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教学(上)1.什么是教学?教学在学校工作中有何重要意义?为何杜威指出学校的知识教学总是有一种和生活经验脱节的危险?怎样才能处理好教学与生活的关系?答:(1)教学的含义教学是在一定教育目的规范下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教育活动。
在这一活动中,学生在教师有计划地组织与引导下,能动地学习、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发展自身的智能与体力,养成良好的品行与美感,逐步形成全面发展的个性。
简言之,教学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能动地学习知识以获得个性发展的活动。
(2)教学的重要意义①教学是传播系统知识、促进学生发展的最有效的形式;②教学是进行全面发展教育、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③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要工作。
(3)杜威指出学校的知识教学总是有一种和生活经验脱节的危险的原因学生认识的主要任务是学习间接经验,学校知识教学的内容是从现实社会和生活中抽象出来的科学文化知识,引导学生掌握和学习,间接地认识现实世界。
因此,学校的知识教学总是有一种和生活经验脱节的危险。
(4)处理好教学与生活关系的基本要求①认识到学生的知识主要来自于教学。
儿童认识始于生活中的直接经验,但仅仅依靠直接经验来认识世界是不可能的。
因此,必须通过学校教学学习间接经验,掌握人类积累起来的基本科学文化知识,才能认识世界。
②教学需要以生活为基础。
书本知识是一种偏于理性的知识,学生要把书本知识转化为自己理解的知识,就必须依靠个人在生活中获得的感性经验为基础,才能认识和掌握尚未知晓的知识。
③防止忽视教学或生活的偏向。
在实际教学中,要防止过于强调教学,即书本知识的倾向,亦要防止出现片面强调生活作用的现象。
这二者都违反了教学的规律性,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2.我国教育学把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放在教学任务的首位,但西方国家则趋向于把培养学生的态度与能力作为教学的首要任务,应当怎样来认识这个问题?答:题目中反映的是我国和西方国家的教学首要任务的差异。
对于该问题,具体分析如下:(1)首要任务的本质是相同的基础知识的掌握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也是培养学生态度和能力的前提和基础。
而态度和能力的培养,亦不可凭空实现,需要以基础知识的掌握为依托。
因此,无论是我国把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作为教学的首要任务,还是西方国家把培养学生的态度与能力作为教学的首要任务,其本质是相同的,都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能力,促进学生的发展。
(2)首要任务反映出教育价值取向的不同教育任务主要是依据教育目的以及教学与学生发展的关系等确定的,反映出提出者和执行者对教育价值做出选择的倾向,亦是社会对其社会成员质量规格的需求的体现。
因此,把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作为教学的首要任务和把培养学生的态度与能力作为教学的首要任务所体现出的价值取向是不同的。
总之,将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作为教学的首要任务,会在此过程中进行态度和能力的培养;把培养学生的态度与能力作为教学的首要任务,也是要通过传授知识和技能来实现。
因此,首要任务反映出不同的价值取向,但其本质是相同的。
3.杜威的教学思想与赫尔巴特的教学思想有何不同?两派的对立与论战对教学理论的发展及教学改革有何意义?答:(1)杜威的教学思想与赫尔巴特的教学思想的不同之处杜威和赫尔巴特都对教育学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他们分别是“现代教育”和“传统教育”的代表人物,两者的思想存在诸多不同,具体分析如下:①知识观不同。
赫尔巴特强调知识的客观性与制约性具有其合理性,但他认为认识只是对客观的“摹写”,忽视认识过程中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具有机械主义反映论的特征。
杜威则走到赫尔巴特的反面,突出了主观的作用,但同时也夸大了人的意识与目标的能动作用。
由此可见,两人知识观的不同,从而导致两者师生观的不同。
②师生观不同。
赫尔巴特认为,学生心智的成长完全依靠教师对教学形式、阶段和方法的刻意追求和定势指导,因此,在整个教学中,教师都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而杜威则主张,学校的一切教育、教学活动都要服从儿童的兴趣和经验的需要,以儿童为教育、教学活动的出发点。
可见,两者师生观是存在很大差异的。
③课程观不同。
赫尔巴特课程观是以间接经验为基础的系统课程观,认为直接经验具有偏见,影响人对知识的真正认识,而只有教学中的思维活动才能达到对知识系统性的把握。
杜威则持以直接经验为基础的活动课程观,他认为学生的直接经验包含着一种主动的行动以及独创的精神。
总之,两者的课程观亦是不同的。
④教学组织形式不同。
赫尔巴特的教学组织形式是课堂形式,杜威的教学组织形式则是活动。
前者是实现“书本中心”和“教师中心”的形式,是对可靠性知识的深入理解和接受,其教学以本身具有系统性的书本知识为材料;后者是“直接经验中心”和“学生中心”的形式,是不确定性知识的尝试和验证,突出学生的主动参与和直接经验。
(2)两派论战对教学理论的发展及教学改革的意义①有助于教育理论的发展与进步。
在“现代教育”与“传统教育”论战的过程中,就师生观、课程观、教学组织形式等方方面面都进行了讨论与争辩,有助于引导人们对这些问题进行思考、分析以及继续深入研究,最终将有助于教育理论的发展与进步。
②有助于教学改革的进行。
教学改革应是在当时最为科学的理论指导下,根据具体教学情境进行的。
