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课后练习1《采薇》课后练习1、诗的前三节主要表现了什么情感?它通过什么方式表现出来的?这样表现有什么好处?诗的前三节主要表现了士兵因久在前线而思念家乡的情绪;这种情绪是通过采摘不同季节的薇这一活动烘托出来的;由于采薇时间的持久性和连续性,让人感到士兵无时无刻不被思念家乡的痛苦折磨着,从而使全诗的思想感情得到了强化。
2、“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这四句为什么会成为千古名句?分析这四句诗的抒情特点。
原因主要有:1、用生动的形象写出了丰富的内容和复杂的感情。
2、把多种修辞手法成功熔在一起:⑴对仗工整;⑵叠字(依依、霏霏)形象生动;⑶借代(用杨柳依依代指春天,雨雪霏霏代指冬天)准确而形象⑷对比(阳春与寒冬)鲜明。
3、文字雅俗共赏。
这四句诗里含有两个典型画面,一是春天里微风轻吹,柳枝飘拂的画面,一是寒冬时节雪花纷飞的画面,抒情主人公的感情就蕴涵在这两个画面中,而没有明说出来。
这样,以景写情,情景交融,显得既富于形象性,又含而不露,耐人寻味,给读者的欣赏活动创造了很大的空间。
抒情特点:这四句诗通过融情入景和对比的方法,把感情表达得更深刻、形象、含蓄。
其中2、4两句分写乐和哀,分别拟喻国家的和平安宁与破败纷乱,两相对比,足见主人公前后感情心理变化之大,以及战争给国家带来的灾难;1、3两句,前句当哀不哀,强化了战士的参战心情和决心,后句当乐不乐,强化了战争对国家和人民的摧残。
《山鬼》思考练习题1、山鬼是一个怎样的形象?分析诗中山鬼感情变化的轨迹?诗中的山鬼是一个美丽痴情的女子形象,她怀着对爱情的美好愿望,精心打扮准备,在凄风苦雨中痴痴等待自己的爱人,为此承受了巨大的喜悦和痛苦。
作者屈原通过塑造这一形象,表现了人类对美好爱情的热烈追求和忠贞态度,也寄托着自己虽遭流放而心中依然苦苦思念关心楚国、楚王的高尚爱国热情。
诗中第一节,山鬼在赴约途中的感情是喜悦、兴奋的;第二节,随着等待时间的不断延迟,天空黑暗下来,天上刮起了风、下起了雨,这时山鬼的心情也变得暗淡下来,发出了岁月不饶人的感慨;第三节,山鬼一方面对自己的纯洁和忠贞行为感到自豪,对对方迟迟不至的行为自我宽解,但另一方面,随着时间的不断迁移,她渐渐开始对自己的宽解产生了怀疑,这种怀疑伴随着雷电和暴风雨的加强逐渐加深,最终使她陷入了因爱人迟迟不来而带来的极度孤独和忧愁中。
诗人通过山鬼从兴奋到忧愁这一心理过程的变化,真实反映了爱情给人带来的缠绵、痛苦和折磨。
2、将这首诗与《诗经·采薇》对照,结合过去学过的其他作品,说说屈原的诗歌和《诗经》有什么不同。
主要表现在:a《诗经》侧重于写实,是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
屈原的诗歌侧重于抒情,善于表现理想,是浪漫主义诗歌的源头。
b《诗经》多用重章叠句,赋比兴手法。
屈原的诗歌多用想象和象征手法,如“香草美人”。
c《诗经》语言朴素,通俗易懂,民歌色彩很强。
屈原的诗歌语言华美富有变化和文采d《诗经》句式是以四言为主。
屈原的诗歌是楚辞体诗歌,句式以六言为主,多用语气词“兮”。
《饮马长城窟行》思考练习题1、谈谈汉乐府民歌的一般特点。
a 汉乐府民歌继承发展了《诗经》的优良传统,主要反映下层人民的生活,“敢于哀乐,缘事而发”,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色彩。
b形式上以叙事为主,善于通过人物言行表现人物性格。
C语言朴素自然,生动活泼。
D句式趋于五言,是我国五言诗的先河。
2、分析“青青河畔草,绵绵思远道”在全诗抒情中起的作用。
“青青河畔草”运用典型的起兴手法。
“绵绵思远道”运用双关的修辞手法。
河边青草蔓延,绵绵不断。
妇人由这绵绵草色,想到河堤上那条通向天涯的路,想到踏着这条路远去的人,从而引起妇人对远方丈夫缠绵不断的思念。
起兴和双关手法的运用,使妇人的思念更加含蓄深沉。
《春江花月夜》思考练习题1、如何看待这首诗的思想价值?通过对春江花月之夜优美景色的描绘,表现了诗人对宇宙永恒、人生短暂的哲理感慨,抒发了游子、思妇的离别相思之情。
人生短暂、离愁别情虽是中国古代诗歌中的传统主题,但诗人将其置于优美环境中表现,以人生哲理探求开掘深意,使这首诗感伤而又不过于消沉,诗中表现出对青春年华的珍惜、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真挚爱情的歌颂,更多地流露出哀而不伤健康向上的情调。
与以往同题诗歌不同,具有独特的思想价值和魅力。
2、分析这首诗的烘托与铺垫手法。
诗的开篇将“春江花月夜”自然组合成一个优美完整的画面,谱写了一首春的颂歌,这首春的颂歌反衬着春的忧愁。
接着诗人面对春江明月,抒发宇宙永恒的感悟,从中寄寓着对人生短暂的深沉慨叹。
这种慨叹,以其意味深长的哲理对诗的感伤情调作了进一步的铺陈。
正是在环境气氛的烘托与哲理议论的铺垫基础上,后面的抒情达到高潮,月圆而人情难圆的慨叹、游子思妇“相望不相闻”的感伤具有了更加动人的感染力。
