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简中国哲学史首先,哲学是什么呢?适先生给哲学下了一个定义:“凡研究人生切要的问题,从根本上着想,要寻一个根本的解决。
这种学问,叫做哲学。
”老子孔子之前的两三百年,战祸连年,百姓痛苦;社会阶级渐渐消灭;生计现象贫富不均;政治黑暗,百姓愁怨。
这时候就出现了几种典型的时代思想:第一,忧时派。
第二,厌世派。
第三,乐天安命派。
第四,纵欲自恣派。
第五,愤世派(激烈派)。
这些思想乍看各有不同,其实都是非常消极的。
大家去看《诗经》的《伐檀》和《硕鼠》两篇,诗人已经渐渐有一点独立的精神了。
这就好比是革命的种子,这些种子发芽了,首先就是老子和孔子俩。
好,今天就讲这些。
附录:《伐檀》《硕鼠》《伐檀》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
河水清且涟猗。
不稼不穑,取禾三百廛兮?不狩不猎,瞻尔庭有县貆兮?彼君子兮,不素餐兮!坎坎伐辐兮,置之河之侧兮。
河水清且直猗。
不稼不穑,取禾三百亿兮?不狩不猎,瞻尔庭有县特兮?彼君子兮,不素食兮!坎坎伐轮兮,置之河之漘兮。
河水清且沦猗。
不稼不穑,取禾三百囷兮?不狩不猎,瞻尔庭有县鹑兮?彼君子兮,不素飧兮!砍伐檀树声坎坎啊,棵棵放倒堆河边啊,河水清清微波转哟。
不播种来不收割,为何三百捆禾往家搬啊?不冬狩来不夜猎,为何见你庭院猪獾悬啊?那些老爷君子啊,不会白吃闲饭啊!砍下檀树做车辐啊,放在河边堆一处啊。
河水清清直流注哟。
不播种来不收割,为何三百捆禾要独取啊?不冬狩来不夜猎,为何见你庭院兽悬柱啊?那些老爷君子啊,不会白吃饱腹啊!砍下檀树做车轮啊,棵棵放倒河边屯啊。
河水清清起波纹啊。
不播种来不收割,为何三百捆禾要独吞啊?不冬狩来不夜猎,为何见你庭院挂鹌鹑啊?那些老爷君子啊,可不白吃腥荤啊!《硕鼠》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
逝将去女,适彼乐土。
乐土乐土,爰得我所。
硕鼠硕鼠,无食我麦!三岁贯女,莫我肯德。
逝将去女,适彼乐国。
乐国乐国,爰得我直。
硕鼠硕鼠,无食我苗!三岁贯女,莫我肯劳。
逝将去女,适彼乐郊。
乐郊乐郊,谁之永号?(女通汝)大田鼠呀大田鼠,不许吃我种的黍!多年辛勤伺候你,你却对我不照顾。
发誓定要摆脱你,去那乐土有幸福。
那乐土啊那乐土,才是我的好去处!大田鼠呀大田鼠,不许吃我种的麦!多年辛勤伺候你,你却对我不优待。
发誓定要摆脱你,去那乐国有仁爱。
那乐国啊那乐国,才是我的好所在!大田鼠呀大田鼠,不许吃我种的苗!多年辛勤伺候你,你却对我不慰劳!发誓定要摆脱你,去那乐郊有欢笑。
那乐郊啊那乐郊,谁还悲叹长呼号!我则以为要论独立的反抗的精神,最出色的该是《相鼠》。
相鼠有皮,人而无仪!人而无仪,不死何为?相鼠有齿,人而无止!人而无止,不死何俟?相鼠有体,人而无礼,人而无礼!不遄死?你看这黄鼠还有皮,人咋会不要脸面。
人若不要脸面,还不如死了算啦。
你看这黄鼠还有牙齿,人却不顾德行。
人要没有德行,不去死还等什么。
你看这黄鼠还有肢体,人却不知礼义。
人要不知礼义,还不如快快死去。
老子革命的种子发芽了,长出来了个老子。
关于老子为什么叫老子,有各种说话,有说是因为他活得长的,说是200多岁,那是神话;有说是因为老子“生而皓首,故称老子”,这话出自《神仙传》,八成也是瞎话;适先生认为“老”不是老子的姓就是他的字。
老子是个革命家。
他反对有为的政治,主无为的政治——因为政府没有干涉的本领,所以主极端的放任。
说到底,这也是种极端的破坏注意,是一种革命的政治哲学。
老子是个哲学家。
他的主要的哲学概念是:道、无、无名、无为。
道。
道是老子哲学的根本观念,也是老子的最大功劳。
老子认为,天并非是一个有意志、有知识、能喜能怒、能作威作福的住在,天地并不与人同类,天地也没有恩意。
