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教育与人发展的关系一、题目(一)填空题1、人的发展包括和的发展。
2、身体的发展指和两部分。
3、对人的身心发展的动力问题研究,历史上存在三大流派是、、。
4、内发论只强调人的决定作用,忽视的作用。
5、外铄论只强调人的决定作用,忽视的作用。
6、影响人发展的因素有、环境、、实践和。
7、遗传素质的成熟程度制约人发展的,因此教育应该。
8、“一两遗传胜过一吨教育”是提出的,此观点是论的观点。
9、环境包括和两部分。
10、“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说明的作用。
11、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作用。
12、人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要求教育应。
13、人身心发展的性,要求教育要抓住学生身心发展的关键期及时施教。
14、童年期对应我国的教育阶段,学生的思维特点具有性。
15、教育的两个阶段之间,需要教育者,以帮助学生适应。
(二)选择题1、人身心发展的顺序性要求教育工作必须:A长善救失B因材施教C温故知新D循序渐进2、人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要求教育工作必须:A长善救失B因材施教C温故知新D循序渐进3、影响人发展的因素有:A遗传素质B环境C教育D实践4、母的职业、文化素质、教养方式等对人的影响因素是:A遗传素质B环境C教育D实践5、母三迁的故事说明---对人发展的作用。
A个别主观能动性B环境C教育D实践6、教育上的“揠苗助长”违背人发展的----规律。
A顺序性B阶段性C不均衡性D个别差异性7、对应我国教育初中阶段的是人身心发展的-----阶段。
A童年期B少年期C青年期D青春期(三)辨析题:1、人的身体发展由遗传决定,而心理发展是由后天的环境决定的。
2、一两遗传胜过一吨教育3、民间说法“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4、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四)简答题:1、教育环境与一般环境相比有哪些特殊性?2、简述影响人发展的因素及作用。
3、简述人发展的涵义4、教育为什麽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5、遗传素质在人的发展中起为什麽作用?(五)案例分析题:1、论述人身心的规律及教育。
(六)论述题:1、一位父亲用尽一切办法教他两岁半的儿子学1+1=2,结果失败了。
2、一位教语文的班主任老师,认为语文成绩不好,数学成绩好的同学都是不好好学习语文,在跳独腿舞。
3、孟母三迁的故事二、参考答案(一)填空题1、身体、心理2、机体正常发育、体质增强3、内发论、外铄论、互动论4、内部因素、外部因素5、外部因素、内部因素6遗传素质、教育、主观能动性7、顺序、循序渐进8、霍尔、遗传决定论9、自然环境、社会环境10、环境11、主导作用12、因材施教13、不均衡性14、小学、具体形象性15、引渡(二)选择题1d2ab 3 abcd 4 b5b6 ab7 b(三)辨析题1、错。
人的发展包括身体和心理发展,身体和心理发展具有统一性,遗传素质和环境都影响人身体和心理发展,但都不起决定作用。
2、此观点不正确。
遗传素质是指通过某种遗传物质所传递、父母或种系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些解剖生理特点。
遗传素质主要表现在人的集体构造、形态、感觉器官以及神经系统等方面。
且遗传素质为人的发展提供必要的生物前提。
3、此观点不正确。
遗传素质是指通过某种遗传物质所传递、父母或种系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些解剖生理特点。
遗传素质主要表现在人的集体构造、形态、感觉器官以及神经系统等方面。
且遗传素质为人的发展提供必要的生物前提。
4、此观点正确。
说明环境在人身体和心理发展中起很重要的作用。
(四)简答题1、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的培养人的活动;学校教育有专职的教育工作者;学校教育是一个可控的环境;学校教育具有加速学生发展的特殊功能。
2、影响人身体和心理发展的主要因素有遗传素质、环境、教育、主观能动性、实践等。
其中遗传素质是人身体和心理发展的物质前提;环境起促进作用;教育起主导作用;主观能动性是人身体和心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人身体和心理发展的基本途径。
3、人的发展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人的发展,主要指从生命结束的全部人生中不断发生的身体和心理两方面的变化过程。
狭义的人的发展,仅指人的身心变化过程中呈上升趋势的历程,即人从出生到成年的身心变化过程。
人的发展包括身心两方面。
身体的方面,包括机体的正常发育和体质增强两个方面。
机体的发育只有机体的骨骼、肌肉、神经系统等集体的生长;体质增强则指机体的生理功能特性,以及力量、速度、反应、耐力、平衡性、协调性和集体的健康状况等。
心理方面,主要包括两部分:一是人的心理过程即认知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二是指人的个体倾向性、个性心理特征等。
人的身心两方面紧密联系,具有统一性。
4、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的培养人的活动;学校教育有专职的教育工作者;学校教育是一个可控的环境;学校教育具有加速学生发展的特殊功能。
5、遗传素质是指通过某种遗传物质所传递、父母或种系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些解剖生理特点。
遗传素质为人的发展提供必要的生物前提,遗传素质的成熟程度制约人身体和心理发展的阶段;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影响人个性特点的发展。
(五)案例分析题1、此现象违背了人身心发展的顺序性规律。
人身心发展的顺序性是指人从出生到成年,身心发展经历了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量变到质变的不断的发展过程,这一过程具有一定的顺序性。
心理的发展总是有具体思维到丑行思维;由机械记忆到有意义记忆;有无意注意到有意注意;有快乐、恐惧等简单情感到理智感、道德感等复杂情感,总之,人的身心发展是逐渐的有顺序的连续的由低级水平到高级水平的发展。
人的身心发展既然是由顺序的,教育工作就要适应这种顺序,遵循由具体到抽象、由浅入神、又简到繁、由低级到高级等顺序逐渐进行。
2、此现象违背了人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规律。
