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医药学基础-绪论

中医药学基础-绪论


中医药学概论
思 考 题
①何谓“四大经典”著作?各有何内容?
②被称为医圣的医学家是哪位?
③何谓“金元四大家”,其学术思想和学派各是什么? ④中医理论体系基本特点是什么?何谓病、证、症? ⑤哪位医学家创立了“卫、气、营、血”辨证? ⑥何谓同病异治、异病同治? ⑦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炮制专著、药典各是哪部书,其成 书年代和作者为何人? ⑧《本草纲目》的作者、成书年代、载药数各是什么?
中医药学概论
唐慎微的《经史证类备急本草》 ,简称《证类本草》是
这一时期最著名的私人撰述本草,该书以《嘉祐》、《图经》
为基础,并广泛收录其他文献中的药学资料,收药达1558余 种,药后附列单方3000余首,首开方药相互印证的先例。具 有极大的文献价值。宋慈的《洗冤集录》,是世界上第一部 法医学专著,先后被译为荷、法、日、朝、英、俄等多种文 字,流传国外。中医药学概论Fra bibliotek第二节
中医学的基本特点
整体观念
辨证论治
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人与环境有密切的联系
中医药学概论
一、整体观念
中医的整体观念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体的结
构互相联系,不可分割;人体的各种功能互相协调,彼此为用; 在患病时,体内的各个部分亦相互影响。同时,中医认为人和 环境之间相互影响,是一对不可分割的整体。
中医药学概论
国家药局(和剂局和惠民局)的设立,是北宋朝廷的一
大创举,也是我国乃至世界药学史上的重大事件。这一举 措,促进了药材检验、成药生产、药物炮制,以及制剂的 发展和提高。如《苏沈良方》所述从人尿中制备“秋石”, 以及其他文献中猪胆合为牛黄、升华法制取龙脑、樟脑等, 均反应出当时的制药成就。这时由酿制酒发展为蒸馏法制 酒,对炮制和制剂产生了重大影响。
中医药学概论


