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药理学 抗心绞痛药

药理学 抗心绞痛药

1)降低心肌耗氧量
治疗量可扩张容量血管 大静脉) 回心血量↓ 治疗量可扩张容量血管(大静脉 ) , 回心血量 ↓, 可扩张容量血管( 心脏前负荷 室壁张力↓ 耗氧↓ 心脏前负荷↓,室壁张力↓ ,耗氧↓ 。 前负荷↓ 较大剂量舒张阻力血管 动脉) 心脏后负荷↓ 较大剂量舒张阻力血管(动脉),心脏后负荷↓。 舒张阻力血管( 缺点:大剂量时,动脉血压下降反射性兴奋交感神经, 反射性兴奋交感神经, 缺点:大剂量时,动脉血压下降反射性兴奋交感神经 使心肌收缩力↑ 心率↑ 心肌耗氧量↑ 使心肌收缩力↑,心率↑,心肌耗氧量↑ 。 影响心脏区域性耗氧量:实验表明可选择性缓解心 影响心脏区域性耗氧量: 内膜缺氧
【药理作用与机制】 药理作用与机制】
作用:松弛平滑肌,尤其是血管平滑肌,扩 作用:松弛平滑肌,尤其是血管平滑肌, 张冠状血管和体循环血管, 张冠状血管和体循环血管,这是防治心绞痛 的药理基础。 的药理基础。 作用机制: 作用机制:
硝酸甘油扩血管机制 抗心绞痛机制
1、扩血管机制
硝酸甘油 ΝΟ 鸟苷酸环化酶 血管内皮
心肌局部缺血时
给硝酸甘油后
输送血管
侧枝血管
阻力血管
冠脉窃血现象
临床应用】 ☆ 【临床应用】
治疗心绞痛:预防和缓解各类心绞痛。 各类心绞痛 治疗心绞痛:预防和缓解各类心绞痛。
缓解急性发作:硝酸甘油舌下含服、气雾吸入或口颊片;对发 缓解急性发作:硝酸甘油舌下含服、气雾吸入或口颊片; 作频繁的重症心绞痛患者,首选硝酸甘油静脉滴注, 作频繁的重症心绞痛患者,首选硝酸甘油静脉滴注,症状减轻 后改为含服; 后改为含服; 预防发作时,选用硝酸异山梨酯 单硝酸异山梨酯口服 预防发作时,选用硝酸异山梨酯或单硝酸异山梨酯口服,也可 硝酸异山梨酯或 口服, 选用硝酸甘油贴剂, 选用硝酸甘油贴剂,戊四硝酯含片。
治疗急性心肌梗塞: 治疗急性心肌梗塞:
降低心肌耗氧量,增加缺血区的供血,抑制血小板聚集和粘附, 降低心肌耗氧量,增加缺血区的供血,抑制血小板聚集和粘附, 缩小梗塞范围。血压过低者慎用。 缩小梗塞范围。血压过低者慎用。
治疗心衰: 治疗心衰:
降低前后负荷(见抗心衰药物) 降低前后负荷(见抗心衰药物)
治疗急性呼衰、肺动脉高压: 治疗急性呼衰、肺动脉高压:
收缩压× 收缩压×心率
抗心绞痛药的治疗基础
1、 增加冠状动脉(缺血区心肌的)供血 增加冠状动脉(缺血区心肌的) 舒张冠脉,解除冠脉痉挛或促进侧支循环的形成。 舒张冠脉,解除冠脉痉挛或促进侧支循环的形成。 2、 降低心肌耗氧量 降低心室壁肌张力、减慢心率、抑制心肌收缩力。 降低心室壁肌张力、减慢心率、抑制心肌收缩力。 3、 抗血小板聚集和血栓形成。 抗血小板聚集和血栓形成。
3)
•心内膜下血管因系垂直贯穿心 心内膜下血管因系垂直贯穿心 壁 , 易受室壁肌张力和压力的 影响。心绞痛发作时, 影响 。 心绞痛发作时 , 室内压 开放侧支循环 增高,易造成内膜下缺血。 增高,易造成内膜下缺血。 •刺激侧支生成或已 刺激侧支生成或已 •硝酸甘油扩张静脉和动脉,使 硝酸甘油扩张静脉和动脉, 硝酸甘油扩张静脉和动脉 有侧支开放, 有侧支开放 , 血液 左室舒张末压力、容积降低, 左室舒张末压力 、 容积降低 抑制血小板黏附和聚集,抗血栓形成。 抑制血小板黏附和聚集,抗血栓形成。 , 通过侧支流向因缺 有利于血液从外膜流向心内膜 氧被动扩张的缺血 缺血区。 缺血区。 区血管。 区血管。