人的身心发展存在着个别差异。
首先表现在同一年龄的不同人,在同一方面发展速度和水平的不相同。
其次表现为不同人在不同方面的差异。
3、此现象说明环境在人身体和心理发展中起很重要的作用。
(六)论述题1、人身心发展的顺序性规律,教育应循序渐进。
人身心发展的顺序性是指人从出生到成年,身心发展经历了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量变到质变的不断的发展过程,这一过程具有一定的顺序性。
心理的发展总是有具体思维到丑行思维;由机械记忆到有意义记忆;有无意注意到有意注意;有快乐、恐惧等简单情感到理智感、道德感等复杂情感,总之,人的身心发展是逐渐的有顺序的连续的由低级水平到高级水平的发展。
人的身心发展既然是由顺序的,教育工作就要适应这种顺序,遵循由具体到抽象、由浅入神、又简到繁、由低级到高级等顺序逐渐进行。
2、人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规律,教育年应因材施教。
人的身心发展存在着个别差异。
首先表现在同一年龄的不同人,在同一方面发展速度和水平的不相同。
其次表现为不同人在不同方面的差异。
教育工作就要适应这种个别差异性规律,应做到因材施教。
3、人身心发展得不均衡性规律,教育应抓住学生身心发展的关键期及时施教。
人身心发展的不均衡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身体和心理的同一方面,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发展速度不同。
二是身心不同方面,发展和成熟的时间早晚不统一。
人的身心发展的不均衡,使人生理和心理的各岗面发展,在一定时期内发展较快,一定时期内发展缓慢。
其中在某一时期内,身心的某一方面机能发展的最快,如果在此时期进行科学合理的教育训练,最适宜形成次方面的能力,教育家把这一时期称为关键期。
4、人身心发展得阶段性规律,教育应根据学生年龄阶段特点,选用适当的教学内容和方法。
推荐一、名词解释1、个体身心发展即个性发展:是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人在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的变化过程,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积极的方向变化的过程。
2、个体发展的内发论:认为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身心发展的顺序也是由身心成熟机制决定的。
3、外铄论:认为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力量。
诸如环境的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响和学校的教育等。
16、多因素相互作用论;辨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发展是个体的内在因素与外部环境在个体活动中相互作用的结果4、发展关键期:是指身体或心理的某一方面机能和能力最适宜于形成的时期。
5、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表现为两个方面:首先是同一方面的发展速度在不同和年龄阶段变化是不平衡的;其次是不同方面发展的为平衡性。
6、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个体身心的发展在整体上具有一定的顺序,身心发展的个别过程和特点的出现也具有一定的顺序。
7、身心发展的阶段性:个体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身心发展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
8、人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互补性反映个体身心发展各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
它首先指机体某一方面的机能受损甚至缺失后可通过其它方面的超常发展得到部分补偿。
互补性也存在于心理机能和生理机能之间。
人的精神力量、意志、情绪状态对整个机体起到调节作用,帮助人们战胜疾病和残缺,使身心依然得到发展。
9、遗传:是从上代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上的特点,也叫遗传素质。
10、成熟:人有某种先天素质的发展过程。
11、环境:指个体生活其中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一切外部因素。
12、最近发展区: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提出:教育对儿童的发展起主导作用和促进作用,但需要确定儿童的两种发展水平:一种是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另一种是儿童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
这两种水平之间的距离就是“最近发展区”。
13、人的价值:是指人在世界中的地位得到肯定,人的作用得到以挥,人的尊严得到保证。
14、人的潜能:是人足以区别于动物的重要标志,是能够把未成熟的人培养为成熟的人;把平凡的人培养成出色的人的可能性或前提条件。
15、个性:亦称人格。
指个人稳定的心理特征。
具有整体性和独特性。
二、填充1、促进人的身心发展是教育的直接目的,能否遵循人的身心发展的规律则是教育工作能否达到预期目的的关键。
2、发展是人的各方面的潜在力量不断转化为现实个性过程。
3、人的身心发展具有社会实践性和能动性。
4、关于人的身心发展的动力有不同的观点,孟子认为人性本善,是我国古代内发论的代表。
5、美国心理学家格塞尔强调成熟机制对人的发展起决定的作用。
6、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发展是个体的内在因素与外在环境在个体活动中相互作用的结果。
7、内因和外因对个体身心发展综合作用的汇合点是:实践。
8、由于外铄论者强调外部力量的作用,所以一般都注重教育的价值。
9、当人的机体在某一方面机能受损失后,可以通过其他方面的超常发挥得到补偿,这是个体身心发展规律中的互补性。
10、在教育工作中发现研究个体间的差异性,做好因材施教工作是非常重要的。
11、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关于发生认识论的研究,揭示了个体认知发展的一般规律即按感知运算水平、前运算水平、具体运算水平、形式运算水平顺序发展的特征。
12、美国心理学家柯尔柏格研究证明:人的道德认知遵循着从前世俗水平到世俗水平再到后世俗水平的发展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