《行路难》思考练习1、概括《行路难》的主题这首诗描写诗人在政治道路上遭遇艰难而产生的不可抑制的愤激情绪,同时又表达了诗人的倔强、自信和对理想的执着追求。
表现了诗人对前途的乐观和豪迈气概,充满积极向上的浪漫主义情调。
2、说说李白诗歌的主要艺术特点。
李白是我国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誉为“诗仙”。
其诗歌感情强烈、想象奇特,夸张大胆,语言清新自然,形成了豪放飘逸、真率自然的独特艺术风格。
《长恨歌》思考练习1、诗的最后四句:“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结合全诗说说“此恨”的含义。
“此恨”之义直接关乎全诗主题的解释。
单就这四句诗的局部来看,“此恨”的意思明显带有对李杨爱情深感惋惜的意思:唐明皇和杨贵妃的真挚爱情却不得不长期面对生离死别,“此恨”乃为“长恨”。
但是,联系诗前面“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从此君王不早朝”、“尽日君王看不足”等一系列因宠杨而导致唐明皇疏远朝政的交待来看,最后的“此恨”还含有主人公对以往荒淫误国进而导致国家和个人爱情走向悲剧的自责和悔恨。
《永遇乐》李清照1、试结合课文描述词中主人公是怎样的一个形象。
结合词作的创作背景我们知道作者经历过荣华富贵又经历了沧桑苦难,生活的大起大落让这个老人回想起来如在梦中,恍如隔世。
所以,在上片由“人在何处?”“春意知几许?”“次第岂无风雨?”三个反问句,刻画的是一个充满忧虑的恍惚憔悴的老人的形象。
在下片“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落寞的身心疲惫的老人。
总之,词中的主人公就是一个忧虑憔悴、落寞疲惫的老人。
2、分析掌握这首词的主要艺术特色。
首先这首词在艺术上的最大特色是运用对比反衬手法。
如“落日熔金,暮云合璧”的美景反衬“人在何处”的哀戚;以“元宵佳节,融合天气”反衬“次第岂无风雨”的忧虑;以“中州盛日”对比“今朝憔悴”,作者的情感就是通过这些对比反衬显示出来的。
其次,词的语言朴素清新、平淡雅致。
如“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辛弃疾1、分析这首词的主要艺术特色。
首先这首词善于以景渲染,借景抒情。
“清秋、落日、断鸿”等意象起到了很好的铺垫作用。
其次,善用典型细节。
“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把流落江南、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个人形象刻画的生动传神。
再次,善于运用典故。
典故的运用贴切灵活、沉郁淋漓。
《炉中煤》1、作者为什么把祖国比喻为“年青的女郎”而不是“母亲”?①是诗人对祖国经过“五四”洗礼之后所呈现出的新气象的认识,认为“五四”后的祖国就像一位青春焕发的姑娘,充满生机和活力,体现了诗人对祖国的期待和赞美。
②从抒情的角度看,“年青的女郎”更易于抒发炽热奔放的情感。
2、“炉中煤”和“年青的女郎”各有何象征意义?“炉中煤”比喻诗人自己。
借用煤在炉中熊熊燃烧,燃烧自己,发光发热的特点暗喻诗人自己对祖国无私奉献的炽热感情。
“年青的女郎”比喻经过“五四”洗礼后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新生中国,体现了诗人对祖国的期待和赞美。
《再别康桥》1、《再别康桥》的艺术特色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一)建筑美(形式美):共七节,每节四句,单行和双行错开一格排列,无论从排列上,还是从字数上,都整齐划一,给人以美感。
(二)音乐美:1、押韵。
每节.分别押ang韵ao韵,极富乐感。
2、音节和谐,节奏感强.3、首尾两段的句式韵味基本一致,形成回环往复之美。
.(三)绘画美:1、色彩绚丽的词句创作出一系列鲜明生动的意境如诗歌描写的云彩、金柳、柔波、青荇、青草、星辉等自然景物色彩鲜明,给人以美感。
2、通过动作感很强的词语如招手、荡漾、招摇、漫溯、放歌等,使每一幅画面变成了动态的画面,给人以立体感。
《雨巷》1、试分析《雨巷》朦胧含蓄的抒情特点。
诗中最突出的意象是那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丁香姑娘正是诗人心中美好而又难以追求到的理想的象征。
“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正是当时黑暗阴沉、令人压抑、看不到出路的社会现实的写照。
这些意象有着浓厚的象征色彩,又可作为生活中实指的人与场景来理解,因而使诗的内容朦胧含蓄,耐人寻味。
《致橡树》1、《致橡树》中确立的新时代的爱情观是什么样的?诗人确立的是木棉的爱情,是一种平等独立、甘苦与共、相互依存又各自独立的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