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料学笔记(简)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料学笔记(简)

冯友兰中哲史料学笔记要求:全真透精。

《汉书。

艺文志》是西汉以前的书籍的总书目。

一部特定时代的哲学著作,倘若在那个时代的学术思想史中没有一点痕迹可寻,这部著作的来源就很可疑。

以前的人,特别是汉朝的人,喜欢托古。

判定史料的真伪,主要是的确定它的年代;这与它本身的学术价值,不能混为一谈。

要把它放到真正产生它的时代里去讲。

阶级社会中的史料都具有鲜明的阶级性,特别是文字著作,我们必须注意它是为哪一个阶级写的。

论目录每一部书整理完毕时,刘向就写一篇提要,称为“叙录”。

许多篇叙录汇集起来,成为一部书,名叫《别录》或《刘向别录》。

刘歆作出一个总目录,叫做《七略》,包括《辑略》、《六艺略》、《诸子略》、《诗赋略》、《兵书略》、《术数略》、《方技略》。

《七略》对于个别的书,只列书名和作者姓名,没有叙录,《七略》是《别录》的节本。

《刘向别录》已经失传了,我们只能在某些古书中看到刘向所作的叙录。

《七略》也失传了,不过它的基本部分还在班固的《汉书》里保存下来。

《六艺略》于六艺之外,加上《论语》、《孝经》和小学,共有九种,包括103家,3123篇。

这九种书中,与中国哲学史史料有直接关系的是易、书、礼、春秋、论语、孝经。

因乐无经,只有五经。

五经加《论语》、《孝经》、《小学》为8,又因为《礼》有“三礼”,春秋有三传,宋人又把孟子列入,称为十三经。

《易经》还有中古文、费式和高氏三家,可是《艺文志〉就没有列这三家。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有很多错误,近人余嘉锡撰《四库提要辩证》,订正了不少。

第三章奴隶社会时期(商至西周)的哲学史料一般地说,现在所见的《古文尚书》,不可作为资料来使用,除非有些词句,现在我们已经弄清了它的来源。

就是《今文尚书》,也不完全可靠。

《尚书》中与哲学思想有关系的是:洪范、大诰、康诰、召诰、洛诰、无逸。

《尚书》注解:1、《十三经注疏》里面的伪孔传和孔颖达疏。

2、《书经集传》,南宋蔡沈。

3、《尚书今文注疏》,清孙星衍。

《易经》:孔颍达的《周易正义》。

《系辞》原来有《大传》这个名称,《十翼》中的其他篇是跟《系辞》同样性质的著作,所以都可以称作《易传》。

早期的《周易》,经和《十翼》还是分别开来,直到东汉末年,郑玄才把《篆》、《象》纂入经中。

《周礼》可以看作战国或者秦汉时期的史料。

第四章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时期(春秋战国)哲学史料(一)《论语》同样是孔子言论的记录,称《孔子曰》跟称《子曰》的比较起来,可靠的程度就差些。

“夫子”的本来意思就是“那个先生”,当面称父子,是较晚的习惯。

1、《论语集解》,何晏。

注重训诂,除个别地方,没有掺杂玄学。

2、《论语集解义疏》,南朝梁煌侃。

是对于何晏的书,可以作为魏晋玄学的史料。

3、《论语疏》。

北宋邢某注,北宋以后取代皇侃,《十三经注疏》本。

4、《论语集注》,朱熹。

5、论语纂注。

南宋赵顺孙。

6、论语正义。

清刘宝楠。

墨子《汉书。

艺文志》著录:“《墨子》71篇,”现存只有53篇。

1组:1-7,概论。

2组:《尚贤》-《非儒》。

共24篇。

前期墨家。

每一个题目,前来都有三篇,后来编辑墨家总集的人,把三派的纪录,都收集起来,作为一个题目的上中下三篇。

3组:6篇,都没有“子墨子曰”。

“经”标明简练的命题,“说”加以说明。

《韩非子。

内储说》也是这样的体裁,是后期墨家的作品。

4组:5片,记录墨子言行,好像《论语》。

5组:《备城门》-《杂守》,11篇。

汉以后,墨字的著作很少有人研究,甚至不能流通。

一直到晋朝的鲁胜,才给《墨经》做注,称为《墨辨》。

《墨子》借《道藏》保存下来一个较早的本子。

《孟子注》,东汉赵岐。

《孟子集注》,朱熹。

《孟子集注纂疏》,南宋赵顺孙。

发挥朱熹。

《孟子正义》,清焦循。

第五章——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时期哲学史料学(二)《管子》现有的《管子》照目录还是86篇,其中失掉10篇,实存76篇,基本上还是刘向编辑的那个样子。

