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服饰看中西文化差异中文系 11级赖艺群 1101000321东西方服饰文化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在相对独立的社会环境中,各自形成了自己的服饰体系。
时至今日,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科技的不断进步,世界经济贸易的全球一体化带来了生活方式的同质化。
服饰潮流也在这一大趋势下日益“趋同”。
西方人对中国这条东方巨龙的崛起刮目相看,尤其是西方的服装设计师在推出的新作当中不断导入中国服饰文化元素。
要想比较中西方服饰文化的区别,我们就应先弄清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特征。
1.中、西方文化的特征从地理环境上看,中国文化起源于黄河文明,是在一个相对固定而且封闭的地域环境中发展形成的.自古以来,儒家思想、道家哲学、佛教、伊斯兰教以及基督教文化都曾在这块热土上相互碰撞、交流和融会贯通,共同形成了以含蓄、包容为特征的中国文化,加上漫长的封建社会政治体制的统治,构筑起高度发达的文化体系。
与此相对,西方文化是以围绕着地中海的北非的尼罗河文明、西亚的两河流域文明、爱琴文明以及南欧的古希腊、古罗马文明为基础,经过来自北方的日耳曼民族大迁徙而形成的。
西欧诸国经过在中世纪的发展和拜占庭文化的滋养,特别是基督教文化的发展,从而形成与远东的中国完全不同的基督教文化圈。
在这个文化圈中生存着众多的种族,存在着性格不同的文化,这些文化之间相互碰撞、交流和融合,形成了一种跃动的、积极进取的性格特色。
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相比,前者是在一个相对固定的地域环境中发展繁荣起来的,具有相对单一而鲜明的个性特色,属个体发生性质;后者则跨越亚、非、欧三大洲,在一个广阔的地域环境中,由多种文明相互混合,交替支配和影响,伴随着民族的迁徙、文化的移动而形成的,具有混合性特色,属系统发生性质。
2. 中、西方服饰文化特性在上述两种完全不同的文化体系中,作为其组成部分的服饰文化,必然也表现出明显的差异。
⑴不同的衣料文化脱离饮血茹毛的原始社会后,人类在不同的地理环境中创造出不同的衣料文化。
中国人很早就开始利用葛、亚麻、苎麻等植物纤维和羊毛等动物纤维来织布,而且早在6900年前,就已经开始养蚕织丝。
丝绸是中国人对人类衣生活的一大贡献,离开高雅的丝绸就无从谈起。
与中国发达的丝绸文化相比,古埃及则主要是亚麻文化,两河流域主要是羊毛文化,印度是棉文化的发源地。
古希腊和古罗马在衣料方面没有什么创举,是对地中海沿岸的上古文明的继承,即亚麻文化与羊毛文化兼而有之。
而对于丝绸,虽然早在公元前,古罗马就通过丝绸之路领略了来自远东的丝绸的风采,但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古罗马人始终无法弄明白这美丽织物的奥秘。
一直到公元552年,拜占庭帝国派遣两位懂中国话的传教士到中国,才弄清丝绸的秘密,一个世纪以后,在拜占庭才织出丝绸来,而欧洲人自己能织出丝绸,要到13-14世纪意大利文艺复兴之后。
⑵不同的服装功能意识对于服装的功能,中国人与西方人在认识和侧重点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自古以来,中国人就非常重视服装的社会伦理功能.不仅仅把穿衣局限于保暖或装饰的功能,而更加关注的是其“治国安天下”的社会伦理功能。
从夏、商到周朝,随着服饰礼仪制度的完善,这种观念几乎贯穿整个中国历史,历朝历代,统治者都非常重视用穿戴装束来统一人的思想,不厌其烦地反复修订服饰制度,以此来规范各阶层人的行为,来“治国安邦”。
