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三教合一

三教合一


以上就是全部内容。
谢 谢 观 看 再 见
维护本教、吸收别家、超越对方、三教合一
直显真源究竟教 全真教 (三教合一的 产物)
新 儒 学
佛教把儒家心性学说佛性化、本体化, 使得宋儒的“心性义理之学”成为一种 儒学化了的佛性理论。
理学
儒表佛里
心学
阳儒阴释
宋明理学是一种具 有准宗教性格的政治 理论。
回顾
1.儒家思想在漫长的历史演变过程中一直贯 行入世、用世的观念,单从这点看,与宗教 的出世观念相背离。 2.以董仲舒、二程、朱熹为代表的新儒学家 们,吸收了佛道二教的许多思想,使得这一 时期的儒家学说具有宗教的色彩。

传统儒学的宗教色彩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善性的修养理论:性善论、复性论,通过 主观内省以上达天道。 慎独的修行理论: 慎乎其所不睹、慎乎其 所不闻。只身独处时也能使自己的言行符 合道德标准。 寡欲的修行方法: 善于养心,克制人的欲 望,寡欲以至于无。带有宗教禁欲色彩。
寡欲之代表

二程(程颐、程颢) 他们属于主观唯心主义学派, 认为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提出“存天理,去人 欲”
第四节 三教交融与儒学的宗教性
思考: 道教、佛教属于宗教,那 么,儒教是不是宗教 呢?
王尚琪
宗教组

儒家学说的入世精神

传统儒学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

宋明理学具有准宗教的性格
1.儒家学说的入世精神
• 孔子主张重人事而远天道。 有成” 《论语· 子路》 “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可,三年
• 孟子提倡用世、济天下。 “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 我其谁也”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 宋明理学家注重心性义理。提出:正心、诚意、修身、齐家、 治国、平天下。出自《礼记· 大学》 • 明清之际,著名儒者顾炎武推出“经世致用” “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等,也相传这八字成文于梁启超。
朱熹属于客观唯心主义学派,他发展成“存天理、 灭人欲” 强调本心、良知。

3.宋明理学具有准宗教的性格
理学兴起的思想基础(为什么理学能够产生)
理学是儒道佛三教长期论争和融合的果实。中国思想 史在唐代中后期形成了一个重要转折,韩愈倡导的儒学道 统,辟佛、道,打破了三教并盛的局面。宋代儒学为了与 统治阶级相适应,儒学道统自然成为其承续对象。理学是 北宋初期思想解放的产物。
小结

自先秦至明清,不管是新儒家还是传统儒家, 都有强烈的入世精神,亦被称为忧患意识。

而这种忧患意识背离了宗教的离世传统儒学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

孔子最大的贡献是“人”的发现、重视人的修养。 从天向人的转变,并不意味着孔子已经放弃了天。 可以这样说,整个儒家学说都没有完全抛弃天。 “天、天命、天道”仍是儒学的最高范畴,从这 方面看,儒家学说是具有宗教性的。 西方的圣人苏格拉底则更重视个人知识的学习, 提出有智慧的人是万物的尺度。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