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王道俊《教育学》配套题库-课后习题(课 程)【圣才出品】

王道俊《教育学》配套题库-课后习题(课 程)【圣才出品】

第6章课程
1.什么是课程?谈谈自己的理解。

答:(1)课程概念的几种主要观点
①课程即教学科目
最早采用“课程”一词的斯宾塞,是从指导人类活动方面的诸学科角度,来探讨知识的价值和训练的价值的。

但只关注教学科目势必会忽视学生的心智发展、情感陶冶和创造性表现等对学生成长有重大影响的因素。

②课程即学习经验
美国教育家杜威认为课程即学生的学习经验。

把课程定义为学习经验,是试图把握学生实际学到些什么。

从理论上讲,这一课程观似乎很有吸引力,但在实践中很难实行。

此外,这一课程定义把学生的个人经验都包含进来,显得过于宽泛。

③课程即文化再生产
鲍尔斯和金蒂斯是这一主张的重要代表人物。

他们认为,任何社会文化中的课程都是该种社会文化的反映,学校教育的职责是要再生产对下一代有用的知识和价值。

这一观点的缺陷在于,教育者以为课程无需关注社会文化的变革,就会使现存的偏见永久化。

④课程即社会改造的过程
以巴西的弗雷尔为代表的教育家批评资本主义社会的学校课程已经成了一种维护社会现状的工具,使人民大众甘心处于从属的地位,或归咎于自己天性无能。

所以,他主张课程应该使学生摆脱盲目依从的状态,即要使学生在规划和实施课程的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这一观点的缺陷在于没有意识到,在社会上,学校组织并未在政治上强大到足以促使社会发生重
大变革的地步。

⑤古德来德对课程的定义
美国学者古德来德归纳出五种不同的课程:第一种是理想的课程,即指由一些研究机构、学术团体和课程专家提出应该开设的课程;第二种是正式的课程,即指由教育行政部门规定的课程计划和教材等;第三种是领悟的课程,即指任课教师所领会的课程;第四种是实行的课程,即指在课堂里实际展开的课程;第五种是经验的课程,即指学生实际体验到的东西。

此外,还有相当一部分人认为,课程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是指一门学科,广义是指所有学科(教学科目)的总和。

所谓教学科目,又简称学科,是指根据一定的教学目标,从某一门科学中选择出基本事实、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并按照一定的逻辑—心理顺序重新组织构成的新的知识体系。

(2)对课程概念的理解
课程是由一定的育人目标、特定的知识经验和预期的学习活动方式构成的一种动态的教育存在。

从育人目标的角度看,课程是一种培养人的蓝图;从课程内容的角度看,课程是一种适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连接学生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引导学生个性全面发展的知识体系及其获取的路径。

2.课程方案、课程标准、教科书三者与课程是何关系?它们在课程中各起何种作用?与当前的课程改革有何关系?
答:(1)课程方案、课程标准、教科书三者与课程的关系
在学校教育活动中,要充分发挥课程系统应有的育人资源与蓝图的作用,就必须编制好三个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文本,即课程方案、课程标准和教科书。

三者与课程的关系分别如下:
①课程方案与课程的关系
课程方案也称教学计划,是指教育机构或学校为了实现教育目的而制定的有关课程设置的文件,主要涉及课程的设置、顺序、学时分配以及课程管理等方面。

课程方案是对课程的总体规划和设计,规定学校的培养目标,规定课程开设的时间、学时和学分,规定上课周数、复习考试周数、节假日周数以及参加其他活动的时间。

课程方案虽然不涉及具体的教学内容,却为课程顺利开展提供制度上的保障和依据,是学校工作正常进行所不可或缺的。

②课程标准与课程的关系
课程标准,又称教学大纲,是指在一定课程理论指导下,依据培养目标和课程方案以纲要形式编制的,关于教学科目内容、教学实施建议以及课程资源开发等方面的指导性文件。

课程标准一般由说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标准和课程实施等部分组成。

课程标准阐释每门课程的性质并规定其质量标准,它对课程的实施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是课程的出发点和归宿,是整个课程的灵魂。

③教科书与课程的关系
教科书亦称课本,它是依据课程标准编制的教学规范用书。

教科书一般由目录、课文、习题、实验、图表、注释、附录等部分构成,其中课文是其主要部分。

教科书具有“学习资源”的性质,是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的依据,是课程作用得以发挥的蓝本,是课程内容的具体呈现和汇集。

总体而言,在课程方案、课程标准、教科书三者与课程的关系中,课程方案是课程的总体规划;课程标准阐释每门课程的性质并规定其质量标准;教科书陈述每门课程的内容及其应开展的活动。

