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课大萧条与罗斯福新政
使用日期编号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1929—1933年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特点和影响,认识罗斯福新政的历史背景;列举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认识罗斯福新政的特点,探讨其在资本主义自我调节机制形成中的作用
重点和难点
重点:罗斯福新政的实施背景、主要内容和历史作用
难点:1929—1933年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
教学过程
[导入]同学们听过美国历史上“饥饿”总统的故事吗?美国第31任总统胡佛在1928年竞选总统时,曾为美国人描绘了一幅美好的生活前景。
可是不久他就获得了“饥饿”总统的绰号,这是为什么?(激趣、引出课题)1929年美国爆发了空前规模的经济危机,这场危机粉碎了胡佛的美好预言。
今天,我们来学习这场危机对资本主义世界的影响,以及美国政府克服危机的实践。
[新课]一、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表现、原因、特点、影响)
1、表现
探究一:看图思考:大萧条是什么样的?
图1.黑色星期四的华尔街
图2.银行前挤兑的人群
图3.股市中破产者100美元出售汽车
图4. 农场主们把一桶桶的牛奶倒入河中
图5.英国失业者街头求职
图6. 美国人排起长队领救济金
整合一:大萧条的表现:银行倒闭、企业破产、生产下降、失业剧增,生产力遭到极大破坏
2、原因
探究二 :“牛奶白白被倒掉……穷人饿得嗷嗷叫”,这就是大萧条里的很不正常的现象。
那么,为什么?为什么大萧条会发生?请同学们阅读如下材料思考这一问题。
材料一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一个美国煤矿工人家的场景
儿子:“现在天气这么冷,我们为什么不生炉子呢?”
妈妈:“因为我们没有煤.你爸爸失业了,我们没有钱买煤。
”
儿子:“妈妈,爸爸为什么失业呢?”
妈妈:“因为煤太多了。
”
材料二
1920~1929年,美国工人的工资增长2%,而工厂中生产率却增长55%。
农业工人的工资还不到非农业工人的40%。
到1929年,国家财富的3/5由只占人口总数的2%的人拥有。
材料三
当时很多人梦想通过股票买卖一夜暴富,于是把本来可用于购买生活必需品的钱疯狂地投进了股市,使得股票价格暴涨,严重背离实际价格。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材料得出结论:生产远远大于消费,造成生产的相对过剩。
整合二:大萧条爆发的原因:
导火线:1929年10月24日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股市的崩溃;
主要原因:资本主义社会供给、需求(或生产、消费)之间的矛盾;
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关于经济危机的特点、影响,可结合教材得出:
3、特点
时间长、范围广、破坏性强
4、影响(提示:从经济、政治、对外关系等方面分析)
(1)经济遭到严重破坏;
(2)导致国际关系恶化:
(3)社会动荡、资本主义民主制度危机。
(过渡)那么,该怎么办?怎么办?资本主义制度该何去何从?
二、罗斯福新政(内容、特点、评价)
简要介绍罗斯福的事迹(强调不屈不挠的精神和顽强不息的意志,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
探究三:假如大家就是罗斯福的“智囊团”,你们将怎样对症下药?你们的新政“新”在何处?(阅读教材,分组讨论)
2、评价
观点碰撞:在罗斯福的新政中,有一些政策是对工人有利的,例如允许工人组织工会与资本家进行谈判、缩短工人劳动时间、在某种程度上增加工人工资等。
因此有人认为,罗斯福新政具有社会主义的色彩。
“作为一个国家,我们拒绝了任何彻底的革命计划,为了永远的纠正我们经济制度的严重缺点,我们依靠的是旧民主秩序的新运用。
”
——罗斯福
设问:你是如何看待罗斯福新政的?
整合三:
评价:
(1)实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2)影响
直接:使美国度过了经济危机,社会生产力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恢复。
间接:缓和了美国的社会矛盾,广大中下层民众获得一定的好处,避免了美国走上法西斯道路。
深远:标志着资本主义告别自由放任时代,进入了政府大规模干预经济的时代。
[小结]由学生来小结本节课所学知识,以检测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
[作业]学生课业第16课、预习第17课内容
九、板书设计
第16课大萧条与罗斯福新政
一、1929-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1、表现
2、原因: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3、特点
4、影响(经济、政治、对外关系)
二、罗斯福新政
1、背景
2、主要内容
3、特点:国家全面干预经济
4、评价:实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直接、间接
深远影响
十、教学反思
课前反思:本课教材内容较多,有四个子目,可分为三大部分:大萧条(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罗斯福新政和凯恩斯主义。
若面面俱到,一节课是讲不完的。
根据课标的要求,在教学设计中,省去了凯恩斯主义;考虑到教材对大萧条与罗斯福新政有较全面的介绍,而学生在初中已学过本课的内容,有一定的印象。
因此,教学过程中将重点帮助学生认识大萧条发生的原因和罗斯福新政的特点、实质和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