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育与人的发展

教育与人的发展


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来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 要,身心发展的顺序也是由身心成熟机制决定的。

代表人物:
【中国】孟子:性善论
【西方】奥地利的弗洛伊德:强调人的性本能 (美国)格塞尔:强调成熟机制
(美国)威尔逊:“基因复制”
(英国)高尔顿:强调遗传,“名人家谱的调查” “非凡的才能主要是由遗传决定。” (美国)霍尔:“一两的遗传胜过一吨的教育” 评价:遗传决定论片面强调遗传素质的作用, 忽视其他因素在人身心发展中的相互作用。
于三四岁儿童的智力水平。
正确认识遗传素质的作用

遗传素质在人的不同发展阶段的影响力不同。 苏联心理学家鲁利亚经研究发现,年龄越小受遗传素
质的影响越大,至学龄中期,人的复杂的心理活动方
式,遗传已几乎没有影响。

绝大部分人的遗传素质都是常态的。
2、环境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制约作用 环境是个体生活其中,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 一切外部因素。 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社会环境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外部条件,对人 的发展起着一定的制约作用。

没有社会环境影响,生物人不可能获得人的社会发展。
例子:兽孩

还有一种情况,有的人虽然生活在社会中,但被别人 实行了“环境剥夺”,也同样失去了人的社会发展。 例子:卡斯.豪瑟
(1)环境是人的发展的外部条件
环境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包括机遇、条件 和对象。 (2)环境推动和制约着人身心发展的进程 它对人的发展有积极和消极之分 。
人是政治的产物(亚里士多德)
人的一半是天使,另一半是野兽(狄德罗) 人是一切生产关系的总和。
人是什么样的,这同他们的生产是一致的。
人是自己的活动的产物,人在创造生活资料的同时也创造了自己。 人是一种存在的可能性;人又自主性和创造性;人具有多样性和差 异性;人具有发展的潜质;人具有历史性和现实性。

《教育学》——第二章
教育与人的发展
内容提要:
1 2、掌握个体身心发展的基本规律以及影响个体身心 发展的因素及其作用; 3、运用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作用的基本原理, 分析教育在促进儿童身心发展中的特殊作用。
一、 人的发展(个体的发展)概述
(一)人的发展的一般概念
对人的理解: 人是万物的尺度(普罗塔格拉)

“印刻现象”
奥地利生物学家劳伦兹曾发现,小鸭子在出生后 不久所遇到的某一种刺激或对象,会印 入到它的感觉之中,使它对这种最先印 入的刺激产生偏好和追随反应。

小鸡、小鸭的“ 母亲印刻” 的关键
期发现在出生后的10—16个小时, 而小狗的“ 母亲印刻” 关键期发现 在出生后的3—7周。

1—3岁口语学习的关键期


4—5岁书面语学习的关键期
5岁前是音乐学习的关键期
3—8岁是外语学习的关键期
1岁以前依恋 2岁以前感知 3岁独立性 4-6岁社会性
4、个别差异性 表现:发展方向、发展速度、达到高度等。
要求:因材施教,引导学生扬长避短,发展个性,
促进学生自由的发展。
“早慧”与“大器晚成” 气质类型 感知差别等。

“孟母三迁”;
荀子:“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 墨子:“人性如素丝”、“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
启示:我们不能改变自己的出身和容貌,但我们可以改变自己。
(3) 环境对人的发展的作用离不开人对环境的
能动活动
人在接受环境的影响和作用时,也不是消极的、
被动的,而是积极能动的过程。
环境的给定性与主体选择性 但不能过分夸大环境的作用
“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长善救失”
5、互补性 表现:生理、生理与心理、生理与社会等。
要求:培养自信和努力的品质
6、整体性
表现:生理、心理、社会等。
要求: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地发展,把学生培养成
完整的和完善的人。
7、稳定性与可变性
二、 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因素
(一)影响人的发展因素的主要理论
1、内发论(又称自然成熟论、预成论、生物遗传决定论等)
(4)教育的主导作用是相对的、有条件的
必须通过学生自身的积极活动。
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学校教育按社会对个体的基本要求对个体发展的方向
与方面做出社会性的规范。

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学校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不仅具 有即时的价值,而且具有延时的价值。 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遗传是指人从上代继承下来 的生理解剖上的特点,这些遗传 的生理特点,也叫遗传素质。是 人的发展的自然的或生理的前提 条件。 如:遗传的基因、孕期情况、 生产方式等。
(1)遗传素质是人的发展的生理前提,为人的身 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人的外在体征的遗传制约性比行为能力的制约性大 IQ之的相似性与遗传基因之间的相似性存在相关。一般来说智 商,男孩受母亲的影响大,女孩受父亲的影响大。孩子接受的谁 的遗传多,长相像谁,他们的智商越相近。 启示:优生优育
表现:器官的形态、结构及机能的变化与完善 。 成熟是个体的生理和心理机能都达到比较完备的阶段。即由基 因制约的发展过程的机制就是成熟。标志是生理方面具有生殖能力, 心理上具有独立自主的自我意识。 “三翻、六坐、八爬叉、十个月的孩子叫大大”——反映了遗传 素质的发展过程 格塞尔“同卵双生子爬楼梯实验” 思考:早期教育是不是越早越好?到底应该有多早?

