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贝卡利亚《论犯罪与刑罚》①[摘要]文章对贝卡利亚的思想进行解读,并从其刑罚思想的基础,有关犯罪与刑罚的思想内容等方面,找出对当今立法、司法及法制观念的有益之处。
[关键词]功利主义;犯罪;刑罚;废除死刑;影响现今社会,犯罪与刑罚始终是我们讨论的主要议题之一,同样也是我们司法实践中遇到的最棘手的问题之一。
在中国这个在历史发展中一直以刑法和刑罚为主的法律体系中,刑法和刑罚的地位举足重轻,同样对于今天而言,刑法与刑罚在打击犯罪,维护人民利益和社会秩序上有着同样不可忽视的作用。
因此,研究西方刑法与刑罚的思想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贝卡利亚在1764年出版的《论犯罪与刑罚》使人们对犯罪与刑罚的认识产生了根本性变革,震动了世界。
在这本书中,贝卡利亚以犀利的视角批判了野蛮有残酷的旧的刑事制度,控诉和揭露了旧刑事制度本质的蒙昧主义。
贝卡利亚赞同卢梭的社会契约论思想,并追随孟德斯鸠等启蒙思想家,他把启蒙运动所倡导的理性主义和自由主义带到刑事政策领域,在刑法领域很有影响力。
他运用功利主义和人性论等哲学观点指出了犯罪与刑罚的基本特征,并提出了至今广为推崇的刑法三大原则:罪刑法定原则,罪刑相适应原则,刑法人道化原则。
他还强调适用刑罚适用时应具有的确定性,及时性和宽和性。
贝卡利亚的思想是一颗明珠,在欧洲法制史中熠熠生辉。
一、贝卡利亚思想的基础——功利主义贝卡利亚的思想基础是功利主义。
贝卡利亚的思想基本上全部是基于功利主义,继而从唯物主义感觉论处罚,通过人的意识的支持行为,从各个方面诠释其犯罪与刑罚的思想。
那么,究竟什么是功利主义思想呢?从功利主义的历史来看,功利主义先后经历了行为功利主义和规则功利主义两个发展阶段。
所谓功利主义②就是一个行为是对的,当且仅当行为者所可能采取的其他行为的效益都不高于该行为。
简而言之,就是没有更高效益的替代行为。
所谓效益,或者说一个行为的效益是指该行为之后的结果产生之所有快乐值的和减去所有的痛苦的和。
简言之,效益就是乐值减去苦值后的结果。
惩罚上的行为功利主义强调惩罚的结果,即乐值高于苦值。
在法律惩罚上,边沁是行为功利主义的代表人物。
所谓规则功利主义,是对行为功利主义的一种修正,其基本主张是,个别行为之为正确或是对的,当且仅当正确的道德规则是这样要求的,并且规则所产生的效益至少要与其它规则所产生的利益一样多。
在法律惩罚上,罗尔斯是行为功利主义的代表人物。
就法律理论而言,无论是行为功利主义还是规则功利主义,其共同的基本主张是,法律应当促进作为整体的社会的善。
根据功利主义道德理论,评判行为或者制度的终极道德原则是功利原则。
功利原则可以这样表达:一个人的行为应当总是促进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
这种功利原则既适用于个人行为,也适用于政治法律制度的建构。
功利主义的道德理论给惩罚的正当性提供了理论依据。
功利主义直截了当的认为,一个惩罚行为之所以是正当的,仅仅只是因为比之不行为或其他行为,这个行为的结果是好的或者更好。
也就是说,一个惩罚行为是正当的,是因为这个行为可以使预期的经历最大化。
功利主义原则主张着眼于社会总体利益的保护,是惩罚给社会所带来的善的综合降将大于惩罚给社会带来的恶。
可以说,在贝卡利亚的《论犯罪与刑罚》一书中,到处都弥漫着这样一种思想,尤其是贝卡利亚对于刑罚目的的描述,尤为明显。
贝卡利亚认为:“刑法的目的既不是要摧残或这么一个感知者,也不是要消除也已犯下的罪行。
”“刑罚的目的仅仅在于:组织罪犯不再来重新侵害公民,并规诫其他人不要重蹈覆辙。
”贝卡利亚还指出,只要刑罚所带来的恶大于益,刑罚就可以受其效果。
基于此,他对报应注意则采取了完全拒绝的态度。
③了解其思想内容就必须先了解其思想基础,认识到了功利主义思想,对于其犯罪与刑罚思想之认识就会更上高楼。
