 Mg 多,而水稻吸收 Si 多。
水稻和番茄养分吸收的差异
表示试验 结束时培 养液中各 种养分浓 度占开始 试验时%
2、同一植物对溶液中的不同离子
玉米根对离子的选择性吸收 离子 K+ Na+ 胞外浓度 mmol/L 0.14 0.51 胞内浓度 mmol/L 160 0.6 积累率(膜内
浓度/膜外)
1142 1.18
NO3SO42-
L—谷氨酰胺+α—酮戊二酸+ [NAD(P)H或Fdred]
2L—谷氨酸+ [NAD(P)+或Fdox]
GOGAT
以Fd为还原剂:绿藻、蓝色细菌、高等植物的光合细胞
以NADH(或NADPH)为还原剂:细菌、高等植物非光合细胞
2、氨的同化也可在谷氨酸脱氢酶(GDH)的作用下进行
α—酮戊二酸+ NH3 +NAD(P)H+H+ +NAD(P)++H2O
8个电子 8个电子
1个N2 1个N2 16个ATP 16个ATP
能量?
固氮酶复合体
固氮酶的特性
固氮酶的正常活性要求几乎绝对的厌氧条件。 -被氧抑制。 能催化分子态氮转化为氨的反应。
能催化多种底物的还原(乙炔被还原为乙烯)以及ATP的水解。 固氮酶
N2+8e-+16ATP
2NH3+H2+16ADP+16Pi
0.13
0.61
38
14
292
23
3、对同一种盐的不同离子吸收的差异上。
生理盐性盐
生理碱性盐 生理中性盐
(NH4)2SO4
NaNO3或Ca(NO3)2 KNO3
(三)单盐毒害与离子拮抗
1.单盐毒害 溶液中只有一种矿质盐对植物起毒害作用的现 象称为单盐毒害(toxicity of single salt)。
四、生物固氮
是指在生物体内将大气中的N2转变为NH3或NH+4的过程。能 固氮的生物都是原核微生物。
非共生:固N菌,梭菌,兰藻 二类微生物 共生:豆科的根瘤菌,
非豆科的放线菌,满江红、鱼腥藻
豌豆的根瘤
与豆科共生的根瘤菌
固氮酶复合物
铁蛋白 钼铁蛋白
由钼铁蛋白和Fe蛋白构 成。 都是可溶性蛋白质, 任何一部分单独都不具 有固氮酶的活性。
2.离子进入根部导管
两条途径
质外体 共质体
(a)质外体途径 --经自由空间进入根皮层
根部吸矿质的共质体途径和质外体途径
自由空间 根部与外界溶液保持扩散平衡,离子自由出入的区 域叫自由空间( free space ),包括根部内皮层外 细胞壁和细胞间隙。 表观自由空间(apparent free space,AFS)
