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城市群总体发展规划纲要中原城市群是河南省乃至中部地区承接中国东部地区产业转移、西部资源输出的枢纽和核心区域之一,这里将成为参与国内外竞争、促进中部崛起、辐射带动中西部地区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中原城市群将来什么模样?6月12日省发改委召开新闻发布会,公布《中原城市群总体发展规划纲要》。
纲要中,中原城市群九大城市功能定位更加明确,通过整体规划,实现真正的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突出中原城市群组团优势,提升中原城市群整体竞争力,使中原城市群在中部城市群中稳做“龙头”。
一、中部4大城市群比较从统计数字上看,2005年无论是城市群体规模,还是综合经济实力,中原城市群均居我国中部地区4大城市群之首。
生产总值2005年中原城市群实现生产总值5914.82亿元,分别是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皖江城市带的1.38倍、2.45倍、1.90倍。
地方财政2005年中原城市群实现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336.09亿元,分别是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皖江城市带的1.5倍、2.38倍、1.89倍。
固定资产投资2005年中原城市群实现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620.55亿元,分别是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皖江城市带的1.53倍、2.15倍和1.69倍。
地方财政增长速度2005年中原城市群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速度为32.2%,分别高于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皖江城市带54.4、44.3和43.8个百分点。
唯一一个排名第二的是发展速度,略低于皖江城市带。
省发改委主任林景顺说:“2006年以来,中原城市群继续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
一季度,中原城市群9市实现的地区生产总值比全省平均水平高出1.2个百分点,占到了全省生产总值的一半以上。
”二、发展新概念新闻发布会称,《纲要》已由省政府正式印发,这标志着中原城市群发展规划进入全面实施阶段。
纲要提出的“集合城市”、“共生城市”、“经济城市”等城市群发展新概念,引人注目。
1.强化城市整体功能的“集合城市”《纲要》系统地提出了中原城市群发展的框架结构,明确提出中原城市群九市通过在空间、功能、产业、体制、机制等方面的有机结合,努力形成作为一个城市群体发挥作用的集合城市。
在空间上形成三大圈层——以郑州为中心的都市圈(开封作为郑州都市圈的一个重要功能区)、紧密联系圈(其他7个结点城市)和辐射圈(接受城市群辐射带动作用的周边城市)。
在产业上,发展重点向郑汴洛城市工业走廊、新郑漯京广、新焦济南太行、洛平漯等四大产业发展带集聚,通过“产业簇群化”发展,努力形成带动区域产业发展的核心增长极。
2.“共生城市”理念兼顾新老城区《纲要》建设性地提出了中原城市群城市体系基本架构为:构建以郑州为中心、洛阳为副中心,其他省辖市为支撑,大中小城市相协调,功能明晰、组合有序的城市体系。
根据现阶段城市规模加速扩张的发展趋势,明确提出了“共生城市”的理念,积极引导各市在加快新城区建设的同时,兼顾老城区的有机更新,实现共同发展。
3.打破“区划城市”突出“经济城市”《纲要》注重打破传统“区划城市”束缚,突出“经济城市”的发展定位。
从城市功能定位入手,以产业定位为重点,研究提出了不同城市的定位,以指导各市突出城市特色,努力避免产业同构、重复建设现象。
以郑汴一体化为突破口,打破传统行政区划束缚,从功能、城区、空间、产业、服务、生态等六个方面,具体提出了加快两市发展对接的基本途径,努力促进两市的发展融合。
对跨区域的交通、能源、生态、环保等重大基础设施,进行统一规划和集中布局;同时深化户籍、就业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推动行政区域有序调整,开展城乡一体化试点。
三、中原城市群发展构想到2010年,中原城市群的生产总值要超过1万亿元;到2020年,中原城市群的人均生产总值要超过5000美元;财政收入在全省的比重要超过75%。
作者: longsea2006 2006-8-15 17:22 回复此发言--------------------------------------------------------------------------------2 中原城市群总体发展规划纲要1.地位:中西部增长极中原城市群是以郑州为中心,含洛阳、开封、新乡、焦作、许昌、平顶山、漯河、济源共9市在内的城市密集区。
区划内现辖14个县级市、33个县、340个建制镇;地跨黄河、淮河、海河、长江四大流域;土地面积5.87万平方公里,占全省面积的35.1%;2004年年底,区域总人口3985万人,占全省人口的41%。
从全国城市体系的空间布局来看,在中西部地区,中原城市群是北京、武汉、济南、西安之间,半径500公里区域内,城市群体规模最大、人口最密集、经济实力较强、交通区位优势突出的城市群。
中原城市群与东部沿海地区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三大城市群及其他城市群发展相互呼应,并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