然而天地万物是怎么来的呢?“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道是什么样的呢?道无声无形、单独不变、周行于天,是天地万物的本源。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一切只是自然。
这也是后来自然哲学的基础啊!无。
“无”其实是“道”的具体阐述。
“无”到底是什么呢?看这两句话就明白了。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天地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无名。
“名”就是“物德”,就是物的德性,也说特性。
有名,然后有知识,有知识然后有欲望,有欲望然后有纷争。
老子渴望没有纷争,所以主“无名”。
无为。
其实老子“无为”的深意不是“什么都不干”也不是“按照自然规律办事”,而是在于“深信自然法则绝对有效”。
若是用人力去赏善罚恶,便是替天行道,便是“代司杀者杀”。
所以老子主的人生哲学是无知无欲无争。
孔子孔子,字仲尼,鲁国人。
他是个实行的政治家,做过鲁国的司空,又做过司寇。
他的政策不能在鲁国实行,还丢了官,于是去周游列国。
十三年,不能遇到行道的机会。
六十八岁回到路过,专做著述的事业。
那是一个充满暴行邪说的时代,暴行比如弑君弑父,《春秋》二百四十年,每七年就有一次;邪说,比如老子,哈哈!【本人认为适先生这一段以及该时代现象的反动,稍显混乱,有兴趣的可以去查看,先生大概犯了因果互生的错误吧!】孔子是那个时代的积极救世派。
正为“天下无道”,所以他才栖栖遑遑地奔走,要把无道便成有道。
从何处下手呢?孔子的一切学说都在一部《易经》。
《易经》的三个基本观念:易象辞。
1.万物的变动,都是由简易变为复杂。
2.人类社会的种种器物制度礼俗,都有一个极为简易的源起,就是“象”。
3.这种种“意象”变动时,都有种种吉凶悔吝的趋向,这可以用“辞“来表示。
这就能使人动作都有仪法标准,使人明知厉害,不敢为非。
正名主义是孔子学说的中心问题。
孔子致力于建设一种公认的是非真伪标准,手段便是“正名”——“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君臣父子都要有各自的样子,是义务也是责任,否则就不会有“君罪该死,弑君不为罪;父罪该死,弑父不为罪”的伟大主!)。
正名的方法就是《春秋》。
春秋的三种正名方法就是:正名字,定名分,寓褒贬。
正名主义的影响:1.语言文字上的影响:“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也就是,正经说话。
2.名学上的影响:孔子是中国名学的始祖,苏格拉底的“概念说”是希腊名学的始祖。
3.历史上的影响:《春秋》的余毒使得中国只有主观的历史,没有物观的历史。
孔子的哲学方法:一以贯之。
“一”为何?曾子曰“忠恕”。
“忠恕”为何?中心为“忠”,如心曰“恕”。
所以,孔子说的“一以贯之”和曾子说的“忠恕”,不单是推己及人的人生哲学,还指要找出事物的条理系统,用来推论,举一反三。
知识论上的一以贯之:孔子因为注重推论而注重思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孔子的学只是读书,后来中国几千年的教育都受这种学说的影响,造成一国的“书生”废物。
人生哲学上的一以贯之:仁。
孔门说的“仁”与墨家“兼爱”不同,是有等级的爱。
并且,仁不只是爱人,还是理想的人道,统摄诸德——君子便是标准。
在人生哲学上,孔子不仅注重模的伦理,还注重行为的动机,即利与义。
孔子一声痛恨那些聚敛之臣,斗筲之人的谋利政策,故把义利两桩分得太分明了。
但是,他反对的利,乃是个人自营的私利。
而且,与其说孔子的人生哲学注重动机,不如说他注重养成道德的品行。
后来的儒家不能明白这个区别,所以有极端的动机道德论。
孔子论行为,分动机、方法、品行三层。
孔子不信好德之心是天然有的。
好德之心虽不是天然生就的,却可以培养得成。