而通过现代教育和传统教育论争而优化的教育理论,势必对教学改革起到促进和加速的作用,有助于科学、有效教学改革的开展。
总之,两派的论战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以上两点仅是其中较重要的方面。
在实际中,教育工作者要有意识地利用两派论战的机会,深入思考教育理论方面的相关问题和论断,促进教育理论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进行。
4.我国新时期发生的教学过程性质的论争有哪些不同的观点?这场争鸣有何意义?你认为应当怎样认识教学过程的性质才是科学的?答:(1)我国新时期教学过程性质论争的主要观点①认识说。
持这一观点的人认为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
因为教学归根到底是引导学生掌握人类积累起来的科学文化知识,而学生掌握科学文化知识的过程实质上就是能动地认识世界、提高自我的过程。
学生的智能、体力的发展和品德的形成都离不开知识的掌握,都要受认识规律的制约。
②发展说。
持这一观点的人认为教学过程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人,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学生的智能和品德的发展虽是在认识的基础上进行的,但认识过程不能包括学生的身心全面发展,发展过程是比认识过程更为根本的过程。
应当把教学过程由获取知识、技能为主的认识过程,转变为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过程。
③交往说。
持这一观点的人认为教学的实质是交往。
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沟通、互动和共同发展的过程。
交往论超越教师中心论和学生中心论,注重师生平等对话,倡导自由民主、相互理解和关爱的人际关系。
主张教师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向注重师生之间的沟通、互动、协作和教学经验与成果的共享,强调教学的伦理学意义。
④价值说。
持这一观点的人认为教学过程是价值主体追寻和实现价值目标而开展的活动过程,是为取得学生德、智、体、美、综合实践等方面全面发展的教育价值增殖的过程,是实现社会所需要的也是自身所需要的价值增殖的过程。
哲学认识论的考察应从属于价值论的考察,因为认识本身不是目的,实现教育价值的增殖才是最终的目的。
⑤多质说。
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教学过程是一个具有多质性的过程;主张以系统论的观点全面分析其不同层面的本质。
如果仅仅用哲学认识论这根绳子把教学过程紧紧捆住,限制在认识过程的狭小胡同里,就很难找到有价值的规律;强调教学的全面、综合、多质等特性。
(2)教学过程论争的意义①有助于教学理论的深入。
在我国新时期教学过程性质论战的过程中,就性质问题的方方面面都进行了讨论与争辩,有助于引导人们对这些问题进行思考、分析以及继续深入研究,最终将有助于教学理论的发展、进步与深入。
②有助于教学改革的发展。
通过对教学过程性质的争辩,有助于弄清教学过程的性质,以及教学过程的主要活动与其他活动的关系等。
而理清这些基本问题,势必对教学改革起到促进和加速的作用,有助于科学、有效教学改革的开展。
③有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
通过对教学过程性质的论争,最终得出了关于教学过程性质的科学的认识和科学的理论,诸如教学过程是特殊的认识过程,教学过程以社会交往为背景等。
这些都将指导教师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有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
(3)对教学过程性质的科学认识①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
教学过程首先是一种认识过程,它要受认识论的一般规律所制约,但它又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即它是学生个体的认识过程,具有间接性、引导性和简捷性等不同于人类总体认识的显著特点。
②教学过程必须以交往为背景和手段。
一方面,教学过程以社会交往为背景。
个体的学习与认识活动都是通过交往进行的,所以,有目的地进行教学也必须以交往为背景;另一方面,教学以交往、沟通、交流为重要手段和方法。
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运用交往引导学生学习知识、进行认知,而且运用交往对学生进行情感方面的沟通、感染与培养。
③教学过程是一个促进学生身心发展、追寻与实现价值目标的过程。
教学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认识世界、进行交往,以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并追寻与实现价值增殖目标的过程。
应该看到,学生的身心发展及其对价值目标的追寻活动,并非为教学所特有的活动,教学特有的主要活动乃是在教师引导下的学生认识及交往活动。
5.接受教学与发现教学各有何优点与局限?应当怎样处理二者之间的关系?答:(1)接受教学与发现教学各自的优点与局限①接受教学的优缺点a.优点:接受教学注重间接经验、书本知识的授受,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也能较好地调动学生个人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它按学科知识的逻辑系统循序渐进地教学,能使学生掌握系统的科学知识与技能,发展严谨周密的思考力,简捷有效地掌握人类长期积累起来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以促进学生的身心获得相应的发展。
b.缺点:由于接受教学往往过于强调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就会相对忽视学生的学习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