因此,只有三者与课程相结合,才可以确保课程顺利的实施,教学有效的开展。

(2)课程方案、课程标准、教科书在课程中的作用
①课程方案起到了总体规划和设计的作用。

课程方案规定学校的培养目标,规定课程开设的时间、学时和学分,规定上课周数、复习考试周数、节假日周数,以及参加其他活动的时间。

可见,课程方案对课程起到了总体规划和设计的作用。

②课程标准起到了目标导向的作用。

课程标准涉及教学科目内容、教学实施建议以及课程资源开发等方面,规定了课程的总目标和课程各个领域的具体目标,针对课程标准的实际运用提出了建议。

因而,其对课程起到了目标导向的作用。

③教科书起到了工具性作用。

教科书以准确的语言和鲜明的图表,明晰而系统地按教学科目分别编写的教学规范知识。

教科书是学生学习的主要资源和工具,也是教师教学的主要依据,可见其在课程实施中的工具性作用。

(3)课程方案、课程标准、教科书与当前课程改革的关系
①课程方案、课程标准、教科书是课程改革得以实现的依据。

课程改革的实施和运作需要以一定的理论和规定为先导。

课程方案、课程标准、教科书便是这些理论和规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是教育界的专家们经过研究和论证最终确定下来的,作为课程改革的依据,指导课程改革的实施。

②课程方案、课程标准、教科书是课程改革成果的集中体现。

经过具体实践的检验和验证后,原本从理论上设定的课程方案、课程标准、教科书等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改进,以便更好的为课程改革服务。

同时,它们也是课程改革成果的集中体现。

3.学了课程与课程理论发展及其论争的课程问题,你有何新的认识?
答:学习课程、课程理论的发展历程以及课程发展史上争论的主要问题,对于认识和处理现实中的课程改革的理论与实践问题是富有借鉴意义的。

具体而言,主要有如下几点:
(1)课程、课程方案、课程标准和教科书密切相关
在课程方案、课程标准、教科书三者与课程的关系中:课程方案是课程的总体规划;课程标准阐释每门课程的性质并规定其质量标准;教科书陈述每门课程的内容及其应开展的活动。

可见,只有它们三者与课程相结合,才可以确保课程顺利的实施,教学有效的开展。

(2)应将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相结合
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是现代学校教育中的两种基本类型,各有特点与不足,二者既相互对立,又相互补充。

在课程设置与编制上,不可用一种课程理论去否定、取代另一种课程理论,应当分别发挥两种课程不同的特点与作用,以发挥现代课程最佳的整体功能。

(3)应将一元化课程与多元化课程相结合
在课程编制上,必须将一元化与多样性科学而合理地结合起来。

若片面强调课程的一元化,就会造成课程与教材的单一、僵化,不利于调动积极性,阻碍社会与个人的发展。

也不能盲目追求多样化,那样会造成课程的繁杂,加重学生的课业负担,严重影响教学的质量。

(4)应将普通教育课程与职业技术课程相结合
高中在完成普通教育课程的教学任务的同时,也应适当结合地方需要开设一些职业技术课程或综合技术教育课程,以便学生毕业后对劳动就业有所准备。

而不能片面的强调狭隘的专业知识,只有普通课程与职业技术课程相结合才能顺应社会经济急速发展变化的趋势。

4.你认为教师与课程有何关系?
答:教师与课程都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中不可缺少的,它们之间的关系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师是课程价值得以实现的核心因素
尽管影响课程实施和课程价值实现的因素错综复杂,但教师是处于战略地位的核心因素,
因为教师是直接参与并起主导作用的课程实施者,其他因素往往要通过教师反映在课堂教学中。

因此,教师是课程价值得以实现的核心因素。

(2)教师是课程实施的主体
教师不是孤立于课程之外的,而是课程的有机构成部分、课程的创造者、课程的主体。

教师对于课程的理解与实施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

由此可见,教师是课程实施的主体。

(3)课程是教师教学的依据
课程以及与课程紧密联系的教育方案和课程标准等是经过实践检验的,较为科学有效的,它们规定了教育教学的目标、内容以及相应的要求和标准。

因此,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需要以课程为依据系统的开展。

总之,教师是课程实施的主体,是实现课程价值的核心因素,而课程是教师开展教育教学工作的依据和标准,两者相互关联、相互影响。

5.从教师角度看,课程设计有何意义?
答:课程设计是以一定的课程观为指导制订课程标准、选择和组织课程内容、预设学习活动方式的活动,是对课程目标、教育经验和预设学习活动方式的具体化过程。

作为教师,参与课程设计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具体说明如下:
(1)有助于教师确切、深入地理解教育目标
通过参与教育目标的设计,教师可以清晰的了解教育目标制定的依据,设计的方式等,有助于教师确切而深入的把握和理解教育目标,指导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

(2)有助于教师整体、全面地把握教育内容
参与课程内容的选择与设计,教师对课程内容会把握更准确,对课程内容的编排和组织的理解更科学,有助于教师整体而全面的把握教育内容,科学合理的施教。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