西方在这方面就无法与中国相提并论,虽然古罗马人也曾十分重视衣服对于身份的表示,封建时代也曾不断推出各种服饰禁令,但大多是一些奢侈禁令,很少有像中国人这样充分地把服装的社会功能发挥到极致的,而更多注重的是服装的财富价值和审美功能。
⑶不同的着装观念在中国几千年来的历史进程中,在相对稳定、自闭保守的状态下,儒和道的学说信仰互助互补地融合,汇成了古代哲学思想的主流。
我们的祖先创造了底蕴深厚的宽衣服饰文化,形成了特有的美学与哲学观念,与西方截然不同,与东方其它各民族也有差异。
从而,在女装的宽衣造型上表现出了一种中国风格的神气与韵味,流露着民族的潜在精神和文化的内在灵魂。
它体现了中国女性贤善宽容,自然朴质,淡泊明志的人格境界和道德修养,还有贤淑婉约,含蓄内敛,柔中寓刚,宁静致远的风韵气质和个性色彩。
儒家以“德”、“礼”来规范服饰。
儒教力求社会的伦理规范和个性的心理欲求交融统一在服饰上加以体现。
儒家美学从社会整体的审美角度来要求人们着装造型的外在形式美和内在品质的气韵美相一致,体现了强化理想人格和提升道德修养的服装造型观念,把表里如一,内外兼顾的个性美融入整齐统一,秩序分明的社会风尚之中。
儒家服饰观念由于历史上长期的统治地位,对历朝历代的女装基本造型都有影响。
道教认为纯自然状态是人类最理想的状态。
服饰也应顺应自然,趋向自然,展现自然的人格精神。
女装造型上的简约、质朴,减少繁琐的装饰,并不等于精神上的匮乏,并不影响服装的美感,在尽量与自然贴近相融的过程中,渐渐达到无我境地。
人与衣,人与自然,衣与自然三者之间的关系是和谐的,互不冲突的。
衣不可束缚或加害身体,人亦不可破坏自然规律。
在服饰上追求自然地遮盖人体,不以自我张扬炫耀为目的,不大肆表现个体。
服装的宽松离体使身心自由,无拘无束,穿着时油然而生一种休闲惬意、轻松自在的舒适感,体现了融己于自然的脱俗的境界。
尽管中国历史上历代王朝起起落落、变更宕荡,但女装服饰基本保留着宽衣的造型,宽松的平面直线裁剪。
儒的入世思想体现了宽衣的质朴方正,严谨守礼的人格风尚。
道的出世思想表达了洁心静气,超然淡泊的情感意境。
与此相对,西方的服装则不同,除了中世纪受基督教的影响,出现了否定人的存在,否定人体美的表现这种特殊时期外,无论是古代的“宽衣”文化,还是文艺复兴以来的“窄衣”文化,西方的衣服都非常写实地,甚至是夸张地表现人的体形,尤其是自中世纪末期的“哥特式”时代以来,更是十分“露骨”地“强化”男女两性在体形上的性别特征,不仅想方设法来“显露”两性这种外形特征,而且不断地扩大裸露的面积和部位(尤其是女装)。
在“显露”方面,还创造出一系列“补强”的手段。
这种方式促使西方的服装在造型上起伏很大,在衣服结构上出现许多人为的创造性。
西方人把自己看成是世界的主人,是世界万物的主宰,以自我为中心,竭尽全力地开掘人的力量,释放人的潜能,主张拼命竞争,使私欲膨胀。
在服饰上大力表现个性,强调夸张了的人体之美,不同程度地违背了自然规律。
三宅一生被西方人看作是一个伟大的服装创造家,而不仅仅是一般意义的设计师,是因为他的设计具有革命的意义,在他的作品中成功地融进了东西方文化的精髓,又把古代精神与现代精神融为一体,又透着强烈的时代气息。
他设计的服装造型是以日本传统的裁剪方法和服装空间意识为基础,淡淡隐现出作为东方的日本民族的哲学观念和对自然的态度,流露着东西结合、古今结合的气韵美感。
他的设计灵感常来源于大自然,营造服装的意境神韵之美。
他的服装舒畅、飘逸,使身体得到了最大的自由,身体的每一运动在他的服装上都能表现出柔和与性感的惊奇,这是一种无拘无束的穿着态度。
他的服装表现着时代感的生活方式,又无过多的商业气息,他的设计是前所未有的,却让人联想起人类的历史。
三宅的设计一直力求以为人本,简洁、单纯、易穿、易保养、免烫,极符合人性的要求,也极体现时代的气韵。