种系的发展------即人类从无到有的变化过程。
个体的发展:
广义的是指个人从胚胎到死亡的变化过程,
其发展持续于人的一生。
狭义的是个人从出生到成人的变化过程,
主要是指儿童的发展。儿童的发展也就是儿童 的成人过程。
教育学: 关于 “人的发展”
(0岁—18岁)

从出生到成熟期间人的身心不断发展、完善 的变化过程。即年轻一代身心的发展过程。
1、从混沌向分化发展 2、从不随意动作向随意动作发展 3、从不完善到完善的发展 4、从片面到全面的发展
(二)人的发展的内容
机体的正常发育
生理发展
机体体质的增强
人 的 发 展
认识能力的发展
心理发展
意向的发展 个性的发展
社会发展
社会知识与文化掌握 社会关系与行为规范习得
人的发展内容关系图
人的发展
相互影响 相互 影响 相互 影响
(美国)斯金纳:刺激—反应 评价:环境决定论片面夸大了环境和教育的作用,否 定了生理的遗传性和人的主观动性,陷入了机械主义。
3、二因素与多因素相互作用的论

一种观点人的发展不是遗传和环境之和,而是二者的乘积。
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吴伟士。

另一种观点认为遗传和环境在人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作用 始终是交织在一起的,很难明确区划分。代表人物是德国 心理学家施太伦。 多因素论:认为个体的发展是体的内在因素与外部环境
要求:循序渐进地促进学生身心发展 不能 “拔苗助长”“凌节而施”。
思考:幼儿阶段能否把识字、拼音教学作为最主要的学习任务?
2、阶段性
个体在不同年龄阶段表现出身体发展的总体 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
要求:教育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尊重不同年龄 阶段学生的特点,并根据这些特点提出不同的发 展任务,采取不同的教育内容与方法。做好教育 的衔接性和过渡性。
2、外铄论(环境决定论、养育论)
认为人的发展主要力量依靠外在的力量。诸如环境的 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响和学校教育等。

代表人物:
【中国】荀子:“性恶论”
【西方】(英国)洛克:“白板说”
(美国)行为主义者华生:“给我一打健康的婴儿,如果让我在由
我控制的环境中培养他们。我保证能把他们训练成我选定的任何一种 专家医生、律师„„或者使他们成为乞丐、盗贼。”

如果让小学生学习高等数学可行吗?为什么?为什么规定 小学入学的年龄定为6周岁左右? 小资料:人的思维发展与脑的重量发展是密切相联的。据 研究,人脑平均重量发展的趋势是:新生儿为390克,8-9 个月的乳儿为660克,2-3岁的婴儿为990-1011克,6-7 岁的幼儿为1280克,9岁的儿童为1350克,12-13岁的少年 儿童大脑平均重量已和成人差不多了,即达到1400克。 小结:只有当身体的发展具有了一定的条件,才为学习一 定的知识机能提供可能。
人的智力遗传占60%。
“《伤仲永》”
“神童的悲剧” 、 “印度的狼孩”
平 均 进 入 盲 路 的 次 数
图2.1 选择性繁殖与白鼠走迷津错误次数间的关系
案例1:神童的悲剧
1978年:整个中国的报纸、杂志、电视都在报道
宁铂。几乎一夜之间,这个戴眼镜的神奇少年为整个 国家所熟知。他被称为“神童”。
但最终他了断尘缘,出家当了和尚。
而另外两位神童:谢彦波和于政一个“自我封 闭”,一个有“心理问题 ”。
问题:造成这种后果的原因是什么?你认为在一个 的成长中什么才是最重要的?
决定孩子聪敏与否的父母因素:
1)父母智力正常
2)远血缘通婚 3)春季出生
4)母乳喂养
5)睡眠充足 6)勤于运动 7)体重适中 8)吃好早餐
(2)遗传素质的成熟程度制约着人身心发展过程和阶段
“乳儿期、婴儿期、幼儿期、童年期、少年期、青年期” “三翻、六坐、八爬叉、十个月的孩子叫大大”
不能 “一刀切、一锅煮”
3、不平衡性
(1)同一方面的发展速度,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变
化是不平衡的
如:青少年的生理和心里发展有两个高峰期和危险期
(2)不同方面的发展的不均衡性 要求:做到“抓住关键期”
关键期:身体或心里的某一机能和能力最适宜形成的时 期。


(3)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影响着人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 表现:体态和感觉器官的功能以及神经活动的类型上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