戴望所著的《管子校正》,是一部总集。

《老子》孟子之后,老子和庄子成为道家思想的代表人物。

所以荀子在思想斗争中,就以老子和庄子为攻击对象,不再提杨朱。

在《墨子》中,除儒家外,没有其他的攻击对象,可见在墨子的时候,道家的学说还没有发展起来,这也是《老子》的思想晚出的证明。

注释:《韩非子。

解老》、《喻老》。

《淮南子。

道应训》。

《老子道德经》,旧题汉河上公章句。

《老子指归》,旧题汉严尊。

《老子道德经》,王弼。

唯心主义。

《庄子》《艺文志》著录《庄子》52篇。

汉朝人著作有分成内、外篇的习惯。

《天下篇》所以放在最后,汉朝人所著的书,最后一篇总是自序,或叫自纪。

现在《庄子》33篇、1、保全自己,《养生主》、《人间世》2、批判奴隶主贵族的“礼”,这一类可能是老子一派的著作。

3、养生修炼,可能是宋尹一类的著作。

4、自然观。

5、相对主义、神秘思想。

4、5这两类可能是庄子的思想。

《庄子注》,晋郭象史料(三)一部书的价值不在于伪不伪,而在于它是不是有真正的新的思想内容。

例如《列子。

杨朱篇》确有新的内容。

作为晋朝人的思想资料,还是很有价值的。

可是像现存的《邓析子《尹文子》这些伪书,实在没有新的内容。

《慎子》和《商君书》《艺文志》著录:“商君29篇。

”现只存24篇。

《荀子》自唐朝杨倞做了一个注解以后,一直到清朝才有人开始研究。

《艺文志》著录《孙卿子33篇》,很多重复,应该是32篇。

为刘向编辑。

天论篇:唯物主义自然观。

《非相篇》:破除迷信。

正名篇:认识论和逻辑。

性恶篇:人性论。

解蔽篇:方法论。

王制篇、富国篇:政治社会思想。

礼论篇:给礼找依据。

乐论篇:音乐。

劝学篇、修身篇:关于教育。

议兵篇:军事。

非十二子、解蔽篇:批判当时别家学说。

成相篇:用民歌题材,叙述荀子的政治思想。

赋篇:文学作品。

32篇不都是荀子自己做的,有些是学生关于荀子言行的杂记,大小戴《礼记》中有些篇章跟《荀子》中的有些篇章内容相同,可见《荀子》也带有儒家著作总集的性质。

《韩非子》《艺文志》:“《韩子》55篇。

”《商君书》和《韩非子》,有些部分内容是相同的。

都不完全是他们本人的著作。

《吕氏春秋》12纪、8览、6论。

作为一部哲学著作,价值不大;作为哲学史料选,价值很大。

《封建社会的确立和前期封建制发展时期(汉至晋)哲学史史料(一)》陆贾的著作名《新语》亦称《陆子》。

贾谊的著作名《新书》亦称《贾子》。

《礼记》《礼记》是战国至汉初儒家著作的一部总集。

《礼记》中还有许多篇不是直接和理有关系的。

像大学、中庸、儒行、学记。

131篇,由戴德和戴圣分别传授。

戴德传授85篇,《大戴礼记》;戴圣传授36篇,称为《小戴礼记》。

这是东汉郑玄《六艺论》的说法。

陆德明引(晋)陈邵《周礼论序》说:“戴德删古《礼》204篇为85篇,谓之《大戴礼》;戴圣删大戴为49篇,是为《小戴礼》。

”现在的《大戴》从第39篇开始,其前38全缺。

由39-81,中间又缺四篇,实存39篇,似是戴圣选后余存的材料。

但这三十九篇有与《小戴》重复的,此则不可解。

旧日所说的“13经”,就是《小戴》。

《周礼》有六篇,照他所规定的那一种国家体制,政府里面设六官,就是六个部,天地春夏秋冬六官。

《礼记著疏》:《十三经著疏》,东汉郑玄注,唐陆明德音义,唐孔颖达疏。

《春秋公羊传》“《春秋》古经”12篇是《左氏传》的经文,“经十一卷”是《公羊传》、《谷梁传》的经文。