“从心所欲,不逾矩”,需要教育的涵养——孔子的教育靠正名和礼乐。
正名以寓褒贬,别善恶,使人见了善名,自然生爱;见了恶名,自然生恶。
主礼乐治国,故反对用刑治国。
孔门弟子孔子那样的精神魄力,富于历史的观念,又富于文学美术的观念,删《诗》《书》,订《礼》《乐》,真是一个气象阔大的人物。
不料他的弟子那么多人里面,不曾有什么人真正能发扬光大他的哲学。
他们那么多人的成绩,不过是在一个“孝”一个“礼”字上做了一些补绽的功夫,这也算是孔子的大不幸了。
孔子死后两三代里竟不曾出一个出类拔萃的人物,直到孟轲、荀卿才有两派有价值的新哲学出现。
孔子也说孝道,但不如曾子说得透彻圆满:孝有三:大孝尊亲,其次弗辱,其次能养。
后来的人只从这个养字上用力,因此早出许多繁文缛节来。
细看《祭义》《孝经》,简直不承认个人的存在。
我并不是我,不过是我的父母的儿子。
这是孔门人生哲学的一大变化。
孔子的“仁的人生哲学”,要人尽“仁”道,要人做一个“人”。
孔子以后的“孝”的人生哲学,要人尽“孝”到,要人做一个“儿子”。
这种人生哲学固然也有道理,但未免太把个人埋没在家庭伦理里面了。
从孝的哲学,又到了孝的宗教。
儒教有很多丧葬祭祀的礼节,但是他们并不信鬼神。
“祭如在,祭神如神在。
”一切丧葬祭祀都是为了“慎终追远”,都是为了“民德归厚”,都是为了“民兴于仁”。
礼:儒家的“礼”和后来法家的“法”同是社会国家的一种制裁力。
礼只教人依礼而行,养成道德习惯,使人不知不觉的“徙善远罪”。
所以,礼只是防恶于未然的制裁力。
礼主要有以下几个作用:第一,礼是规定伦理名分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嘛!第二,礼是节制人情的。
儒家向来不主无欲第三,礼是涵养性情,养成道德习惯的。
“墟墓之间,未施哀于民而民哀。
社稷宗庙之中,未施敬于民而民敬。
”墟墓之间,有哀的空气;宗庙之中,有敬的空气。
儒家重礼乐,本是极其合乎宗教心理学与教育心理学的。
只可惜儒家把这种观念推行到极端,故后来竟至注意服饰跪拜,种种小节,便把礼的真义失掉了。
以上就是空门弟子的补绽工作,能不可叹吗!墨子墨子,名翟姓墨。
有人说他是宋国人,有人说他是鲁国人。
适觉得诒让说得对,鲁国人。
墨子是一个极热心救世的人,所以提倡“非攻”论。
墨子并不是一个空谈弭兵的人。
“墨子兼爱,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
”这话本有责备墨子之意,其实是极恭维他的话。
试问中国历史上,可曾有第二个“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的人么?墨子是一个宗教家,墨子的天是有意志的。
墨子是一个实行的宗教家,他主节用,又主废乐,所以他教人要吃苦修行。
“以裘褐为衣,以跂蹻为服,日夜不休,以自苦为极。
”《庄子.天下篇》虽批评墨家的行为却又不得不称赞墨子道:“虽然,墨子真天下之好也。
将求之而不可得也,虽枯槁不舍也。
才士也夫!”墨子的哲学方法孔子的哲学是一种理想的目的,墨子的哲学则是一种行进的方法。
墨子因为讲方法,于是产生了一种“应用主义”。
墨家说:“义,利也。
”这个“利”字并不是“财利”的利,这“用”也不是“财用”的用。
墨子哲学的根本方法就是真知的应用。
【后来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说,与此说多有相似。
阳明说:“未有知而不行者。
知而不行,只是未知。
”只是,阳明的知是心的良知,而墨子的知是心外的实用。
】墨子在哲学史上的重要,只在于他的“应用主义”。
他处处把人生行为上的应用,作为一切是非善恶的标准。
兼爱、非攻、节用、非乐、节葬、非命,都不过是几种特别的应用。
他又知道天下能真知道“最大多数的最大幸福”的,不过是少数人,其余的人,都只顾眼前的小利,都只“明小物而不明大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