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西方服饰文化对比

中西方服饰文化对比





中国儒家的“仁”, “德”,“善”; 道家的无为;释家 的寂灭,都使中国 的服饰增添了以下 特征: 自然性:追求天人 合一,崇尚自然, 一袭长袍,潇洒灵 动,竟有仙家的境 界。 装饰性:皇帝的龙 袍,彰显权威,代 表了无上皇权,是 为天下唯一统治者。 内涵性:与儒释道 的哲学有直接联系, 每件衣服都有很深 的内涵。
旗袍

中国的传统女性 服饰之一,在20 世纪上半叶由民 国时汉族女性参 考满族女性传统 文化基础上设计 的一种时装,是 一种东西方文化 融合具象。在现 代部分西方人的 眼中,旗袍具有 中国的女性服饰 文化象征意义。
旗袍的流变

旗袍是中西方服 装的融合体,体 现了中国的传统 风格,又吸收了 西方追求的人体 线条美,结构美, 使它得到世界人 民的喜爱。
列宁服

列宁装因列宁在 十月革命前后常 穿而得名,样式 为西装开领,双 排扣,各有三个 纽扣,腰中束一 根布带,列宁服 多为蓝色,需系 腰带,戴八角帽 (上场后脱帽行鞠 躬礼)。上世纪三 四十年代在广大 解放区流行。穿 上列宁服看上去 既朴素干练又英 姿飒爽。
嘻哈服装

在西方Hip-Hop是街头 的文化,是一种生活 态度。走在欧美的大 节上,我们总是一群 年轻人头戴棒球帽、 或者包着大头巾,身 穿宽松的服饰,甚或 披一件带有头罩的夹 克,脚踩着球鞋,在 那里舞动、奔跑,或 做着其他动作。这就 是“嘻哈风格”。
两种不同的裁制方式

中国造就了一种“自然的”、“平面化的”服装形态;西 方则创造了一种“人工的”、“立体化的”服装形态。

中国是“一气呵成”的,充分保持布料原貌,结构十分单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纯,是“非构筑式的”;西方则根据人的体形把衣服“解
体”,分成若干个独立的部件,分别完成这些部件的造型 后再组装起来,结构复杂,是“构筑式的”。
日本街头青 年装扮(一)
日本街头青年 装扮(二)
中西方服饰元素的交融图例赏析
小结

思考题:中西方服装发展的差异性和共同性有哪些?
中西方服饰的共同特点

服装的社会功能 服装的装饰审美功能 服装的容仪功能 服装的实用功能 服装史上的贵族和平民
中西方服饰差异

中国人重内,西方人崇外。 中国人追求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审美理想,反 映了儒释道的思想;西方人追求实证,追求科学的理性, 一切都是为了实用。

西装


西装起源于日耳曼民族 的渔民服装。扣少,便 于出海。 更可追溯到17世纪后期 路易十四时代,长衣及 膝的外衣“究斯特科尔” 和比其略短的“贝斯 特”,以及紧身合体的 半截裤“克尤罗特”一 起登上历史舞台,构成 现代三体系西服的组成 形式和许多穿着习惯。
克 拉 克 盖 博 ·

西装的主要特 点是外观挺阔, 线条流畅,面 料舒适。配上 领带,更为高 贵。主流的西 装文化常常被 人们打上“有 文化、有教养、 有绅士风度、 有权威感”等 标签。

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政体对于固有传统文化形成一个强有 力的保护伞。这使整个中国服装史的演变过程基本上沿着 一条线发展,这条线就是“保守着前开前合、含蓄宽松的 直线裁剪的宽衣文化形态”,其造型、结构上起伏不大,
个性十分鲜明。

西方服装的变迁过程可归纳为从古代的“宽衣”,经中世 纪过渡到文艺复兴以后“窄衣”文化的发展这样一个明显 的大起大落。这与主宰西方服装文化的民族之变动,文化 中心之变动有着密切的关系。
秦始皇像
甄后像

西方人追求绝 对科学,使他 们的服饰每一 处都极尽完美, 细致考究每一 处与人体的关 系,尽量使其 合乎人体。
不同的着装方式

中国的衣服自古以来就以上衣下裳为特征,前开前合,或 对襟或斜襟,多用带子固定衣服,穿脱方便。

而西方的衣服则从披挂式到贯头式,再到前开式,形式多
样。
形制区别
文化差异对形制的影响


中国充分尊重人的存在,衣服造型依赖于人体才能完成其 最终的造型,成型程度较低,多属“半成型类”;而西方 则往往无视人的存在,衣服本身就是一种“人形”的 “壳”,许多时候是强迫人去适应这个人造的“壳”,其 成型程度较高,多属“成型类”。 中国强调“天人合一”,强调自然,在一定程度上是消极 的;而西方则强调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强调改造自然和 “人为”的效果,在这个意义上是相对积极的。
英格兰球队穿阿玛尼西装亮相成型男
中山装

自1923年诞生迄今,一直是中 国男子最通行和喜欢穿着的服 式。它由中国的民主革命家孙 中山先生创造。 当中山先生穿 起自己设计的、也是世界上第 一套中山装时说:“这种服装 好看、实用、方便、省钱,不 像西装那样,除上衣、衬衣外, 还要硬领,这些东西多是进口 的 (当时这些东西多从外国进 口),费事费钱。” 中山装由 于具备好看、实用、方便等优 点,所以一经孙中山先生提倡, 就得到广大群众的欢迎。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