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分组教学是为了克服班级授课制的弊端而提出来的,因此它比班级授课制优越。
分组教学比班级上课更适应学生个人的水平和特点,便于因材施教,有利于人才的培养;便于学生的交流合作;有助于学生组织能力、管理能力、表达能力以及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在与小组成员的竞争与合作中,强化自己的学习动机。
但是,分组教学较难科学鉴别学生的能力和水平;在对待分组教学上,学生家长和教师的意愿常常与学校要求相矛盾;分组后有可能产生一定的副作用,使快班学生产生骄傲,慢班、普通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降低。
2. 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
这种说法正确(1)教学过程中有两类不同性质的活动(教和学),但教学过程的主要矛盾是学生与其所学的知识之间的矛盾(教师提出的教学任务同学生完成这些任务的需要、实际水平之间的矛盾),实际上也就是学生认识过程的矛盾,是认识主体与其客体之间的矛盾,因此学生的认识活动是教学中最主要的活动,教学过程是一种认识过程。
(2)教学过程作为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其特殊性表现在以下几点:①认识的间接性
②认识的交往性;③认识的教育性;④有领导的认识
3. 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思想内部矛盾斗争的发展过程。
这种说法是正确的。
(1)学生思想品德的任何变化,都依赖于学生个体的心理活动。
任何外界的教育和影响,都必须通过学生思想状态的变化,经过学生思想内部的矛盾斗争,才能发生作用,促使学生品德的真正形成。
(2)在德育过程中,学生思想内部的矛盾斗争实质上是对外界教育因素的分析、综合过程。
教育者应当自觉利用矛盾运动的规律,促进学生思想矛盾向社会需要的方向转化。
(3)学生的自我教育过程.实际上也是他们思想内部矛盾斗争的过程,斗争的过程也是学生品德不断发展的过程,这一规律要求教育者高度重视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发挥学生在德育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
4.
1. 新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
(1)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2)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3)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4)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5)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6)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2. 班主任工作内容
(1)建立健全班级组织(2)学生的教育引导(3)班级日常管理(4)组织班级活动开展
3.心理健康的标准
1)智力正常;(2)情绪适中;3)意志健全;(4)人格统一;(5)人际关系和谐;(6)与社会协调一致;
(7)心理特点符合年龄特征。
4.有效复习
1)及时复习,学习当天复习2)合理分配复习时间3)分散和集中结合4)反复阅读加回忆5)复习方法多样化6)多种感官参与复习
5.课堂气氛类型 1)积极的2)消极的3)对抗的
6.教师的心理特征
1)认知特征2)人格特征3)行为特征4)教学效能感5)罗森塔尔效应
7.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念
基本理念:1)三维目标观(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2)综合课程观3)内容联系观4)学习方式观5)发展评价观6)校本发展观核心理念:以人为本
8.新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
1)课程功能的转变2)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3)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4)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5)建立与素质教育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6)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
9.良好情绪的标准
1)正确反映环境的影响,善于表达自己的感受2)对引起情绪反应的刺激作出适当的反应3)良好的情绪反应的转移能力4)情绪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
中学生良好情绪的培养方法
1)敏锐觉察情绪2)平和接纳情绪3)正确调整情绪4)有效表达情绪5)保持和创造快乐情绪
10.心理辅导强化法
强化法用来培养新的适应行为。
根据学习原理,一个行为发生后,如果紧跟着一个强化刺激,这个行为就会再一次发生。
例如,一个学生不敢同老师说话,学习上遇到了疑难问题也没有勇气向老师求教,当他一旦敢于主动向老师请教,老师就给予表扬,并耐心解答问题,这个学生就能学会主动向老师请教的行为方式。
11.影响人格发展的因素
1)生物遗传2)社会文化3)家庭4)学校教育5)个人主观
12.课堂问题行为
问题行为是指不能遵守公认的正常儿童行为规范和道德标准,不能正常与人交往和参与学习的行为。
这样的行为不仅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而且常常引起课堂纪律问题。
类型:人格型,情绪型,行为型
13. 怎样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
1)准确的鉴定、分析课堂气氛是营造良好课堂气氛的前提和基础。
2)时刻保持积极的情绪状态感染学生3)树立典型,利用榜样示范积极引导学生4)妥善处理矛盾冲突,建立良好的师生,生生关系
14.教师发展与成长的基本途径
1)观摩和分析优秀教师的教学活动2)开展微格教学3)进行专门训练4)反思教学经验
15德育内容:
1.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教育
2.理想和传统教育
3.集体主义教育
4.劳动教育
5.纪律和法制教育
6.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人生观教育
16.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1.具有多种开端的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
2.促使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运动的过程
3.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对学生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
4.长期的,反复,不断前进的过程
17.德育的原则:1.导向性原则2.疏导原则3.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4.教育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5.因材施教原则6.知行统一原则
18.学校开展心理辅导的基本途径
1) 开设以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知识为主的有关课程2)开设专门的心理辅导活动课3)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辅导内容4)结合班级、团队活动开展心理辅导教育5)开展面向个别学生的心理辅导或咨询6)开展小组辅导7)进行对学生家庭的心理辅导教育
19.心理健康的含义及标准
心理健康是一种良好的、持续的心理状态和过程,表现为个人具有生命的活力,积极的内心体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够有效的发挥个人的身心潜力以及作为社会一员的积极的社会功能。
1)智力正常2)情绪适中3)意志品质健全4)人格稳定协调5)自我意识正确6)人际关系和谐7)社会适应良好8)心理特点符合年龄特征
20.如何指导中学生正确处理异性交往
1)加强教育,理解性生理和性心理变化2)更新理念,认识异性交往的意义3)指导行为,让学生能够正确处理性冲动,恰当的与异性交往
21.惩罚和负强化
惩罚是指通过厌恶刺激的呈现来降低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负强化是通过厌恶刺激的排除来增加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是撤销惩罚,并不是运用惩罚排除不良行为的过程。
22.我国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基本内容
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终身学习
23.教学过程有哪些基本规律可循
1)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相统一2)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3)教师的主导与学生的主体相统一4)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统一
24.生产力对教育的影响
1)影响教育目的的确定2)制约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的选择3)教育的规模和速度4)制约学校结构5)制约教学方法,手段和教学组织形式促进作用:1)再成产劳动力2)再生产科学知识
25.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影响
1)决定教育目的的性质2)教育的领导权3)受教育的权利4)部分教育内容
26.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
1)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2)面向全体学生3)促进学生全面发展4)促进学生个性发展5)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
27. 学科中心论
学校教育的目的在于把人类千百年来积累下来的文化科学知识传递给下一代,而这些文化科学知识的精华就包含在学校设置的各门学科里,教师的任务是把各门学科的知识教给学生,学生的任务是掌握预先为他们准备好的各门学科知识。
28.我国现阶段教学任务
1)传授系统的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2)发展学生的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3)培养社会主义品德和审美情趣,奠定学生的科学发展观基础4)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
29.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1)间接性2)交往性3)教育性4)有领导的认识
30.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1)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相统一2)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3)教师和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统一4)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统一
31.中学教学的基本原则1)直观性2)启发性3)巩固性4)循序渐进5)因材施教6)理论联系实际
32语言为主的教学方法: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
33新课程背景下教学理念重建:
1)教学与课程的关系2)教与学的3)学科与学生4)师生关系5)教学目标6)教学环境7)教学组织形式8)教学评价9)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