《春秋》本来是鲁国的国史,到战国末年以至于汉初,成为儒家的主要经典,于是《春秋》的传也就逐渐形成。

先有前二传,左传后出,可能是从《国语》分出来的。

做这个工作的,不只一个人,也不一定是刘歆。

《春秋繁露》《春秋繁露》17卷;《春秋决狱》10卷,这就把《繁露》作为董仲舒讲《春秋》的著作的一个总名。

大概董仲舒的这一类著作在编辑的时候,《繁露》列在第一篇,所以这一篇的篇目也就成为全书的书名。

《淮南子》内21篇,外33篇。

第八章封建社会的确立桓谭《新论》29篇,已遗失。

《弘明集》卷五有《新论形神》一篇,历来认为这是关于桓谭思想的一篇重要资料。

《论衡》85篇。

张衡《灵宪》。

王符《潜夫论》36篇。

仲长统《昌言》原书34篇,遗失。

《后汉书。

王符传》抄有三篇。

《太平经》原有170卷,现在的《道藏》中的《太平经》只有57卷。

《道藏》里面,还有一部《太平经抄》。

何晏、王弼王弼的主要著作是《周易注》、《老子注》。

王弼实际上是以庄解老,又以老解《易》。

王弼只注了《易经》,没有注《易传》,大概认为传也是解释经的,所以就不注了。

后来晋朝的韩康伯为《易传》做注。

合起来成为一本完整的《周易注》,唐朝定为标准注解。

王弼还作了一篇《周易略例》,讲他所认为是《周易》的一般原则。

《道藏》中又有《老子微旨例略》,就是王弼的《老子指略》的一部分,也可能就是其全部。

阮籍、嵇康在《阮籍集》中哲学有:《通易论》、《通老论》、《达庄论》。

《通老论》已不存。

此外还有《大人先生传〉、《答伏义书》发挥庄子的思想。

《嵇康集》中哲学有:《养生论》。

《声无哀乐论》:美学。

《释私论》:发挥庄子“无己”的思想。

又有《明胆论》,说明人所禀受的元气有多少的不同。

《难自然好学论》:反对经典礼教。

《难宅无凶吉摄生论》二辩。

《太师箴》葛洪《抱朴子》《内篇》20,《外篇》50。

其中重要的是《诘鲍篇》,保存了鲍敬言的“无君论”。

《崇有论》《庄子注》:本来有向秀《庄子注》和郭象的《庄子注》同时存在,现在流传下来的,是郭象《庄子注》。

《列子》:大概是魏晋时期伪造的。

僧肇和慧远的著作《肇论》包括《物不迁论》,还有《不真空论》、《般若无知论》、《涅磐无名论》、《维摩经注》。

慧远:《沙门不敬王者论》、《明报应论》、《三报论》。

范缜:《神灭论》、《答草思文难神灭论》,把刀字改为刃字,使论点更加清楚。

僧佑《弘明集》:保存了佛教争论的一些资料。

《世说新语》:《世说新语》和注是“清谈”的总集,是研究玄学的一种辅助史料。

《大成起信论》原题马鸣菩萨造,真谛三藏译。

这部书可以作为学习佛教哲学的一个课本。

注解很多,以华严宗的大师法藏所作的《起信论义记》比较好。

《大乘止观法门》是慧思的著作。

这部书后来失传了,到宋朝又从日本传回来。

智剀住在天台山,所以称为天台宗。

这个宗派所尊奉的印度经典是《妙法莲花经》,所以称作法华宗。

《成唯识论》玄奘的大弟子窥基,用编译的方法把十家的解释汇合在一起,成为一部书。

“唯谓简别,遮无外境;识谓能了,诠有内心”。

法藏:《华严金师子章》《原人论》和《禅源诸诠集都序》这两种都是中唐的和尚宗密所作,是华严宗判教之作。

所谓判教,就是把不同的宗派用这种办法统一起来。

判教的想法,法藏已经有了,宗密则更加发展。

宗密判别“五教”、“三宗”。

“佛教自浅之深,略有五等。

一、人天教,二、小乘教,三、大乘法相教,四、大乘破相教,五、一乘显性教。

禅三宗者,息忘修心宗,泯觉无寄宗、直显心性宗。

”他的倾向是,在佛教内部会通禅教,在佛教外部会通儒释道。

相关主题