⑷不同的着装方式从着装方式上看,中西方也存在着明显的区别。
文艺复兴时期女装中国的衣服自古以来就以上衣下裳为特征,前开前合,多用带子固定衣服,穿脱方便;而西方的衣服则从披挂式到贯头式,再到前开式,形式多样。
多用饰针或扣子固定衣服(尽管西方的扣子是从亚洲学来的),形成一套较为复杂的穿着技巧。
尤其是贯头式的穿法,在中国服装史上很少看到,而在西方,这种着装方式却十分发达,从古埃及的“丘尼克”(Tunic),到古罗马的“丘尼卡”(Tunica)和拜占庭的“达尔玛提卡”(Dalmatica),再到中世纪的“布里奥”(Bliaut),以及后来的各种“罗布”(Robe),几乎都是贯头式的。
现代女装中非常发达的一个品种——连衣裙,也以贯头式的为多,或者说最正统的连衣裙还是贯头式的。
而中国虽然早在公元前的春秋时就出现上下连属的“深衣”,但那从一开始就是前开前合式的,后来的各种袍、衫,也都是前开式的。
现在人们穿的前开的西式衬衣,过去也是贯头穿的,真正的前开式衬衣是19世纪中叶以后的事情。
另外,披挂式衣服在西方也十分发达,而在中国,这种穿着方式出现较晚,大约是随着佛教一起从印度传来的,到现在也还局限于僧人的袈裟。
古希腊的“希顿”(Chiton)和“希玛纯”(Himation)、古罗马的“托加”(Toga),这些用一块布披挂在身上的衣服,强调披挂时形成的优美的垂褶效果,这也形成了区别于中国传统服装形态和着装方式的一种独特类型。
西方的“宽衣”与中国的“宽衣”,无论在形式上、内容上,还是在观念上、效果上都不可同日而语,完全是两种不同的文化。
⑸不同的变迁过程从服装文化的变迁过程上看,中国与西方也完全不一样。
中国人“尊祖”的观念十分浓厚,历朝历代虽然都有服饰革新,改朝换代首先要“易服”,不断地修订服饰制度,把服装“治理国家,维护统治”的社会功能看得很重,但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对祖先遗制,特别是对“周礼”(周朝的冠服制度)极为尊崇。
在五千年的服装史中,虽然多次受到周边少数民族文化的冲击,甚至像元朝和清朝那样,被少数民族统治,但中原的汉民族文化以其强大的生命力和广博的胸怀,不断吸纳异文化或异域文化之精华,不断丰富和发展,始终保持自己的文化特色。
其内在原因恐怕与中国较早进入封建社会,又较晚脱离封建社会有关。
这使整个中国服装史的演变过程基本上沿着一条线发展,这条线就是“保守着前开前合、含蓄宽松的直线裁剪的宽衣文化形态”,其造型、结构上起伏不大,个性十分鲜明。
进入20世纪以后,受西方文化的冲击,伴随着反帝、反封建和现代化的进程,中国人先是被动地,后来又主动地接纳西方服饰文化“与国际接轨”,形成现代这种“国际化”的服饰文化。
西方服装的变迁过程可归纳为从古代的“宽衣”,经中世纪过渡到文艺复兴以后“窄衣”文化的发展这样一个明显的大起大落。
这与主宰西方服装文化的民族之变动,文化中心之变动有着密切的关系。
所谓古代的“宽衣文化”,是指以地中海为中心的古代诸文明所创造的服装文化。
其经典即古希腊、古罗马的服饰文化。
这是西方的“古典”文化,是西方文化的重要基础。
从服装上看,那是“一块布的艺术”,是披挂式和贯头式结构的经典。
同样是“宽衣”,但与中国相比,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在形式上都完全不同。
进入20世纪,西方人一方面通过殖民运动向外扩张,把西方的窄衣文化在世界范围内传播,同时,也受到世界其他文化的冲击,尤其是来自东方的直线裁剪的宽衣文化的冲击,于是,又出现对“非构筑式的追求”——解构主义倾向。
东西方文化朝着融合的方向发展,共同形成各种国际化的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