卧位型:卧位、安静状态下引起心绞痛发作 卧位型:卧位、 胸痛发作与心肌需氧量的增加无明显关系。 胸痛发作与心肌需氧量的增加无明显关系。同劳 力性心绞痛相比,其疼痛一般持续时间较长程度 力性心绞痛相比,其疼痛一般 中间综合症:胸痛介于心绞痛和心梗之间, 中间综合症:胸痛介于心绞痛和心梗之间, 持续时间较长程度 较重,并且不易为硝酸甘油所缓解 不易为硝酸甘油所缓解。 较重,并且不易为硝酸甘油所缓解。无心肌酶检 梗塞后综合症:急性心梗一个月后又反复发作心绞痛, 梗塞后综合症:急性心梗一个月后又反复发作心绞痛, 查改变。心电图常出现暂时的ST 段压低或T ST段压低或 查改变 。 心电图常出现暂时的 ST 段压低或 T 波改 变异性心绞痛 它可单独发生或与劳力性心绞痛合并存在。 变。它可单独发生或与劳力性心绞痛合并存在。
右冠状动脉
Right coronoary artery
左旋支
Left circumflex artery
左前降支
Left anterior descending artery
三、病理改变
2、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导致血管狭窄,造成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导致血管狭窄, 供应心肌的血流不足, 即心肌缺血。 供应心肌的血流不足 , 即心肌缺血 。 心肌 缺血缺氧是导致心绞痛的主要原因。 缺血缺氧是导致心绞痛的主要原因 。 不稳 定性心绞痛与粥样硬化迅速发展, 定性心绞痛与粥样硬化迅速发展 , 斑块破 痉挛+血栓形成 血小板激活有关。 裂+痉挛 血栓形成 血小板激活有关。 痉挛 血栓形成+血小板激活有关
耐受机制及预防
耐受机制: 耐受机制: 血管耐受机制: 血管耐受机制:血管内硝酸酯受体巯基被耗 竭。 非血管机制(伪耐受) 非血管机制(伪耐受):鸟苷酸环化酶活性 受损, 及扩血管后反射性交感和RAAS 系统 受损 , 及扩血管后反射性交感和 RAAS系统 激活,也可使其作用减弱而出现耐受性。 激活,也可使其作用减弱而出现耐受性。 克服耐受性的方法: 克服耐受性的方法: 1. 间歇给药,减少给药次数,间歇期换药维持。 间歇给药,减少给药次数,间歇期换药维持。 2. 补充含巯基的药物 , 如卡托普利 、 甲硫氨酸 、 补充含巯基的药物, 如卡托普利、 甲硫氨酸、 半胱氨酸等。 半胱氨酸等。
2、抗心绞痛机制 、
2) 改善缺血心肌的血供
扩张心外膜输送血管 增加心内膜下血流量
•选择性扩张心外膜较大血管, 选择性扩张心外膜较大血管, 选择性扩张心外膜较大血管 对小阻力血管影响小。 对小阻力血管影响小 。 但缺血 区局部处于高度扩张状态( 区局部处于高度扩张状态 ( 腺 苷等代谢物堆积) 苷等代谢物堆积 ) , 大血管阻 力下降后, 有利于血液流向缺 力下降后 , 血区。 血区。
GTP
cGMP↑ cGMP↑
cGMP依赖性蛋白激酶 cGMP依赖性蛋白激酶 内钙释放↓ 外钙内流↓→ 内钙释放↓、外钙内流↓→[Ca2+]i↓ ↓→[Ca2+]i↓
同时抑制血小板聚集黏附,抗血栓形成,有利于心绞痛治疗。 同时抑制血小板聚集黏附,抗血栓形成,有利于心绞痛治疗。
平滑肌 舒张
2、抗心绞痛机制 、
初发型:病程在1个月以内 初发型:病程在1 稳定型:病情稳定,且病程1 稳定型:病情稳定,且病程1各月以上 恶化型:有心绞痛史, 月内突然出现频繁、持续久、 恶化型:有心绞痛史,近1月内突然出现频繁、持续久、疼 痛重的心绞痛, 痛重的心绞痛,可发展为心梗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自发性( pectoris) 自发性(spontaneous angina pectoris)
