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建设终身职业培训体系的问题与对策摘要:终身职业培训是终身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
目前,在我国终身职业培训发展进程中主要存在管理体制条块分割、职业学校教育发展滞后、职业培训结构失衡以及发展环境较差等方面的问题。
针对这些问题,要充分发挥政府在终身职业培训中的作用、建立与各类教育相互整合的终身职业培训体系、深化职业教育与培训的教学改革和进行职业培训的信息化改造。
关键词:终身职业培训;终身学习;问题;对策2010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颁给了关于“失业”的理论,可以说这与后金融危机时代西方居高不下的失业率不无关系。
构建完善的终身职业培训体系有助于降低失业率,降低社会交易成本,实现社会公平,促进社会和谐,提升全社会的人力资源素质。
因此,在我国“建设学习型社会”的背景下,构建完善的终身职业培训体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终身职业培训的提出终身职业培训的理念形成有两个方面的来源:一是实践中职业教育体系的发展;二是对“终身教育”的“终身”理念的引进。
目前,世界许多国家尤其是发达国家已将终身职业培训体系整合进终身学习体系,并成为其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保罗·朗克让于1970出版了其终身教育思想的代表作《终身教育引论》,他在该书中指出:“教育不仅限于儿童和青少年,应贯穿于人的一生,即必须终身接受教育。
政府应该有组织、有计划地为每一个人一生中的任何时候提供其所需教育和学习的机会。
”这一教育新理论的提出,很快在世界各国引起反响。
70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表《学会生存》,提出学习化社会理想和终身教育思想。
经合组织提倡“回归教育”,对技术职业教育进行终身化改革。
美国在1976年颁布了《终身学习法》,并在1994年签署的《目标2000:美国教育法案》中特别强调并鼓励提供终身学习的机会。
20世纪90年代,欧洲“终身学习年”召开了两个国际继续教育大会,提出“提高工业竞争力的关键在教育”、“努力创建学习型的企业和学习型的组织”等新观点,表明“工业已成为终身教育的先驱者,这是企业生存的需要”。
20世纪90年代各发达国家纷纷实施“终身学习”和“继续学习”计划。
例如,英国于1998年提出了建立“产业大学”和“个人学习账户”的设想,以便使人们能够更加方便地接受开放式的远程教育和实施“终身教育”计划。
日本提出:终身职业训练及终身技能评价是职业教育的根本方向。
美国早在1971年就在全国范围内实施终身化的职业教育——生计教育。
德国无论政府官员、管理人员、企业内部各级人员都要接受成人继续教育,并建立起以动手能力为特色的职业培训体系。
欧盟将终身学习的范畴定义为从学龄前到退休后的学习,强调“在市民、社会或就业视角下,以提高知识、技术和能力为目的,贯穿一生的所有学习活动”,这就使劳动者不会因为工作岗位变化而中断学习,有效地促进了适应知识经济发展的终身学习体系的建设。
虽然各国职业教育和培训各具特色,但共同体现着向终身体系发展的趋势。
各国青年需要在当前以知识和技能为基础的社会中做好准备工作,职业教育以终身学习的形式为职业转换提供保障。
同时,要彻底改变职业教育地位低下的状况,也必须将职业教育纳入终身学习的框架,使职业教育的毕业生既能就业又能继续学业。
目前,世界各国职业教育正逐渐融入终身教育体系,职业培训教育不再被看做是终结性教育,而那种认为只靠一次教育或培训就能享用终身的想法或做法已经过时了,因此,适用于各类经济形式、经济活动中的终身职业培训体系应运而生。
二、我国终身职业培训发展进程中的主要问题我国当前建设“学习型社会”还处于起步阶段,对构建终身职业教育与培训体系的认识还不够全面,缺少统一的规划和强有力的政策支持。
我国终身职业培训在理论和实践中还有很多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一)管理体制条块分割职业教育管理体制条块分割。
我国万余所中等职业学校绝大多数都是由地方举办和管理的。
这些学校分属省、市、县有关部门,近一半归教育部,其他归行业部门及企业办和民办。
这种条块分割的管理体制造成了职业学校在专业、地域分布上不合理,规模“小而全”、师资力量和教学设施分散等弊端。
终身职业教育要求全国有统一的规划与专门的管理机构,引进优胜劣汰机制,培育高质量的职业教育与培训机构。
我国职业技术教育证书包括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两种类型,分别由教育部门和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管理。
由于职业资格证书种类繁多、标准不一,还远未形成统一的职业资格制度和体系。
这种分割的管理制度,不利于职业技术教育的整体推进和健康发展,更不利于终身职业培训体系的建立。
而且,我国在实施职业资格制度方面,国家职业资格的类型相对单一,主要适用于操作型工作岗位,这就急需我国建立一个涵盖全部职业,按层次等级分类的权威性职业资格制度和职业等级标准,以推动终身职业培训体系的建设。
目前,我国职业培训还是以政府投入为主,企业参与相对较少,这种现状不利于终身职业教育的环境与氛围的协调,也不利于终身职业培训未来企业应该唱主角的趋势。
(二)职业学校教育发展滞后我国现行的以职业学校教育为主的职业培训体系,在办学模式、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不适应市场变化的需要,这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不利于满足学生的个体差异、个性发展和对教育需求的选择。
职业教育的职业导向功能不强,对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反应迟钝,产业发展与职业教育之间也缺乏良性互动机制。
像国外的那种与普通高校打通,可以互相转学和承认学分的机制,在我国还没有建立,学生一经就读中职或高职院校,就要一读到底,然后走向就业岗位,这种现状不利于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
