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教合一》情景课堂设计
安徽朱轶材
如果同学去少林寺游览,一定会看到“三
教合一碑”,又称“混元三教九流图赞碑”,也
肯定能看到印有此图案的各种纪念品。
我们看
见的这幅图是朱元璋九世孙自称“三教中人”的
明朝乐律学家、历算家朱载堉(1536—1611)根据
少林寺“三教合一碑”所画。
此图为何能体现
三教合一的主旨呢?
我们先来仔细的观察一下:三人共一鼻子,一人正面,另两人均侧面,从正面看,长者秃顶、须髯,是佛祖类人物,代表释家。
若稍换角度,以鼻梁为限,遮住画像右面,则左面就是头挽高髻的老子侧面像,代表道教(家);遮住左面,右面则是头戴儒巾的孔子侧面像,代表儒教(家)。
三教圣人的区分仅以简单的“头饰物”(准确地说,佛教人物并无“头饰物”),而其余部分珠联璧合,天衣无缝,准确表达了三教一体(源)的深刻含义。
三教共存一图,一片圆融。
这三个头像合在一起,加上合肩、合上身,浑成一体,两手捧“九流混元图”,生动表现出儒、佛、道三教合一的主题。
再看原碑下的赞词:“佛教见性,道教保命,儒教明伦,纲常是正。
农流务本,墨流备世,名流责实,法流辅制,纵横应对,小说咨询,阴阳顺天,医流原人,杂流兼通,述而不作。
博者难精,精者未博。
日月三光,金玉五谷,心身皮肤,鼻口耳目。
为善殊途,咸归于治。
曲士偏执,党同排异。
毋患多歧,各有所施。
要在圆融,一以贯之。
三教一体,九流一源,百家一理,万法一门。
”
现在请同学们思考:
1、从赞词中看我们常说的三教九流是什么意思?
2、三教是如何合一的呢?三教中儒教是宗教吗?
3、你是如何理解三教合一的?
我们现在就带着这些疑问开始学习今天的课程第一节。
【答案提示】
1、三教:儒释道;九流:农、墨、名、法、纵横、小说、阴阳、医、杂。
2、隋朝,儒学家提出三教合一,主张以儒学为主,调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论。
到唐朝统治者就奉行三教并行的政策,即遵道、礼佛、崇儒。
“儒教”的“教”并非“宗教”,而是指“教化”,它虽然不是宗教,但在古代中国,却比任何宗教的影响都要巨大和深远,可以说它不仅渗入了每一个中国人的骨髓里、血液中和潜意识中,而且对当代每一个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模式等至今仍在发挥着巨大的影响。
3、理解:是儒、释、道三家思想信仰并存、兼容并包、互相吸收、和谐相处,从而构成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部分。
可以有其他表达方式。
【简析】
三教合一,课文主要简述了形成过程,学生很难深刻领会,加之内容较枯燥,更需要增添新的情景资料。
本情景从学生特别感兴趣的旅游少林寺引入,既展示带有一定神秘色彩的需要细细观察领悟的三教合一图,又有较为生动容易理解并蕴含传统文化的“混元三教九流图赞碑”辞,这样的情景教学,一定可以让学生记忆深刻,感悟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