土壤中如H2S、某些有机酸、过多的Al、Fe、Mn 等重金 属元素,会不同程度地伤害根部,降低植物吸收矿质元素 的能力。
(七)微生物的作用
(1)菌根:高等植物的根端和土壤真菌形成的具有固 定结构的共合体。
(2)细菌代谢产生各种酸,促进难溶矿物质的溶介。
四、植物地上部对矿质元素的吸收
植物地上部分也可以吸收矿质元素,这被称为 根外营养或叶片营养(foliar nutrition)。
第三节
植物对矿质元素的吸收
一、根系吸收矿质元素的特点 (一) 根对矿质和水的相对吸收 (二)离子的选择吸收 (三)单盐毒害与离子对抗
(一) 根对矿质和水的相对吸收
黄瓜 光 暗 吸水 520ml 90ml K+ 9.2 10.5 Br8.4 8.8
1.根对水和盐的吸收不成比例。
2
2.吸盐和吸水是两个相对独立的生理过程 相关
谷氨酸合酶( Glutamate synthase :GOGAT)。
谷氨酸合酶
酮戊二酸
谷氨酸
三、 氨 的 同 化
谷氨酰胺合成酶
氨的同化 在根、根 瘤和叶片 进行。
谷氨酰胺
铵盐
谷氨酸合成酶循环
L—谷氨酸+ATP+NH3
GS
Mg2+
L—谷氨酰胺+ADP+Pi
GS普遍存在于各种植物的所有组织中,对氨的亲和力高, 能防止氨积累造成的毒害。
在酸性条件下各种矿质盐的溶解性增加,但 PO43- 、 K+、Ca2+、Mg2+等易被雨水淋失。
3、影响土壤微生物的活动
酸性反应易导致根瘤菌死亡,而碱性反应促使反硝化细菌 生育良好,氮素损失。 多数植物最适生长的 pH 为6~7
(五)离子间的相互作用
1.竞争作用
---竞争作用和协同作用。
如 NH4+对K+, Mn2+、Ca2+对Mg2+, Cl-对NO3-,SO42-对SeO42-
A. B. C. D.
NaCl+ KCl+ CaCl2 ; NaCl+CaCl2 CaCl2; NaCl
小麦根在盐类溶液中的生长情况
溶液 NaCl CaCl2 NaCl+CaCl2
根的总长度(mm) 59 70 254
生长情况 生长不好 生长不好 生长较好
NaCl+CaCl2+KCl
324
生长正常
1.在细胞质中进行,
2.硝酸还原酶(nitrate reductase, NR)
3.NADH(或NADPH)源于???????。
硝酸还原酶(nitrate reductase, NR):
1)硝酸还原酶是一种诱导酶(适应酶),受底物 NO3- 诱导。
2)该酶有两个显著特点: a)稳定性差;b)诱导后能迅速合成。 3)是一种钼黄素蛋白, 由黄素腺嘌呤二核苷酸(FAD)、细胞色素b557和钼复 合体(Mo—Co)组成,推测它的结构为同型二聚体。
途径:
溶液角质层孔道 表皮细胞外侧壁 外连丝 表皮 细胞的质膜细胞内部
影响叶片吸收矿质元素的因素:
A、角质层的厚度:
B、影响蒸发的各种因素如温度、光照、大气湿度、 风等都影响叶片对矿质的吸收。
第四节 矿质元素在植物体内的运输与分配
一、矿质元素在植物体内的运输
(一)矿质元素运输的形式
(二)矿质元素运输的途径
(一)根系吸收矿质元素的区域
根尖端 根冠 根毛区 伸长区 分生区
怎样证明根毛区吸收能力最强?
( 1 )用 32P 研究 5-7
天小麦 初生根 不分 枝部分的吸收区。
发现 32P 的积累有两 个高峰 :一是 根冠 及分生 区;一 是根 毛发生区。
( 2 )以 32P 研 究大麦根尖对 P的积累与运 输,发现根毛 区运输最快。
白天植物叶片中硝酸盐含量很低,有时不容易测出, 为什么? (EMP等) 1.NADPH(叶片);2.光合产物 NADH(根中), 为NO3-还原提供还原剂;
2.Fd(red); (NO2-还原成NH4+)
3.光可以促进NR的合成。
4.NH4+通过氨基化作用、氨基转换作用等合成氨基酸;
也可形成酰胺作为贮存、运输形式,或解毒作用。
液泡
质体
硝酸还原酶
亚硝酸还原酶
硝酸盐转 运器
胞质
植 物 细 胞 对 硝 酸 盐 的 吸 收
三、氨的同化
根从土壤中吸收NH4+的及NO3-还原形成NH4+的,必须 立即结合到有机物中,即进行氨的同化。
1、氨的同化主要通过谷氨酸合成酶循环进行.
谷氨酰胺合成酶( Glutamine synthetase: GS)
Fd来源于光合作用。
亚硝酸还原酶(nitrie reductase, NiR)

其辅基由罗西血红素和一个4Fe—4S簇组成
还原态 Fd
罗西血 红素
光反应 NiRNiR 氧化 态Fd
叶 中 硝 酸 盐 的 还 原
根中硝酸盐的还原
根部亚硝酸盐还原在前质体中进行,其还原力来源于呼吸 作用。
光对NO3-的还原起促进作用?
(四)土壤pH状况
1. 影响根细胞原生质所带电荷的性质
H R C NH2 (pH>6) COO R H C COO R H C NH+ 3 (pH<5) COOH
NH+ 3 (pH5~6)
当土壤pH低时,易吸收阴离子;高时易吸收阳离子。
2、影响矿质盐的溶解性
在碱性条件下:Ca、Mg、Fe、Cu、Zn沉淀
硝酸还原酶是一种诱导酶
NR基因表达的调控
硝酸盐
实验证明NO3- 和Mo能诱导NR,缺Mo时,积累NO3同时产生缺N症状。
NO3-
NO2-的电子传递过程:
2、亚硝酸还原成氨
- + NO2 +6e +8H NH 4 NiR
叶片中亚硝酸盐还原的部位在叶绿体,
2H 2O
氢供给体是还原态铁氧还蛋白(Fd)。
与MgATP结合,形成还 原型MgATP铁蛋白。
以铁氧还蛋白为 电子供体,去还 原铁蛋白。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