终身职业培训的未来必然是倡导学生的终身职业能力,这要求学生可以不断学习,不论是在普通高校、职业学校还是企业的职业培训,都是其终身职业培训链条的一部分,而且应该是有连续性的可以根据需要从一个培训场所随时转换到另一培训场所,这样才符合终身职业培训的要求。
在课程和教学等方面急需建立面向市场、面向企业的灵活教学制度,并能实行面对不同学习对象的差异化教学与培训,满足终身职业培训灵活性和实用性的要求。
职业学校对市场信息反应滞后,造成人才供求很不匹配,一些职业学校毕业生“毕业即失业”。
到目前为止,我国还没有建立起这方面的预测机制和信息平台。
教育、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商务等部门及各类行业组织在人才交流问题上各成系统,不能交流共享;人才市场、用人单位与人才培训机构没有建立起经常、稳定的联系;人才市场中介机构,还不能很好地发挥人才市场信息枢纽的功能。
这必然影响终身职业培训体系的建设,终身职业培训体系要求有很好的信息平台,才能发挥其科学、快速配置人力资源的作用。
(三)职业培训结构失衡我国终身职业培训是以职业学校教育为主,企业培训较少。
而在学校教育中,初等、高等职业学校比例、不同区域的职业学校比例失衡,优良的职业教育资源较少。
举办初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学校主要是职业初中;举办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有中等专业学校、职业高中、技工学校等多种类型;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则是在理论准备不足、思想认识不一致、培养目标和模式不明确的背景下走上快车道的,这就导致了高等职业技术学校的良莠不齐。
企业培训的发展不平衡:有的企业职业培训有声有色,对企业经营起到极大推动作用;而另外一些企业欠缺开展岗位技能培训意识。
我国职业培训的区域发展不平衡表现在东部、中部地区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相对较快,而西部地区发展相对较慢。
终身职业培训应该具有灵活性,也就是说要与当时当地的经济发展配套,我国的职业培训就明显存在与经济发展脱节的问题,我国要建立终身职业培训体系,除了增加职业教育的灵活性、实用性和适应性,还应该增加企业培训的比例。
(四)职业培训发展环境较差终身职业教育在我国还不受重视,职业教育被视为“二流教育”,教育类型的多样化被异化为等级化,行行出状元的思想被否定,往往认为失败的学生才进入职业教育学习。
我国社会文化中“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传统观念根深蒂固,存在“重普通教育,轻职业教育”、“重知识教学,轻技能培养”的倾向。
我国“白领”工资收入普遍高于“蓝领”,技术工人的劳动得不到社会足够的承认。
我国必须建立合理的技能型人才的使用评价机制,将全社会的所有类型的人才评价机制整合起来,这才有助于消除对技能型人才的歧视和对职业教育的歧视。
在全社会树立终身职业培训的理念,认识到普通高等教育、职业教育都是终身职业培训体系的一部分,学生还应该可以在两者间自由流动,这也有助于这种传统观念的扭转。
我国部分企业也不愿投资职工培训,也不利于终身职业培训的发展。
在国外,企业在终身培训中都是唱主角的,而我国企业在培养技能型人才方面普遍没有发挥主体作用。
企业对职业技术教育投入不足的原因:一是长期以来我国企业传统粗放式经营和管理方式没有改变,质量意识不强,不重视提高企业职工素质;二是现代企业制度建设滞后,部分企业负责人忽视职工队伍长远建设;三是引入市场经济体制后,企业担心员工接受培训后就跳槽,也不愿投资搞培训。
三、对策建议(一)充分发挥政府在终身职业培训中的作用政府在终身职业教育中要发挥好出台政策、提供经费、协调关系、统一标准的功能:一是推行学历证书加职业资格证书相结合的“双证”就业制度,把就业与提高劳动者素质紧密结合起来,“先培训后就业”,完善就业准入制度。
二是抓住职业技能鉴定和发放资格证书两个环节,确保培训的质量。
三是鼓励和支持各种社会力量参与终身职业培训事业,发挥各方面积极性,实现培训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有效利用。
四是建立整合教育、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商务等部门的人才交流培训信息,建立人力资源综合培训平台,整合人才市场、用人单位与人才培训机构的信息需求,降低信息搜寻的交易成本,为各类用户提供个性化服务。
五是加大培训资金投入,加强职业培训的软硬件环境设施,尤其是示范性职业学校和实训基地建设,为强化高技能性和实用型人才培养创造条件。
培训经费应采取政府、企业和个人三方共同负担。
政府应出台鼓励措施,通过财政转移支付或税收优惠政策,鼓励企业成为终身职业培训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政府必须建立相应财政和税收机制,鼓励企业参与到终身职业培训中来。
六是制定完善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鼓励政策。
七是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在政策上保障终身教育与培训服务在不同地区的均衡发展。
(二)建立与各类教育相互整合的终身职业培训体系用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的理念对职业培训进行终身化改造。
终身职业培训是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升国民素质的重要手段。
职业培训不仅满足了社会对各种差异化人才的需求,也满足大众提升自我、完善自我的愿望。
打破当前各种类型教育之间的壁垒,构建统一的、相互衔接的教育体系,将职业学校、企业培训、社区培训进行有效整合,使得所有类型的培训均得到社会承认。
把终身职业培训看做是学校、企业、社会教育培训系统的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