中原城市群是河南省乃至中部地区承接发达国家及我国东部地区产业转移、西部资源输出的枢纽和核心区域之一,并将成为促进中部崛起、辐射带动中西部地区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2.未来:人均GDP5000美元“十一五”期间,中原城市群的发展目标是:郑州市的核心地位显著提升,9市具有基本明晰的功能和主导产业定位,整体合力增强;郑汴洛城市工业走廊等四大产业带初具雏形,培育形成一批优势企业;初步形成以郑州为中心,东连开封、西接洛阳、北通新乡、南达许昌的大“十”字形核心区,奠定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基础;区域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基本完善,形成区域内任意两城市间两小时内通达的经济圈;城市功能显著增强,人居环境进一步改善,和谐城市建设迈出实质性步伐;到2010年,中原城市群的生产总值要超过1万亿元;到2020年,中原城市群的人均生产总值要超过5000美元。
3.布局:城市定位分三级《规划纲要》对中原城市群中的每座城市,都给出了清晰的定位,将郑州定位为中心城市,洛阳为副中心城市,开封等7市为支点城市,巩义等作为节点城市,并努力将新郑等小城市发展成为中等城市。
〔郑州市〕城市定位:河南省省会、中原城市群中心城市、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国际文化旅游城市、全国区域性中心城市、全国重要的现代物流中心、区域性金融中心、先进制造业基地和科技创新基地。
发展布局:中心城区(郑州市8区)组团+荥阳—上街组团+中牟组团+航空港组团+卫星城(巩义、登封、新郑、新密四市)。
由于在地形上呈现出“南沟北河”的基本特征,向东与开封空间距离较近,且为广阔原黄泛区,土地沙化,发展成本较低;向西通过高新技术开发区、上街区及连绵的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与洛阳相连接,城镇和产业密集度较高。
“十一五”时期,郑州市中心城区主要向东扩展,同时通过城区的部分产业转移拓展西部。
在区划上适时将中牟、荥阳撤市(县)建区,进一步拉大城市框架。
其中,近期建设的重点是郑东新区。
2010年,郑州市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超过300平方公里,人口超过400万;2020年超过400平方公里,人口超过500万。
〔洛阳市〕城市定位:中原城市群副中心城市、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国际文化旅游城市、全国重要的新型工业城市、先进制造业基地、科研开发中心、职业培训基地、中西部区域物流枢纽。
根据定位,洛阳承担辐射带动豫西地区等重要功能。
发展布局:中心城区组团+卫星城(偃师、孟津、新安、伊川四市县)。
“十一五”时期,其中心城区主要向东南方向发展,近期重点在洛河南岸、伊洛河之间建设洛阳新区,并向偃师顾县镇、诸葛镇拓展。
〔其他市〕支点城市:《规划纲要》将开封、新乡、许昌、漯河、焦作、济源、平顶山定位为中原城市群东部、北部、南部、西北部、西南部重要的支点城市。
节点城市:在郑州与洛阳、郑州与许昌之间县级城市中,选择人口规模大、综合经济实力较强、具有良好发展潜力的巩义、偃师、新郑、长葛等市(县),作为重要的节点城市加快发展。
作者: longsea2006 2006-8-15 17:22 回复此发言--------------------------------------------------------------------------------3 中原城市群总体发展规划纲要中小城市:考虑到中小城市在中原城市群空间发展布局中承担着承接产业转移、带动农村发展、吸引人口聚集、支撑城市网络体系的重要功能,“十一五”时期,在发展壮大特大城市和大城市的同时,还将加快中小城市和有产业支撑的小城镇的发展步伐,努力形成有特色的产业集群、旅游景区和面向农村、服务功能比较完善的人口密集区。
力争新郑、新密、新安、伊川、辉县、长葛、禹州、舞钢8市(县)市区人口超过20万,进入中等城市行列。
2020年,力争登封、卫辉、汝州、长垣、孟津、沁阳、尉氏、孟州、宝丰等9个市(县)成为中等城市。
4.产业:形成四大产业带《规划纲要》要求推动优势产业向基地化方向发展,传统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向集群化方向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向园区化方向发展,通过产业基地化、集群化、园区化发展,带动城市空间布局和城市外围空间形态的变化,努力培育形成四大产业发展带:郑汴洛城市工业走廊:这是我国陇海产业带上城镇和产业密集度最高的区段之一,也是东部地区产业转移和西部地区资源输出的战略通道。
其规划建设布局将按三个层面展开,一级层面为郑州、洛阳、开封市区;二级层面为巩义、偃师两个重要的节点城市;三级层面为义马、新安等其他9个节点市(县)。
新—郑—漯(京广)产业发展带:这是我国京广产业带的重要区段,以京广铁路、京港澳高速、107国道和即将开工建设的北京至广州铁路客运专线为依托,自北向南依次分布着新乡、郑州、许昌、漯河4市和所属的卫辉、原阳、新郑、长葛、尉氏、临颍6个县(市),承担着辐射鹤壁、安阳、濮阳等豫北地区和驻马店、信阳等豫南地区的功能。
新—焦—济(南太行)产业发展带:该产业带是我省豫西北地区重化工业密集区,产业基础比较好,背靠山西能源基地,紧揽晋煤外运通道,水资源和煤炭等重要矿产资源丰富,具有集中连片发展能源、原材料工业和重化工业得天独厚的优势条件。
洛—平—漯产业发展带:该产业带以洛阳—南京高速公路、省道、焦枝线中段、孟宝铁路为依托,依次穿越洛阳、平顶山、漯河三个市区和所辖的汝州、宝丰、叶县、舞钢等市(县),向西南连接辐射南阳等豫西南地区,向东连接辐射周口等豫东地区。
四、城市空间发展和功能对接“十一五”期间,我省将重点依托郑汴洛城市工业走廊和新—郑—漯(京广)产业发展带,率先推动郑汴、郑新、郑许之间的空间发展和功能对接,努力形成以郑州为中心、产业集聚、城镇密集的大“十”字形基本构架。
1.郑洛互动■形成五条快速通道■工业基地跨市交通改造:为推动郑洛互动发展,目前我省正在积极建成郑州至西安铁路客运专线,全面完成连霍高速郑州至洛阳段拓宽改造和310国道郑州至洛阳段一级公路改造升级任务,连同郑少和少洛高速公路及既有陇海铁路,在郑洛之间形成五条快速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