中医药的认识和使用是以中医理论为基础,具有 独特的理论体系和应用形式。
中药学是研究中药基本理论和各种中药的来源、
采制、性能、功效、临床应用等知识的一门学科。
中药学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教学,应
掌握中药学的基本理论及常用中药的应用理论和技 能。对于中药学各专业来说,中药的理论和功用,
中医药学概论
《炮炙论》为南朝雷敩所著,
其主要内容是收录了300种药物
的炮制方法。该书所记的一些炮 制方法,可以提高药效,减轻毒、
烈之性。更重要的是我国第一部
炮制专著的问世,标志着本草新 分支学科的产生。
中医药学概论
《本草经集注》反映了南北朝时期的主要药学成就,并
初步确立了古代综合性本草的模式。
综合性本草:应能较全面地反映一定时期的药学成就, 其研究范围应涉及药学的各个方面:一是对药材本身的研 究,如品种基原、产地、采收、鉴别、炮制、制剂等;二 是药物的应用,如性能、功效主治、配伍、用法等;三是 药性理论研究。此外,还应涉及本草沿革、文献资料来源 等。
中医药学概论
《本草纲目拾遗》载药921种,其中新增716种。其成就 有:一是增收了大量民间药和外来药,对《纲目》进行了重 要的补充和订正。二是总结了16~18世纪的药学新成就,并 保存了一批今已散失的方药书籍的部分内容,有较高的文献 价值。
中医药学概论
由陈存仁主编的《中国药学大辞典》问世,是民国时期本草 学中的一件大事,是我国第一部有重要影响的大型药学辞书 (辞典类工具书)。 这一时期本草学的现代研究开始起步:一是在确定中药品种 及资源调查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二是进行了一些单味药的化学 成分和药理研究。
中医药学概论
朱橚的《救荒本草》主要记载可供灾荒时食用之物,颇 有特色。兰茂的《滇南本草》是我国现存内容最丰富的古代 地方本草。李中立的《本草原始》偏重于生药学研究。缪希
雍的《炮炙大法》为当代最有影响的炮制专著。
“百药煎”首见于陈嘉漠的《本草蒙筌》,为五倍子制 取的没食子酸,早于欧洲200余年。“射罔”首见于《白猿
中医药学概论
一、中医药学的起源
“神农尝百草”的传说, 生动而形象地概括了药物知
识萌芽的实践过程。
药物知识产生于古人的生活和生产实践中,并 与原始时代由采集、渔猎,到进行农业生产的神 农时期有关。
中医药学概论
发现酒的医药作用,是先秦药史中的一件大事。古人称之 为“百药之长”。 “药”字出现在数千年前的钟鼎文中。《说文解字》将其 训释为“治病之草” 。 西周时期,从《周礼》:“聚毒药以供医事”,《山海经》 对100余种动植物医疗用途的记载;以及《五十二病方》载方 近300个,涉及药物240余种,对药物炮制、制剂、用法等皆有 记述,从一个侧面反应了当时的药学成就。
中医药学概论
人体是一个 有机整体 整体 观念
结构上----不可分割 功能上----相互协调 病理上----相互影响 诊治上----察外知内 治疗上----着眼全局 人与自 然环境 季节气候变化 昼夜晨昏变化 地理区域不同
人与外环境 的统一性 人与社 会环境
社会地位 经济条件 文化信仰 婚姻家庭 人际关系
《本经》分“序例”(即总论)和各论两部分。前者总结了
四气、五味、有毒无毒等性能理论(尚未讨论升降浮沉和归经) 及配伍法度(药物的七情)、服药方法(毒药服法和食前食后
各有所宜等)、剂型选择(主要是药物对剂型的选择)等基本
原则。这些言简意赅的内容,初步奠定了中药学理论的基础。 各论收药365种,按有无毒性和养身延年、祛邪治病两大标准, 分为上、中、下三品。各药项下,有正名、性味、主治等主要 内容。所载药物大多朴实有验,历用不衰。 《神农本草经》 (《本经》) 是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
中医药学概论
三、中医药理论体系的发展
《本草经集注》为南北朝时之陶弘景所
辑。序例增加了采收、鉴别、炮制、制剂、
合药取量及“诸病通用药”等大量内容,大 大丰富了药学总论部分。各论收药730种,较 《本经》增加一倍,并首先采用按植、动、 矿物等药物的自然属性分类法,分列为七类。 各类中又结合三品分类排列药物。
经》,为鲜乌头制取的乌头碱,较欧洲人从鸦片中提取生物
碱要早100多年。
中医药学概论
清代的本草主要有以下特点:一是随着医药的发展,对 《纲目》进行补充和修订,如赵学敏的《本草纲目拾遗》; 二是为了临床实用的需要,撷取《纲目》精粹,编撰节要 性本草,如汪昂的《本草备要》,吴仪洛的《本草从新》; 三是受考据之风影响,出现了孙星衍等人的多种《本经》 辑复本,以及张璐(本经逢原》、邹澎《本经疏证》等一 批《本经》的注释性本草。
中医药学概论
从1954年起,先后影印、重刊或校点评注了《神农本草
经》、《新修本草》、《证类本草》、《本草纲目》等数十
种重要的古代本草专著。 能反映当代本草成就的药学代表著作有:《中华人民共和
国药典》、《中药志》、《全国中草药汇编》、《中药大辞
典》等。
中医药学概论
自1956年起,在北京、上海、广州、成都和南京等地成立
中医药学概论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小儿药证直诀》
中医药学概论
宋初朝廷较为重视医药书籍的校订和刊行,先后组织编
纂国家规模的《开宝本草》、《嘉祐本草》和《本草图经》。
《嘉祐本草》书著其说,《本草图经》图见其形,两书相辅 而行。后者所附900多幅药图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版刻本草图
谱(因《证类本草》转载而存世)。
了中医学院。1959年又开始在成都中医学院等增办了中药系,
使中医药教育纳入了现代高等教育。1978年以来又相继招收 了中药学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形成了以中专、大专、本科到 硕士、博士研究生的完整的中药教育体系。为适应现代中药 教育的需要,各种配套的中药学科教材,也多次编写和修订, 质量不断提高,教学设备不断更新,技术日益先进。 随着《药品管理法》等一系列办法和法规的实施,中药及 其产品的规范化管理已经起步。
中医药学概论
辨证论治:
①辨证的思维过程,如辨病因,辨病位,辨病性,辨病势等。 ②论治的思维过程,如因证立法,随法选方,据方施治等。 辨证与辨病相结合: ①辨病论治; ②“以辨病为先,以辨证为主”的临床诊治原则。
中医药学概论
同病异治:指同一种病,由于发病的时间、地域不同,或所 处的疾病的阶段或类型不同,或病人的体质有异,故反映出 的证候不同,因而治疗也就有异。 异病同治:指几种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变化过程中出现了 大致相同的病机,大致相同的证,故可用大致相同的治法和 方药来治疗。
本草家的求实风格;其用以阐述药效机理的法象药理模式,又
导致了不可轻视的消极影响。
中医药学概论
《本草纲目》是伟大医药学家李时珍的杰作,成书于16世
纪,对本草史和中药基本理论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总结和发挥。
收药1892种,按自然属性分为16纲60目;各药之下分正名、释 名、集解、正误、修治、气味、主治、发明、附方诸项介绍。 附方11000多首,附图1100多幅。该巨著集我国16世纪以前 药学成就之大成,在训诂、历史、地理、植物、动物、矿物、 冶金等方面也有突出成就;因此,对世界自然科学也有举世公 认的贡献。
朱震亨(字彦修, 号丹溪翁,后人尊称 朱丹溪),倡“阳常 有余,阴常不足”— —滋阴派。代表作为 《格致余论》。
中医药学概论
金元时期的本草,内容简要,具有明显的临床药学特征。 这些本草的主要价值在于: 一是发展了升降浮沉、归经等理论,并使之系统化,进一步完 善了中药性能的内容。 二是根据中医理论,结合药物主治经验,总结各药功效,提高 了本草的学术性、临床实用性和可读性。这些本草促进了明清
中医药学概论
二、辨证论治
“病”,是指有特定病因、发病形式、病机、发展规律和转
归的一种完整的过程。 “症”,是指疾病的具体临床表现。 “证”,是指在疾病发展过程中,对某一阶段的病因、病位、 病性和邪正关系所作的病理性概括。 辨证论治,分为辨证和论治两个阶段。所谓辨证,就是将四 诊所收集的资料、症状和体征,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 原因、性质、部位和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证。 所谓论治,则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