二、贝卡利亚思想的基本内容1.有关犯罪的思考⑴什么是犯罪贝卡利亚在论述究竟什么是犯罪时,我们可以发现,犯罪是一种特定环境下趋利避害的选择。
贝卡利亚从唯物主义的感觉论出发,认为人的意志是受物质生活支配的,必须要遵守社会和自然的发展规律,同时也就说明我们的意志是受到社会经济因素决定的。
他写道:“促使我们追求安乐的力量类似中心里,它仅仅受限于它所受到的阻力。
”④实际上,贝卡利亚并不简单地以意志自由论来回避对犯罪原因的探讨,相反,他从机械唯物主义的立场出发接力说明各种政治的、经济的、社会的因素和条件与犯罪之间的联系。
虽然,贝卡利亚没有在他的《论犯罪与刑罚》中设立专章探讨这一问题,但如果把分散在各章中的论述集中起来,人们是可以发现这其中的思想精髓。
⑵犯罪的分类贝卡利亚认为,衡量犯罪的唯一标尺只能是该行为的社会危害性,结合他在对犯重罪的定义时,贝卡利亚实际上就在告诉我们对于犯罪的分类了。
在《论犯罪与刑罚》一书中,他也在第八章专门论述了对于犯罪的具体分类。
他认为,在犯罪的阶梯中,位于最高阶梯的犯罪时直接毁灭社会的行为,也就是说,第一种犯罪行为应该是对整个社会安全造成威胁的行为。
这种犯罪行为,社会危害性是最大的,诸如叛逆罪等。
那么,相应于它巨大的危害性,对它的惩罚手段也应该相应的比其它行为更为严厉。
其次就是侵犯私人安全的犯罪。
他认为,“一切合理社会都把包围私人安全作为首要宗旨,所以,对于侵犯每个公民所获得的安全权力行为,不能不处以某种引人注目的刑罚。
”⑤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发现,贝卡利亚将犯罪分为两种,一是侵犯整个社会安全利益的犯罪,一是侵犯个人安全的犯罪。
但是,在论述前一种行为的严重社会危害性行为时,他并没有忽视后者行为的社会危害性。
他同样认为,侵公民安全和自由的行为时最严重的犯罪行为之一。
而且,这不仅包括一般人犯下的谋杀、盗窃等行为,也包括统治者犯下的类似罪行。
不论是和等级的人犯了此种罪行,都应该受到惩罚。
这一思想和我国古代“天子犯法与庶民同罪”的思想似乎有异曲同工之妙。
可喜的是,贝卡利亚并没有陷入当时封建社会黑暗统治的思想枷锁,他的思想是民主、进步的。
2.有关刑罚的思考⑴刑罚的来源和目的贝卡利亚认为:任何雄辩,任何说教,任何不那么卓越的真理,都不阻碍长久的约束的物质所诱发的欲望。
在长久的契约社会的发展过程中,我们需要一些可以长久的有力的制约人们的行为,保护社会的安全,保护个人安全和自由的手段。
而贝卡利亚认为:刑法就是这一天生的手段。
(2)刑罚的基本原则贝卡利亚主张罪刑法定原则,他批判封建社会中的罪刑擅断主义。
他主张罪刑法定主要从立法,司法,法律解释,法律用语四个主要方面严格遵从法律的规定。
首先,在立法上,他主张“只有法律才能规定犯罪与刑罚。
只有代表根据社会契约而联合起来的整个社会的立法者才拥有这一权威。
”除了被授权的立法者外,任何人不应擅自创设和变更法律的规定。
其次,在司法中,应该严格区分立法和司法,应该由专门的司法者和司法官员来针对具体事实作出客观公正的裁判。
并且司法者对另一社会成员所科处的刑法必须在法律规定的范围之内,否则,就是非正义的。
再次,在法律解释上,公民得到的应该是持久稳定的法律解释,应该追求同案同判,相同的案件得到的判决不应该因为法庭的更换而千差万别。
所以,法官应当摒弃自由解释,而通过研究法律的规定,遵从法定的逻辑来判定公民的行为是否符合法律的规定。
最后,在制定法典时,法律用语应当明确,法律条文应当清晰,并且要公之于众为人民所知。
贝卡利亚主张的另一个原则是罪刑相均衡。
他的观点是“犯罪对公共利益的危害越大,促使人们对犯罪的力量越强,制止犯罪的手段就应该越强有力。
这就需要刑罚与犯罪相对称。
”因为刑罚一方面是为了保证公共秩序,另一方面又不能剥夺公民更多的自由,所以需要确定刑罚量,而刑罚量的大小应与所犯的罪刑轻重相对应。
贝卡利亚也因此将一系列犯罪行为进行划分,并按等级进行排列。
来主张罪行对称。