26章 26章 抗心绞痛药
chapter26 Antianginal pectoris
河北医科大学药理教研室
一、概 念
物堆积,刺激心脏局部交感神经末梢, 物堆积,刺激心脏局部交感神经末梢, 传入中枢后在相应的皮肤区域产生痛 觉感受。 觉感受。
疼痛的原因: 疼痛的原因:心肌缺氧造成代谢产
心绞痛(angina pectoris): 心绞痛(angina pectoris):是缺血性心肌病的 常见症状,是冠状动脉供血不足, 常见症状 , 是冠状动脉供血不足 , 心肌急剧 暂时的缺血和缺氧所引起的临床综合征。 的 、 暂时的缺血和缺氧所引起的临床综合征 。 典型表现:发作时胸骨后部压榨样疼痛, 典型表现 : 发作时胸骨后部压榨样疼痛 , 并 向左上肢放射。 向左上肢放射。 最常见的原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临床90 最常见的原因 :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 , 临床 90 冠心病, 以上与此有关,又称冠心病 也叫缺血性 % 以上与此有关 , 又称 冠心病 , 也叫 缺血性 心脏病。相对缺血缺氧亦可引起。 心脏病。相对缺血缺氧亦可引起。
五、临床常用药物
按作用机制分为三类: 按作用机制分为三类:
硝酸酯类 β-肾上腺素受体阻断药 钙通道阻滞药
第一节 硝酸酯类(nitrate esters)
硝酸酯类包括 硝酸甘油(nitroglycerin) 硝酸甘油(nitroglycerin) dinitrate) 硝酸异山梨酯 (isosorbide dinitrate) 单硝酸异山梨酯( 单硝酸异山梨酯(isosorbide mononitrate) mononitrate) 戊四硝酯( tetranitrate) 戊四硝酯(pentaerythrityl tetranitrate)
高铁血红蛋白血症: 高铁血红蛋白血症:
硝酸盐→ 亚硝酸盐( 强氧化性) 硝酸盐 → 亚硝酸盐 ( 强氧化性 ) , Fe2+→Fe3+
(用美蓝对抗) 用美蓝对抗)
耐受性: 耐受性:
连续服用2~ 周可出现耐受性 周可出现耐受性( 连续服用 ~3周可出现耐受性(与体内还原性 巯基耗竭有关) 停药1-2周可消失 周可消失。 巯基耗竭有关),停药 周可消失。
二、心绞痛临床分类
临床常用分类
稳定型: 稳定型: 不稳定型: 不稳定型: 变异型: 变异型:
三、病理改变
1、正常解剖结构及功能特点
冠状动脉起于主动脉根部, 冠状动脉起于主动脉根部,分左右 两支,行于心脏表面。 两支,行于心脏表面。 正常情况下,它对血液的阻力很小。 正常情况下,它对血液的阻力很小。 从心外膜进入心壁的血管, 从心外膜进入心壁的血管,一类呈丛 状 分 散支 配心 室 壁的 外 、 中 层心 肌 丛支) (丛支);一类垂直进入室壁直达心 内膜下( 穿支) 直径几乎不减, 内膜下 ( 穿支 ) , 直径几乎不减 , 并在 心内膜下与其它穿支构成弓状网络, 心内膜下与其它穿支构成弓状网络, 然后再分出微动脉和毛细血管。 然后再分出微动脉和毛细血管。丛支 和穿支在心肌纤维间形成丰富的毛细 血管网,供给心肌血液。 血管网,供给心肌血液。 冠状动脉在心肌内行走, 冠状动脉在心肌内行走,显然会受 制于心肌收缩挤压的影响。 制于心肌收缩挤压的影响。心脏收缩 血液不易通过,只有当其舒张时, 时,血液不易通过,只有当其舒张时, 心脏方能得到足够的血流, 心脏方能得到足够的血流,这是冠状 动脉供血的特点。 动脉供血的特点。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