具体来说,它包含三个含义。
首先,刑罚的轻重应与犯罪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大小相对应。
按照犯罪的阶梯去寻找相应刑罚的阶梯。
其次,特定的刑罚种类也应当对应特定的犯罪行为。
刑罚体系下的不同刑种,应当根据犯罪人所剥夺的利益来设置。
最后,在实施刑罚的方式上应当与犯罪相对应。
他认为“刑罚不但应该从强度上与犯罪相对称,也应从实施刑罚的方式上与犯罪相对称。
”并且还认为应当“公开惩罚那些容易打动人心的较轻的犯罪的刑罚,则具有这样一种作用,它在阻止人们进行较轻犯罪的同时,更使他们不可能进行重大的犯罪。
”⑥(3)对于死刑的思考贝卡利亚主张废除死刑。
他认为死刑可以被其他刑种替代,比如终身监禁。
并且在他看来,终身监禁会比死刑产生更好的社会效果。
他说“对人类心灵发生较大影响的,不是刑罚的强烈性,而是刑罚的延续性。
处死罪犯的场面尽管可怕,但只是暂时的,如果把罪犯变成劳役犯,让他用自己的劳苦来补偿他所侵犯的社会,那么,这种丧失自由的监禁则是长久的和痛苦的,这乃是制止犯罪的最强有力的手段。
”他认为终身监禁可以提醒人们,如果自己犯了这种过错,将陷入如何漫长而绝望的苦难中。
但是内卡利亚的见解也受到了另一些学者的批评。
比如美国学者欧内斯特·温·丹·哈格指出,人们对于不可挽回的恐惧,和终身奴役的恐惧间,往往前者更具有震慑力。
此外,贝卡利亚认为,国家的职权之一就是保护公民人身安全,保护他们的生命不受威胁,但是国家却在另一方面自己杀死自己的国民,这是矛盾的。
贝卡利亚以其资产阶级立场,首次提出了废除死刑的主张,影响了整个西方,由此引发了一场持续200多年至今尚无定论的死刑存废问题大争论,直接导致了西方废除死刑运动,贝卡利亚从死刑违背社会契约、死刑不是预防犯罪的最有效方法等五个方面论述了废除死刑的必要性。
继贝卡利亚之后,边沁从功利主义出发,分析了死刑的利弊,也极力倡导废除死刑。
200多年来,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加入到废除死刑的行列,排出了强大的阵容。
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除日本和美国外都全面或部分废除了死刑。
在当今全球230多个国家和地区中,已有130多个国家废除了死刑。
三、结语在贝卡利亚的思想中,流传至今并起着重大影响的思想如数家珍。
犯罪预防思想,死刑废除及刑罚的人道主义、罪刑法定、罪刑均衡等原则,直至今天,依旧是我们刑法领域不可丢失的宝贵思想财富。
[注释]①【意】切萨雷贝卡里亚著《论犯罪与刑罚》黄风译.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②行为功利主义是根据各位自身所产生的好与坏的效果,来判定行为的正确或错误;规则功利主义则根据在相同的具体境遇里,每个人的行为所应遵守的规则的好与坏的效果,来判定行为的正确与错误。
参见【澳大利亚】J.J.C.斯玛特、B.威廉斯:《功利主义:赞成与反对》,第二章《行动功利主义与准则功利主义》,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③参见【意】贝卡利亚:《论犯罪与刑罚》,黄风译,42页,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④参见【意】贝卡利亚:《论犯罪与刑罚》,黄风译,17页,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⑤参见【意】贝卡利亚:《论犯罪与刑罚》,黄风译,23页,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⑥参见田桂元《论贝卡利亚刑法思想及其对后世的影响》湖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